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铁钢
(大庆市教师进修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1)
大庆
——创建先进文化的一个样本——以赵明勋《情缘不老》为证
杨铁钢
(大庆市教师进修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1)
赵明勋编撰的《情缘不老》,生动地描述了半个世纪以来,全国100多位文化艺术家、新闻出版界著名人士在大庆文化建设的各个时期(创生期、辐射期、“特殊”期、繁荣期),为宣传大庆、歌颂铁人所付出的艰辛的艺术劳动。他们的艺术劳动,在大庆文化建设各个时期,通过文化艺术工作形态的输入、输出、合作,使大庆文化走出地域,走向全国,成为先进文化独具的艺术亮点。
赵明勋;《情缘不老》;大庆文化建设
大庆石油老会战、曾在多个文化部门担任领导多年、同时自身坚持艺术创作并多有成就的赵明勋,利用两年时间,用亲身的见闻,以“散文的手法,详实的史料,简约的笔触,生动地描述了半个世纪以来,全国100多位文化艺术、新闻出版界的知名人士,为宣传大庆、歌颂铁人,不辞辛劳、呕心沥血的悠悠往事”的上、下两卷共计76万字的大型记实文集《情缘不老》出版了。《情缘不老》最重要的价值在于记录、还原、保存了大庆人在50年间伴随着物质文明建设,在精神文明——文化建设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与探索,所取得的成绩与经验。特别是它能启发和引导读者,透过人物、事迹的表层,感悟窥探出建设先进文化的有效途径与规律。可以说:《情缘不老》为世人记录和书写了大庆这一创建先进文化的样本;因此,《情缘不老》也就成了帮助今天的人们探索创建先进文化的一个极有启发和借鉴价值的读本。
你如细读《情缘不老》,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赵明勋所记述的人物、史实不是从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的1959年开始的,而是从1964年2月起头的。这既是历史的实际,也是由历史的因素造成的必然结果。新中国将松辽盆地作为重点油气资源区域进行正式大规模勘探开发始于1959年。这也是党中央面对国内石油缺口达60%,国际列强联合对我实行经济封锁的严峻局面所采取的一个重大战略步骤。也正因为如此,自1959年加强勘探到1964年实现石油基本自给,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把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的有关信息对国内外采取保密的策略。1964年1月25日,毛泽东主席表扬了大庆,发出了“工业学大庆”的号召。2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传达《石油工业部〈关于大庆石油会战情况的报告〉的通知》,并决定对外公开宣传大庆油田,并且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由此,使1964年在大庆历史、文化发展上成为一个最具标志性的时间节点。我们也据此可以对大庆文化(狭义)的发展历程做如下分期扫描。
创生期的大庆文化成就突出有三点:
一是确立了主流的地位与价值。
作为区域文化,在地位与价值维度上,属于精神层面的大庆文化活动及成果始终处于主流地位。这是由大庆在物质层面上的生产与地位决定的。勘探、开发大庆油田是国家战略;大庆生产的石油、石化产品始终不仅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大庆是共和国的工业骄子。因此,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生产、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深深地铭刻着国家的印记,都始终牵动着最高层的目光。大庆的兴衰与国家的兴衰、民族的起落、人民的福祸密不可分,而这也就注定了奠基于大庆物质生产基础之上的文化品质必须是主流的性质,居主导的地位。
二是打造出了大庆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王进喜自1960年3月25日凌晨到大庆投身会战开始,便以他公而忘私、纪律严明、勇于拼搏、不断超越的品质与作为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敬仰,并获得了“铁人”的赞誉。在1960年4月9日-11日石油会战工委召开的安达会议上,被石油部长余秋里树立为学习的典型;在20天后的4月29日万人誓师大会上,石油会战工委再次号召全战区开展学习铁人的活动。树立典型,就是树立旗帜、打造灵魂。从一面红旗、到五面红旗、再到百面红旗,大庆形成了一旗高举万旗红的局面,这也就标志着区域文化品格、灵魂的形成,而它的语言表述就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命绵延”,和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放射出的璀璨光芒。因此,它永远都是大庆区域文化的典型符号,永远具有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发展的主流性质,永远居于主导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庆在文化领域对国家与民族的贡献,丝毫不亚于其在物质生产领域所作出的贡献。
