○张祖群
(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北京 100070;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 北京 100101)
不同语境下的企业目标差异初步分析
○张祖群1、2
(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北京 100070;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 北京 100101)
本文从企业(实质)、企业目标等概念入手,对股东利益最大化与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两种不同企业目标进行判别,构建中西不同语境下的企业目标分析逻辑。以“企业价值目标到底是什么”为逻辑起点讨论这个永恒的价值命题。要实现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其核心是扬弃传统的“股东至上逻辑”,遵循既符合国情,又顺应潮流的“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
企业 企业目标 利益相关者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企业的本质和界限的讨论,可以概括为三个观点:“财产控制权”论、“议价费用”和“影响费用”论、“声誉观点”论。三者的不同点表现为:第一,财产控制权的观点由交易费用演变而来,威廉姆森(Oliver·Williamson)得出这样的结论:投资的减少是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造成的市场交易费用。为了减少这一费用,买卖双方应该合并为一个企业。在此基础上,格罗斯曼(Sanford J.Grossman)和哈特(Hart)指明除市场交易会带来费用外,企业合并也可能带来费用,同时区分了特定控制权和剩余控制权,提出了以所有权成本效益为核心的企业合并理论。第二,罗伯茨和米尔格罗姆提出“议价费用”和“影响费用”的观点,认为市场交易费用不是由契约的不完全性造成的,而是由短期契约费用造成的,即市场交易的“议价费用”。第三,克雷普斯(David M.Kreps)提出的“声誉观点”强调契约的不完全条件下买卖双方的调整过程。认为“声誉”即公司文化可以减少市场交易费用,企业的核心是“声誉”,它起有效降低市场交易费用的作用。
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在具体目标分解中体现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三种趋向。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观点又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观点认为公司应是一个社会责任组织,它必须服务于一个较大的社会目的,这种观点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初普遍被消费者主权的倡导者、环境保护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等所接受,并于80年代为部分公司经理人员用来支持其反接管政策;另一种观点认为,公司存在的目的是为社会创造财富。这种观点认为,股东们实际上十分了解什么是他们拥有资本的长期或短期的自我利益,但很可能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往往同整个社会的财富创造最大化不一致。公司政策可以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却未必形成最佳社会总财富。但是各利益相关者(stake holder)最终都以公司为中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出了专业化或合作发展的投资,并承担了相应的风险,而不只是股东这一非人力资本投资者独自承担企业剩余风险和所有的风险。各利益相关者都掌握一定的实际控制权,都可以分享企业利润的相应份额。各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的价值包括了股东价值(股票的市价)、债务价值、员工价值、政府价值、供应商价值、顾客价值以及社会价值等企业的总价值。只有各分支价值得到保护,各方利益体现均衡,才能充分实现各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的行动积极性,实现总体效用最大化,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
(1)基于股东价值理论下的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以股东价值论为依托是股东至上主义的体现。股东价值论是一种传统的、并仍居于主流地位的公司治理观点。在企业治理过程中发展已相对完善,在过去较长的时间内一直是英美国家公司的治理原则。基于企业是由股东这一非人力资本的投资者所创立的原点,该理论主张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应集中对称分布于物质资本所有者。他们承担着企业的剩余风险,企业应为股东所有,所以公司理财的目标应以股东价值为导向,企业经营过程中必须采取各种合法、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使作为企业所有者的股东的财富达到最大化。
(2)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利益相关者企业目标。企业利益相关者最大化,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导向,使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企业在环境保护、社会救济、公益事业及解决就业问题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贡献。中西不同语境下各公司的环境理念、原则及方针,企业的社会公益事业及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可以看出,企业基于利益相关者下目标体现了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且企业社会责任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方针。
(1)基于股东价值理论下的股东价值最大化企业目标。“企业目标是股东利益最大化”是目前公司治理的主流观点,是英美国家公司治理的基本原则之一。因董事会、大股东、公司控制权市场等内外治理上的先天缺陷,近年以来又流行“企业目标是相关利益者最大化”。该观点认为公司治理从本质上说是各相关利益者之间制衡关系的有机整合体,其目标是最大化整个公司的财富创造。国内支持股东价值理论的学者颇多。北京大学著名学者张维迎(1995)认为:“企业经理到底应该对谁负责,或者说谁应该指挥、约束经理,从各国实践和理论研究情况看,现在比较趋向于公司治理的‘标准模式’即以股东为主导,经理对股东负责,股东对经理进行控制,企业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张维迎(2005)认为要从生产要素所有者的角度来考虑,在企业的生产所投入的要素虽然有多种,但其所有者其实为两大类,一类是提供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另一类是提供物质资本(非人力资本)的所有者。李小平(2003)认为:“公司治理应以确保股东利益为价值取向努力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该理论还认为,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企业的理财目标符合股东创办企业的目的,有利于理财的效率和企业价值的实现。因此,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相关利益者公司治理成为可替代股东模式的公司治理形式。“企业目标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较少考虑企业伦理,社会责任和环境管理等问题,所以容易受到社会舆论的质疑。2008年中国市场上的三鹿奶粉受三聚氰胺污染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证。
