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全球分担的现实与机制研究

2012-08-15 00:51郑立文毕晓林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次贷经济体危机

郑立文,关 路,毕晓林

(1.长春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2.吉林省经济信息中心,吉林 长春 130051)

由美国引发的次贷危机是指始发于2007年美国住房市场投机泡沫的破灭,进而以金融状况恶化以及全球信贷紧缩的形式引发许多国家的连锁反应,以及带来的一连串的后果。美元本位制是其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此次危机最终演化为对国际金融稳定、世界经济增长造成极大冲击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危机已波及全球,不仅导致股市的剧烈波动,甚至损伤了整个经济层面,造成包括美国、欧盟、日本三大经济体相继陷入衰退。相关国家的中央银行不得不伸出援手,评估并对冲由于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影响。次贷危机所释放的能量可能会肆虐多年,我们还将面临更多的间接破坏的威胁。危机将重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全球话语权之争,世界经济、政治、金融、货币等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

一、次贷危机全球分担的现实回顾

持续数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不仅引爆数家国际知名的贷款机构、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因为资金链条受到巨大损伤,而纷纷宣布破产,而且股市因此剧烈波动,整个经济层面都受到损伤。次贷危机出现后,社会资金流向必然改变,金融活力降低,对于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减小,由此引发的金融风险成为经济运行中一个很大的负面因素。相关国家的中央银行和监管当局不得不伸出援手,评估并对冲由于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影响,这已令全球新兴国家遍体鳞伤。据研究机构预计,次贷危机所致全球金融机构及投资家的损失最大将达4 636亿美元。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世界在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情况。最近十年来,美国房地产行业对GDP增长的贡献高达12%~13%,随着房价下跌,在接下来的几年内,美国经济强劲增长势头将减弱,经济走向疲软。由于主要发达经济体金融体系联系更为紧密,次贷危机给欧洲、日本等发达市场造成更大的冲击。在次贷危机的“蝴蝶效应”下阴影开始扩散:股市、债市、汇市、商品市场等国际金融市场的各领域都出现剧烈动荡,并造成西方信贷市场的紧缩,大量房贷机构特别是与美国次贷市场相关的基金、投资银行陷入困境或破产;美国金融市场衍生品结构复杂,交易结构并不明确,造成投资者信息不对称,不能真正把握产品的定价,使次贷危机神秘化,过于悲观的心理预期传染效应明显,市场投资者信心严重受损。

2008年3月18日,美国再次大幅下调基准利率,将商业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降0.75个百分点至2.25%,为三年来的低位。这是自2007年9月次贷危机形势恶化以来的第六次降息。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基准利率已降息200个基点。这被称为25年来最激进的高频率大幅度降息政策。面对次贷危机引发了流动性不足,并购交易停滞、隔夜拆息利率大幅攀升,全球主要央行一致采取行动向金融体系注入巨额资金。2008年3月11日,美联储便向金融系统一次性注资2 000亿美元,截至2007年8月23日通过“最后贷款人”的角色等不同渠道和形式,美联储向金融系统的注资达到了1 102.5亿美元。而伴随着美联储的行动,欧洲注资3 431亿美元;日本注资433亿美元;澳大利亚注资70亿美元;加拿大注资37亿美元。另一有效手段就是各国央行快速地启用了诸如降息等货币政策工具干预市场。[1]

二、次贷危机间接成本的全球分担机制

(一)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影响

次贷危机引起的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迅速蔓延扩散,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深入,致使欧元区经济陷入衰退,日美经济分别在2008年第二、第三季度出现负增长,发展中国家也受到影响,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8年11月6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显示,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仅为3.7%,为近五年最低点。其中发达国家增长率只有1.4%,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长6.6%。

2009年,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损伤更加严重。二战以来,2009年全球经济首次出现负增长。发达经济体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严重波及,其中日本和欧元区国家最为突出,全年经济估计将分别萎缩5.4%和4.2%。中国和印度在危机中却仍保持5%以上的增长,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超过50%,但是巴西和俄罗斯的情况并不理想。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经济虽都受到次贷危机的损伤,但是损伤程度却差别较大。[2]

(二)次贷危机加大了全球通货膨胀压力

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加剧了全球流动性不足,导致全球经济体广泛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系列的影响大大加剧了已存在的通货膨胀压力。首先,全球通货膨胀的趋势的重要表现形式就是国际商品的价格。次贷风暴中,美财政当局为刺激经济而不断使美元贬值,因此引起油价飙升,其它包括生物能源和大宗商品的价格持续攀升,另外动荡的金融市场里商品市场价格预期走高。这都成为通货膨胀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其次,关于全球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美元作为最重要的全球储备货币失去外部约束,供应量加速上升。第二,各国救市产生了副作用开始发酵。各国银行为缓解信贷紧缩而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缺乏有效的回收途径。第三,新兴国家投资实力的崛起(特别是亚洲的中央银行,对冲资金等)对外投资也增加了流动性过剩的压力;最后,全球货币政策的宽松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各国政府将货币政策的重心放在维持物价稳定和保持经济增长上。美联储的降息和次贷风波大范围波及世界各经济体的趋势使各经济体更倾向于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也加大了全球通货膨胀压力。

在先进经济体,由于能源价格足以抵消劳动力成本放缓有余,总体通货膨胀由2009年的零上升到2010年的1.25%。在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2010年的通货膨胀将上升到6.25%,因为其中有些经济体可能因经济不景气程度较轻和资本流入增加而面临日益增加的上行压力。