三是建立起了记载、传播文化的阵地——《战报》。
为了加强宣传、树立典型、交流经验、掌握动态、鼓舞士气,大庆油田会战工委于1960年4月9日深夜召开会议,决定创办会战工委的机关报——《战报》。《战报》的诞生,标志着大庆文化创生、发展、传播有了牢固的阵地。
综观创生期的大庆文化,它明确了自己的定位,形成了自我的品格,打造了自身的阵地,即已完全构建起了自我独特的文化样态。
1964年月2月,中发[64]78号文件《中央关于传达〈石油工业部关于大庆石油会战情况的报告〉的通知》下发,决定对外公开宣传大庆油田,并且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从此,大庆文化进入到了辐射期。《情缘不老》为我们真切地呈现了这一时期大庆文化发展的样态:在高层政治力量的推动下,以外力为主的对外辐射。又可分为外力宣传、内外合作、自我生成三种具体的形式。
外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自决定对外公开宣传大庆油田,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后,便立即高密度派出新闻宣传、文化艺术团体和个人到大庆采访宣传、慰问演出。新华社、《人民日报》首先派出记者采访团到大庆油田采访。1964年4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袁木、范荣康采写的长篇通讯《大庆精神 大庆人》,第一次将大庆油田公之于众。4月28日,又发表了新华社记者冯健所写的长篇通讯《永不卷刃的尖刀——记大庆油田1202钻井队》。与此同时,《人民日报》著名记者田流经过近一个月的采访和十多天的写作,形成了五万多字的通讯《石油组曲》:《事情是这样开始的》、《考验》、《向着新的胜利》。其后又陆续采写发表了表现执行岗位责任制“四个一样”的好典型李天照井组的长篇通讯《在岗位上》、《在革命化的道路上》、《他们怎么看、怎样做思想政治工作的?》。通过如上高调集中宣传,全国人民知道了大庆,了解了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深受鼓舞和震撼。也由此,真正掀起了学大庆的热潮。
1964年3月2日,中国作家协会派出以著名诗人、文艺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张光年为领队的中国作家慰问团一行40人到大庆慰问演出。被誉为“石油诗人”的李季就在其中。李季早在1960年冬就来过大庆。1961年冬他第二次来大庆,创作了拜年诗《又是一年春节到》。1962年创作了《东西南北任我闯》,1963年创作了《致以石油工人的敬礼》、《石油歌》。本次已是他第三次重访了。另一位和李季一样与大庆有着深厚历史、情感渊源的是作家魏钢焰。他此次前来不单是慰问,而是来安家的。他在《战报》挂职任编辑部副总编。1965年底他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毛泽东之歌》,记述32139队钻井队司钻魏光荣和架工姚建刚坚持学习毛主席著作,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先进事迹。
1965年12月,《人民日报》派出安岗、郭小川、程晓候赴大庆采访。撰写出了《学大庆,从哪里学起?》、《怎样突出政治?》、《大庆作风是怎样养成的?》三篇长篇通讯,分别发表在1966年1月9、13、19日的《人民日报》上。1966年元旦,《工人日报》发表了《突出政治,学习大庆》的社论;1月4日又发表了由李冀、张杰、杜铁联合采写的长篇通讯《工人阶级的光辉形象——王铁人》及社论《我们需要千千万万个铁人》。由此,形成了宣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第二次高潮。
