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涛
关于加强我市社会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于洪涛
加强社会管理现代化建设,是加快实现我市新时期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也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必然选择。
社会管理现代化是指管理者根据实际情况和客观需要,把当代最先进的体现社会管理发展一般规律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加以运用,结合本地特色,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管理思想、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
社会管理现代化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橄榄型”社会结构的基本形成;二是阶层流动的不合理障碍基本消除;三是社会自组织机制的基本健全;四是公众参与基本无障碍;五是基层社会自治体制的基本确立。
社会管理现代化通过促进社会结构朝着公正性、合理性、开放性方向优化转型,使全社会的资源和机会配置更具效率,更趋公平,从而实现社会建设更好更快和可持续发展。
1.社会转型的新变化要求社会管理现代化。当前,大庆已步入工业化后期和城市化中期的转折阶段,正处在经济转型关键期、“城市通病”临界期、多元文化融合期、发展动力转换期和生态建设提升期,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各类社会矛盾也逐渐增多。适应形势需要,推进社会管理现代化,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面对和认真加以解决的重大问题。
2.大庆独有的特殊性要求社会管理现代化。大庆是国家最大的能源生产基地,与一般城市相比具有明显的特殊性:社会结构特殊,地方政府与石油石化等国有大企业互不隶属,各成体系;社会管理特殊,政府、企业多头管理,很多社会事业都分属不同门头;社会观念特殊,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人们对政府和国有企业提供服务的依赖性很强。这些特殊性,迫切需要社会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3.大庆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要求社会管理现代化。随着新城开发建设全面提速,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13平方公里,五年新增61平方公里,社会管理的覆盖面和工作量越来越大;大庆登记常驻人口363万,流动人口60多万,管理对象和管理难度大幅增加;全市5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石油石化大企业职工和家属占城市人口近1/3,地企、城乡、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明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关系日益迫切;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空气质量下降、社会治安反弹等压力增加,城市承载能力和管理能力受到挑战。
1.大庆社会管理的阶段水平。大庆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社会管理上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1960—1978年,这一时期大庆的社会建设管理完全服从服务于油田生产建设,是典型的企业办社会模式;二是1979—2001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建市以后,社会建设开始全面起步;三是2002—2008年,大庆在全市建立社区,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初步形成;四是从2008年底开始,市委采取一系列组织措施和制度措施,全面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开启了社会建设管理新阶段。
2.大庆社会管理的基本成果。一是社会管理思路基本明晰。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满足基本民生、建设小康民生、发展现代民生”为宗旨,以“新的生活水平、新的生活环境、新的生活品位、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秩序”为目标,全力打造“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际和顺、社会和谐、生态和美”的“五和”生活愿景。二是体系建设逐步完善。组建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和群众工作部,形成多方联动、统分结合的工作体制;相继出台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完善;在全国率先研究制定了社会建设与管理48项指标,形成了具有大庆特点的指标推进体系。三是民生状况不断改善。建立完善了城市“十位一体”、农村“六位一体”综合救助体系;市区学生享受优质高中教育比例全国领先,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立党政、市民、媒体三位一体的“民主促民生工作机制”,人民群众幸福感、满意度大幅提升。四是工作创新多点推进。推进地企共建,实现了公共资源共享和地企干部互任;建立“枢纽型”社会组织,实行社会组织登记与备案“双轨制”;完善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社会工作站“三位一体”职能,全面开展“责任社区”建设;在一些公共服务领域探索性地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对社会矛盾纠纷实行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群众团体调解、行业协会调解、中介组织调解的“六调联动”机制;在肇源和让胡路进行群众工作站试点,实现了工作平台前置,收到明显效果;创新社会领域党建的管建模式,采用“两推一考直选”方式选配社区党组织书记;推进警务体制改革,变过去市局、城市分局、派出所三级管理为市局、城市分局两级管理,实现警力真正下沉;全面加强对特殊群体的服务与管理,通过政府购买专业机构服务,实现对社会各类需助人群的全覆盖。五是工作保障扎实有力。完善信访代理、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社会稳定形势分析研判等项制度;开展“三城联创”,城市面貌和市民风貌焕然一新,实施“十百千万行动计划”,防十弊、办百事、进千企、联万家,实现行政提速、服务提质、执行提效、形象提升。