(2)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企业目标。国内学者贾生华、陈宏辉(2002)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中进行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并承担了一定风险的个体和群体,其活动能够影响改变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企业实现其目标过程的影响”。这一概念既强调专用性投资,又强调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关联性,有一定的代表性。周其仁(1996)认为企业是一个人力资本和一个非人力资本合约组成的,人力资本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运用只可“激励”而无法“挤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归宿实际上是提出一套世俗使用的公司治理模式(陈宏辉,2004)。股东价值理论下的单边治理模式一直不被利益相关者理论者所看好,在指出其缺陷后,他们提出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公司治理模式,把利益相关者而不仅仅是股东作为企业的最高权利机关,企业的经营目标不再是单纯的盈利最大化,同时还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杨瑞龙、周业安,2001)。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目标是由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各产权主体,凭借各自变化的实力地位重新博弈的结果,体现的是“利益相关者合作理论”的新产权归属观。在实证研究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利益相关者导向尽管对中国不同所有制的企业绩效上的影响差异很大,但对中国企业的组织绩效具有积极影响(何新明,2006)。需要强调的是“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目标尤其符合我国国情。我国是一个以社会主义为政治制度,以市场经济为经济模式的国家,与国外公司相比,我国的公司特别强调职工利益与职工权力,强调社会财富的积累,强调协调各方利益差别、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故而在选择理财目标时,眼光仅局限于股东这一利益集团是不符合国情的,把整只蛋糕做大一点才是我们应提倡的目标。因此,“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无疑是一个务实而理性的目标选择。
企业目标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永恒的价值命题。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盈利性的经济组织。在公司治理上是股东单边治理,还是各利益主体竞相共同治理、复合治理的分野,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今天企业管理学界的经理人革命,股票期权,经营者持股,员工持股等均可视为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下公司治理的人本主义回归。企业理财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而企业理财的目标不一定完全是企业目标。企业价值是企业盈利能力的表现,等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市场价值之和。应用这个框架可分析正方、反方两种企业价值的技术路径,同时改革转型时期的中国也应该充分将非经济因素如企业伦理、环境责任,社会责任纳入企业价值衡量体系中。
因此,要实现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其核心是扬弃传统的“股东至上逻辑”,遵循既符合国情,又顺应潮流的“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强调,企业不仅要重视股东的权益,而且要重视利用其他利益相关者对经营者的控制,不仅仅强调经营者的权威,还要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实际参与。杨瑞龙、周业安(1998)指出,“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与“股东至上逻辑”的本质差异在于公司的目标是为利益相关者服务,而不仅仅只是追求股东的利益最大化。公司是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缔结的“契约网”,各利益相关者或在公司中投入物质资本,或投入人力资本,目的是获取单位个人生产无法获得的合作收益。“合作逻辑”并不否认每个产权主体的自利追求,而是强调理性的产权主体把公司的适应能力看作是自身利益的源泉。贯彻了“合作逻辑”的治理结构就是“共同治理”机制,它强调决策的共同参与与监督的相互制约。具体地说,就是董事会、监事会中要有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代表,如工人代表、银行代表等。因此“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目标尤其符合我国国情,将企业经济责任与环境伦理导向相结合,做到双赢,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继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企业经济责任就是要求企业不仅要实现利润,创造财富,还要以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组织生产,实现充分就业、分配公正、安全生产、保护环境,实现持续创造价值,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注: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2CJY088)、2011年度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中青年骨干人才资助(PHR201108319)、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2009年度重点课题(CTF090038)、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BG125YB012)科研成果之一。)
[1]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李小平:“股东价值论”的四点理由[J].经济学家,2003(1).
[4]贾生华、陈宏辉: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方法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5).
[5]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J].经济研究,1996(6).
[6]陈宏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理论与实证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7]杨瑞龙、周业安:企业共同治理的经济学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8]何新明:营销价值观与组织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兼论企业所有制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06(8).
[9]杨瑞龙、周业安:论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企业共同治理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