内外合作。就是由大庆本土与本土以外的文化人士及团体联手,创作表现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的文化艺术作品。其中最典型的事例就是话剧《初升的太阳》的创作与公演。早在1964年以前,大庆油田总机厂的部分职工和家属业余创作演出了独幕话剧《康庄大道》。1964年3月2日,著名话剧导演、中央实验话剧院副院长孙维世随中国作家慰问团来大庆体验生活。不久,她又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带着丈夫金山、女儿小兰一起来到大庆扎根落户。她对独幕话剧《康庄大道》给予了肯定,同时也指出了不足,并最终以此为基础,“加以丰富和扩展,剧情从两个家庭扩展到整个钻井指挥部,围绕职工家属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两种思想的斗争,由普通工人上升到基层领导干部”(《情缘不老》上卷7),由此形成六场话剧《初升的太阳》,突出表现大庆职工家属“五把铁锹闹革命”的创业精神。并由孙维世、金山导演,大庆职工家属业余演出队排演。1966年1月18日,由孙维世、金山带队,《初升的太阳》剧组晋京汇报演出。周恩来总理等多位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据统计,仅1966年上半年,《初升的太阳》两个剧组就公演了310场,观众达35万人次。《初升的太阳》创作、演出的成功,为宣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成为大庆文化发展史上一个动人的篇章。
1964年3月20日,沈阳音乐学院院长、著名作曲家李劫夫接到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电话,要求他赶到大庆油田参加慰问演出,青年教师秦咏诚陪同前来。到后,他们发现了两首由大庆文艺工作者创作的歌词,即:薛柱国的《我为祖国献石油》;赵明勋的《采油姑娘采油忙》。他们认为很好,并立即分别给予谱曲。1965年元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早6点30分《新闻联播》开头播出了两首歌曲:一首就是薛柱国作词、秦永诚谱曲、李世荣演唱的《我为祖国献石油》;一首是赵明勋作词、劫夫谱曲、包桂芳演唱的《采油姑娘采油忙》。前者后来成为全国石油行业的代表性歌曲久唱不衰。
自创成果。从大庆油田开发之日起,大庆人在战天斗地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就已经开始了最狭义的文化——文艺创作活动。尽管当时从事于此的人员均为业余,且数量也有限;创作出的作品数量不多,质量也难称上佳,但它对表现当时的会战生活,鼓舞人们的士气仍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其中,具有代表性和综合性的是“报捷文艺”的出现。“报捷文艺”是大庆会战工委政治部组织发起的职工总结、表扬、宣传年度工作成绩和好人好事的大型文艺演出。演出的节目都是各单位自己创作的,气势磅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群众参与性强。比如,1964年的“报捷文艺”演出中,就有钻井指挥部的《铁人大合唱》、总机厂的诗朗诵《可爱的大油田》、油田地质所的表演唱《缝补晚会》、油田建设指挥部的锣鼓快板《为油田干保险活》等等。1964年初来大庆慰问演出的相声演员马季看了“报捷文艺”演出,深受震动和鼓舞,并以此为素材创作了相声《报捷会》。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编导王永宏对“报捷文艺”同样感兴趣,他欣然接受大庆政治部的邀请和委托,代拍了六本《报捷文艺》片子,为大庆会战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在“文革”十年的“特殊”历史时期,大庆虽然仍是全国不倒的红旗、学习的榜样,但其内部也同样发生了动荡和混乱。这样的大局势决定了此间大庆文化发展的混乱、复杂、敏感的状态和性质。大庆以外的文化团体和个人虽然已不像“文革”前来得那样集中、频繁,但在性质上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革”前来,是慰问演出,是体验生活,是创作宣传;“文革”后来,则变成了学习大庆精神;接受大庆人的再教育;尽力为宣传大庆做点事。对有的个人而言,到大庆来,为大庆做点事甚至已变成了解放、重生的标志或奖赏。著名剧作家丛深、版画家晁楣、油画家侯一民等先后到大庆的艺术创作活动即如此。
“三结合”,是产生于“文革”中的特有词语,在不同领域它有不同的内涵。如在政治领域,“三结合”是指由造反派、群众代表、革命干部代表组成的领导班子;在文化艺术领域,便有“三结合”写作组或创作组的称谓,一般是指由干部代表、专业人员、群众业余爱好者组成的精神产品生产组织模式。当时大庆的文化艺术工作也普遍采取“三结合”的形式。电影《创业》的创作即是如此。1969年,长影副导演华克到大庆深入生活,并与大庆组织的一个有40多人参加的“三结合”创作组合作搞出了一个近三万字的电影剧本提纲《钻塔战歌》。197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铁人秘书卢泽洲等撰写的《铁人的故事》。1972年底,江青在《人民中国》杂志上看到了《铁人的故事》,便指示长影据此改编拍摄一部故事片。长影领导将此任务交给于彦夫。于彦夫等认为《钻塔战歌》的创作提纲不符合江青的要求,便决定放弃另搞。并亲任创作组组长,由张天民任编剧,与大庆的卢泽洲、门加骊、王基共同合作创作剧本。1973年8月,形成剧本初稿《创业》,署名大庆、长影剧组集体创作,执笔张天民。经过多次讨论,虽然意见不一,但长影还是决定投拍,并在1974年4月开机,至年底拍竣,1975年春节上映。农历大年初二,国务院文化组突然对《创业》发出“三停”的禁令,并指出其有“十条罪状”。时任副总理的邓小平果断地将《创业》编剧张天民的申诉信送呈毛泽东主席。毛泽东主席亲自看了申诉和影片,于1975年5月25日作出批示:“此片无大错,建议通过发行。不要求全责备,而且罪名有十条之多,太过分了,不利于调整党的文艺政策。”(《情缘不老》上卷 139)由此,平息了“文革”中最大的一起文化艺术公案。从中,今天的人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文革”期间文化艺术领域的复杂程度,文化艺术工作者处境的艰险,作为全国学习的一面红旗大庆自身所承受的压力及所具有的敏感性。