(三)次贷危机抑制国际贸易发展

2009年,世界经济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国际贸易也出现了冷战后的最大回落。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次贷危机致使全球的国际贸易萎缩了11.9%,发达经济体进口量降低 13.7%,出口量降低13.6%;新兴经济体进口量降低9.5%,出口量降低7.2%。次贷危机在风险传播和危害蔓延的过程中,世界经济受到了负面的影响,在世界经济放缓的预期下,国际贸易的长期发展也会受到抑制。通货膨胀导致的资本缩水将大大挫伤各国的购买能力,因进口需求减少,出口亦无法实现增长。

贸易抑制作用经全球生产链条从进出口两个方面向出口导向型国家和地区扩散,对全球贸易产生了双重影响。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就成为“世界买家”,并且由于国际分工深化产生了连锁效应,美国的需求下降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的国际贸易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例如2008年 2月中国出口总额增速大幅下滑至6.52%;欧元区对美国出口的下降也在所难免,而出口是近年来拉动欧元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对欧盟的出口贸易也大幅走低,增速从2007年2月的71%降至2008年2月的1%。抑制贸易的因素除融资受阻外,还包括因汇率的不稳定造成贸易结算的风险也大大增加,另外还有各国贸易保护势力的抬头。以美国为例,在危机期间推出的应对经济困难的方案中就包括了“购买美国货”的条款。

三、大国间的危机损失分担博弈

次贷危机袭来,各国政府不仅要看紧国内市场,还要注意竞争对手的动向和战略,在全球经济陷入倒退之际,一些国家,特别是老牌资本运营强国利用贸易保护打压别国经济,抢占资源,继续着对实体经济霸权地位的依恋并加以稳定世界金融的借口。

(一)绿色之争

2009夏季达沃斯论坛将“绿色经济”作为核心话题,2010亚洲博鳌论坛将“绿色复苏”作为主题,都是对低碳经济的一种时代解读。它们是指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弱点和环境资源所面临的压力,揭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不可持续。汇丰银行报告的调查对象涉及全世界20个国家近4 800亿美元的绿色投资计划,但截至2009年上半年,实际用于绿色事业的金额只有140亿美元。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断进行着利益平衡。美国及欧盟甚至期望废除《京都议定书》,重新建立一个将发展中国家纳入其中绑定的协议,实施单轨制。而发展中国家认为发达国家的工业发展对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导致的全球问题负有不能推卸的历史责任,因此完全抵制这种提议。同时,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就目前发达国家所作的承诺而言,作为一个整体,距2020年减排25%的最低目标仍然有较大差距,而发展中国家认为发达国家合理减排的目标应为40%。在气候大会上,大部分发达国家只是含糊地谈到将投入资金的规模,并没有具体许诺减排的贡献比率及要承担的义务。[3]

(二)民族保护主义兴起

美国议会就经济刺激法案进行审议,通过了总额为8 190亿美元的新经济刺激方案。其中一项条款规定,任何基础设施项目要获得新经济刺激方案的资金支持,所使用的钢铁产品都必须是美国生产的。这一条款立即遭到美国重要贸易伙伴欧盟和加拿大的激烈批评,规定“购买美国货”的保护主义条款成为关注焦点。该条款为保护美国国内产业而限制进口,受到美国国内外指责。该法案最终并未通过,但是在出口受制于全球经济萎缩和贸易保护主义的事实下,贸易保护主义者的声音开始不绝于耳。从经济角度讲,贸易博弈乃“大国博弈”中最基本的领域。对出口占GDP比率高达37.57%的中国经济,是一个很大的冲击。这种不平衡带来的考验意味着,如果要保持经济增长,中国政府必须利用过去积累的外汇储备和财政收入,继续加大对公共工程等项目的投资。在“中国制造”不断输入美国市场后,中国已成为美国贸易逆差的最大来源,对中国开始采取行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中国输美乘用车与轻型卡车轮胎连续三年分别加征 55%、45%和35%的从价特别关税。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WTO和双边磋商机制逐渐健全,任何两个或多个贸易大国之间爆发真正意义上的“贸易战”的可能性并不大,而贸易摩擦又是难以避免的。大国博弈,永远都是智慧与实力的对决。美国作为世界上的第一经济强国,至今仍具备对任何一国或地区进行制裁的实力,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尚未具备发起主动攻击的实力。行动代表着声音,世界多极化过程中的博弈必然会是不同声音的碰撞。

(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

在世界经济面临大萧条之际,新兴经济体在一片愁云惨雾中还是让世界看到了一些积极的迹象。2011年,超过50%的世界经济增长来自于“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新兴经济体已经成为世纪经济舞台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G20”法国峰会上,作为全球新贵,金砖四国作为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的新模式,以合作伙伴身份对“话语权”是寸土必争。世界银行和IMF也都表示,新兴市场国家应该“享有他们应有的分量”,尤其是手握两万亿美元外储、GDP超越日本的中国。欧盟呼吁各国在“G20”法国峰会上协商改革金融体系的方案,并在峰会结束后的100天内举行新一轮峰会,制订实质改革方案,建立新的监管秩序。中国是新兴经济体的典型代表,对于欧盟或美国来说,是双方都争取的对象。欧洲一直提倡的加强全球金融监管的诉求,中国也是赞成的。从整体来看,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表现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1] 宋晓慧,陈德棉.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全球经济[J].国际市场,2008,(7).

[2] http://www.qstheory.cn/zxdk/2010/201002/201001/t20100113_18921.htm

[3] 哥本哈根:一场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博弈[EB/OL]http://money.163.com/09/1203/08/5PJJD8J700253 B0H.html

猜你喜欢
次贷经济体危机
中国石材业的多个第一正在被其它新兴经济体国家所替代
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政策应对空间有多大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论中国的社会福利建设:在转型经济体中提供退休收入
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蔓延和教训
透过金融危机看衍生品发展与监管
危机来袭/等
次贷骨牌祸及全球 中国如何再避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