与前一时期相比,这一时期大庆人自创的文化艺术产品数量和品种有所增加。文学方面有赵明勋主编的三部大庆工人诗抄:《大庆战歌》、《大庆凯歌》、《大庆新歌》。后一部编就后,因“渤海2号事件”出版搁置,只出版了前两部。美术方面有赵明勋编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4张100幅铁人宣传挂图——《铁人王进喜英雄事迹》。摄影方面有大庆的赵明勋(执笔)、黑龙江、陈朝家搜集图片,上海出版社的常春编辑,1972年上半年由上海出版社出版的摄影画册《大庆》;赵明勋编辑、著名画家邵宇审校,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铁人王进喜》摄影画册(1973年)、《铁人还在大庆战斗》图片画册(1974年)。
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这一时期通过“三结合”的形式,使本土的一些文化艺术爱好者得以崭露头角、受到锻炼。同时,油田领导也有意识地组织一些短训班,请名师专家指导提高。如1975年底,文化局组织了徐立家、王庆春、郑辅元等几十名相声业余演员参加的培训班,请前来慰问演出的相声大师侯宝林、郭全宝、黄枫授课指导,前后共40多天。1976年,油田派业余美术工作者李廷辅到中央美术学院进修。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与引领,大庆油田文化骨干和业余文学创作队伍基本形成。
打倒“四人帮”,中国进入拨乱返正、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大庆油田也随之步入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随着1979年建市、1983年政企分离,市政社会功能日趋完备,大庆的文化建设也因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繁荣的局面。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目标,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和大庆发展的实际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系统总结挖掘和丰富提升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先后树立起了“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大庆新铁人”李新民等楷模;编撰了《大庆企业文化辞典》。如上的努力与成果得到了上至党中央下至全国人民的广泛认同与赞扬,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特区精神一起,构筑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发挥出其教育人民、凝聚民心、鼓舞士气的作用。
二是组织机构从无到有,日渐增多、日趋完备。政府方面先后成立了文化局、广播事业局、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等文化、文艺职能部门和群团组织,以及歌舞剧团、话剧团、曲艺团、评剧团等一大批专业文化文艺团体;石油、石化等大企业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
三是通过引进、培养等途径组建队伍,使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人员由原来的业余为主发展为专业、业余两支队伍并行,且以专业为引领。并先后涌现出了杨利民、王举、范垂宇、王立纯、庞壮国、杨树田等一批响誉全国的作家、艺术家及大批广为人颂的优秀作品。
四是先后建成一大批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图书馆、博物馆、歌剧院、文化宫、青少年宫、体育场等基础设施。
五是精心打造一批本土具有坚实基础和较高水准的文化艺术园地,如《大庆日报》、《大庆晚报》、《岁月》等。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发现人才,展示创作成果,提供了及时而广阔的舞台。
六是文化艺术创作、交流、展示活动开展得广泛有序、扎实有效,市民的精神面貌和城市的品格气质提升迅速,由此确保了大庆于2010年摘得“全国文明城市”的桂冠。
从《情缘不老》丰富而生动的资料上看,我们可以把这一时期大庆文化艺术工作的形态概括为输入、输出、合作三种。
这是指市外的文化艺术团体和个人到大庆开展的演出、创作、交流活动。从1977年5月至2008年5月31年间,计有中国歌舞剧院、北京人艺、黑龙江省杂技团、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沈阳军区政治部话剧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河南豫剧团、沈阳曲艺团、西安市秦剧团、中央民族歌舞团、中国评剧二团、山东省吕剧团、安徽省黄梅剧团、江苏省淮阴市京剧团、东方歌舞团、云南省京剧院、中国京剧院一团、龙江剧团、哈尔滨京剧团、总政歌舞团、石家庄评剧团、牡丹江京剧团等团体,以及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孙永平,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享誉世界的舞蹈家杨丽萍,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王少舫、吴亚玲,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宋长荣、关肃霜、刘长瑜、尚长荣、李鼎,著名歌唱家王昆、李双江、胡松华、郭颂、刘秉义、彭丽媛,著名龙江剧表演艺术家白淑贤,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中央电视台新闻部编导童国平等前来大庆演出或从事创作。其中,特别要提及的是2005年3月,国务院研究室信息司司长、作家忽培元来大庆挂职,任市委副书记。他在自此至2008年底离开大庆的四年间,从文化艺术入手,为大庆做了四项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工作:一是倡导筹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研究会。二是组织开展了“书香大庆”这一规模宏大而影响深远的群众文化建设活动。三是身先士卒开展创作,促进全市掀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在此期间,他本人创作出了长诗《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庆人的故事》,及《大庆赋》、《铁人铭》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四是组织指导对大庆五十年的文化艺术成果进行系统整理的工作,出版了18卷21本的《大庆文艺精品丛书》,由此,在大庆的文化艺术发展史上树立起了一座里程碑。
由大庆人创造的文化艺术产品向市外输出,从会战时期就有,并且一直没有间断。但相比较而言,应以1976年打倒“四人帮”为界,分前后截然不同的两个时期:前一时期,输出的作品数量少,质量也有限,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大;后一个时期,对外输出的作品无论其数量、质量还是影响都以加速度的状态增加着、提升着、扩大着。至今,可以说,大庆仅以其文化艺术的品牌就可以被全国人民称道,为世界越来越多的人们知晓。大庆的话剧、大庆的舞蹈、大庆的版画等,杨利民、王举、范垂宇、陈延龙等,都是大庆对外文化交流的靓丽名片。对此,我们仅以《情缘不老》中所涉及到的杨利民为例就足见一斑。
赵明勋在《孙彦军主演话剧〈在这个家庭里〉》记载:1999年,大庆剧作家杨利民应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邀请,创作了四幕12场话剧《在这个家庭里》(该剧的男主人公陈博民由也是大庆输出的一个人才——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副院长、著名表演艺术家孙彦军饰演)。该剧1999年5月公演,获好评,并获文化部优秀剧目奖。杨利民从1971年创作小说《暴风雪中》至今整整40年间,共创作出了500余万字的话剧、电影、电视剧本,及小说、散文、随笔、理论文章。其中,足以代表他最高成就的还是其自《黑色的玫瑰》(1983年)至《大湿地》(2011年)共20部话剧剧本的创作。《黑色的玫瑰》(1983年)晋京演出,引起震动,获文化部优秀演出奖;《黑色的石头》(1986年)参加首届中国戏剧节,荣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剧本奖第一名,被称为现实主义里程碑;《大荒野》(1991年)晋京演出,获第六届全国优秀剧本提名奖,并被收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危情夫妻》(1994年)参加第三届中国戏剧节,获7项大奖,其后,参加在韩国举行的第二届亚洲戏剧节引起轰动;《地质师》(1996年)参加第五届中国艺术节和第六届中国戏剧节,荣获“文华大奖”第一名、“五个一工程”奖、“曹禺戏剧文学”奖三项大奖,同时被收入《20世纪中国当代文学精选·戏剧卷》。难以尽数的成绩、荣誉,有其一者即足可成名成家,而一身独任便是名副其实的大家。杨利民——中国20世纪的戏剧大家,自然而必然地被载入史册: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规划课题——《新中国文学史第三卷·戏剧卷》共20章,杨利民独占整个第13章。杨利民,是国家的骄傲,所以他被授予“全国十佳编剧”、“德艺双馨”艺术家的称号;杨利民,更是黑土地——大庆的骄傲,因此他被评为“终身艺术成就奖”。
在新时期,大庆的文化艺术工作者与外地的同行或团体合作创作文化艺术产品仍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形态,而且在影视剧领域取得的成果尤为突出。代表性的作品有:由中央广播电台驻大庆记者站记者王荣辉创作剧本,黑龙江电影制片厂拍摄,长影姜树森任导演的电影《爱,并不遥远》,1984年初拍竣,5月11日在大庆首映成功;由大庆油田蔡沛林、李国昌创作、长影张笑天改编剧本,长影拍摄,长影电视剧部主任王驰涛任导演,大庆话剧团演员王长林和巴树范分别饰演主角王进喜及马福贵的八集电视连续剧《铁人》,1989年4月20日开拍,1990年元旦期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其后,该剧荣获第十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等三项大奖。199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王驰涛牵头)、黑龙江电视剧制作中心、中央电视台和大庆电视台联合摄制了由大庆杨利民、阚峰创作的十集电视连续剧《家族的荣誉》(可视为《铁人》的姊妹篇)。1992年该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获“五个一工程”、优秀电视剧奖和电视剧“飞天奖”、全国电影制片厂电视剧奖。
这一时期,随着文化艺术专业组织机构的相继建立,大庆加大了对文化艺术人才发现、引进、培养、使用的力度。在培养方面,特别重视“引智”、“借脑”——请市外名家高手前来授课讲学,以求大面积提高本土文化艺术工作者的水平、素质。仅《情缘不老》记载的突出事例就有:
1979年,哈尔滨话剧院先后派著名导演王志超、高兰、陈力、肖致诚等长期住在大庆话剧团帮助指导排戏。9月,著名诗人艾青在哈尔滨出席“艾青诗歌朗诵演唱会”后,应邀来庆讲学,200余名大庆的文学爱好者及业余诗歌作者聆听了艾青关于他的诗歌创作道路的报告。1981年中央实验话剧院应大庆文化局局长姚明理邀请,派著名表演艺术家姚向黎、王玉立、白珊、舒强等到大庆话剧团进行了长达两个多月的讲学,使我市的演员演技普遍提高。1982年5月16日,由大庆市文化局和文联筹建的大庆文学讲习所在省作协和省文研所的大力支持下开课。160多名文学爱好者报名参加,多名省内外作家、专家在“半年时间里,授课224个课时,35个专题,共辅导学员习作1400多篇,其中有267篇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在省市报刊杂志和广播电台发表播出。大庆文学讲习所结业后,全市许多单位相继组建了《开拓》、《萌芽》、《红杏》、《葡萄花》、《蒲公英》等文学创作小组,大庆石化总厂还成立了本系统文联,各种职工业余文学创作组织总数多达40余个,那些参加过文学讲习所的学员几乎都是这些文学创作组织的骨干。”(《情缘不老》下卷 585)。
大庆油田发现、建设的元勋余秋里曾说:“没有哪一个企业的诞生和发展能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命运联系得如此紧密;没有哪一个城市在未诞生之前就有了自己的文化厚重底蕴;没有哪一个企业和城市走过短暂的历程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铭刻一个辉煌的亮点。”是的,不论是从广义的角度还是从狭义的角度来认识和评说,大庆的诞生与发展,都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我们如仅从赵明勋《情缘不老》中来搜寻、窥探、剖析、总结大庆50年间创建文化的历程和所取得的成绩,就可获得许多有益的认知与启发。而这,极利于今天的我们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先进文化的创建。如此,赵明勋的《情缘不老》便是值得我们认真一读细品的书!
〔责任编辑:王乐群〕
I207.5
A
1002-2341(2012)01-0147-06
2012-01-05
杨铁钢(1958-),男,黑龙江宾县人,党委书记,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创作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