3.大庆社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社会结构变动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大庆已步入工业化后期和城市化中期的转折阶段,但社会结构总体处在工业化中期水平,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10—15年左右。二是社会自组织机制尚不完善。现代社会的形成过程是国家、市场和社会自组织共同配置资源和机会、提高效率和公平的过程。中等发达国家多在工业化中期就基本建立了社会自组织机制。工业化国家一般每百人就拥有一个社会组织,我国为3115人,大庆约2411人。三是基层社会自治机制能力不强。社区作为实施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和最重要载体,在社会管理中作用有限,居民普遍缺乏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居委会有效协调与业委会、物业公司、驻区单位等的能力不足,居民参与社会管理与服务缺乏制度化渠道。四是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仍然单一。由于我市受多年来形成的体制因素影响,市民过度依赖政府、企业供给,结果造成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五是社会管理人才相对缺乏。目前,大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总量严重不足,专业社会工作者占总人口的比例是0.08‰,我国为0.3‰。
1.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推动大庆科学和谐跨越发展的总体目标,以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和影响社会安宁和谐的重点问题为突破口,以加强社会建设为基础,以创新社会管理为动力,以强化社会服务为重点,探索适应时代发展、顺应人民期待、符合大庆实际的社会管理新模式,全面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现代化水平,努力建设平安大庆、和谐大庆、幸福大庆。
2.发展目标:用十年左右时间率先基本实现社会管理现代化,并争取在2020年前后使社会管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从现在到“十二五”期末初步实现社会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转型,具体目标:一是基本建成消费社会,使基本物质文化需求得到较好较全面满足;二是基本形成现代社会结构,形成中产阶层占主体,以法律、公众舆论和网络社会为基础和纽带的现代市民社会;三是基本形成社会自组织机制;四是基本形成开放高效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五是基本形成低碳经济、低碳消费、低碳文化等组成的低碳社会。
3.成效标志:创造“五新”生活:一是生活水平有新跃升,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普惠型公共服务和共享型社会保障覆盖城乡,实现学有优教、劳有丰酬、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二是生活环境有新变化,人居环境舒适,大气、水体、土壤环境优质安全;三是生活品位有新提高,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精神追求和包容开放、自信自强的现代人文素质逐步养成;四是生活方式有新进步,低碳、节能、环保成为生活习惯,休闲方式健康现代,智能生活方式走进千家万户;五是生活秩序有新改善,市场经济秩序开放有序,治安秩序安定祥和,公共秩序井然和谐,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1.加快推进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一是加快中收入阶层的增容与扩张,使收入分布形成“橄榄型”结构;二是加快构建“现代消费社会”形态,到2020年前后,居民消费率 (消费占GDP)提高到40%左右,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控制在0.3以内,农村家庭控制在0.35以内;三是基本形成以社区为载体、网络和公共舆论为纽带、多元利益主体良性互动、依法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服务的基层公民社会。
2.加快实现社会流动障碍的基本消除。一是要率先打破城乡“二元制”结构,全面实行城市居住证制度,将更多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市外投资者、外来务工人员等转化为市民;二是健全公开公正、开放透明、有序流动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三要尽快消除跨地区流动障碍,特别是要率先实现同城对接的社保政策,进一步完善城乡救助体系,基本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
3.加快建立基层社会自组织体系。一是加快社区自治组织建设,使社区自治体系不断完善;二是加快行业协会建设,重点培育一批影响力大、公信力强,有社会责任感的新型行业协会,加快政府职能向行业协会转移;三是加快各类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反映诉求、维护权益、满足公共服务多元化需求方面的重要作用;四是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和公益机构,落实社会工作评价准入制度、基层社会工作人员选拔使用制度、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制度、志愿者管理和支持制度,促进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
4.加快构建多元化、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一是实行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供给,通过财政拨款、专款资助、授权委托、参股、购买等方式,依法赋予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职能;二是实行政府利用市场机制供给公共产品,即通过招标采购、合约出租、特许经营等形式,将原由政府承担的部分公共职能交由市场主体行使;三是大力倡导和引导社会志愿提供公共产品,包括投资公益、捐献慈善、社区帮教、志愿救助等。
5.加快完善立体化全覆盖的社会安全网。一是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保障能力和水平,确保社会财富第二次分配的公平公正;二是树立“社会核算”观念,建立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的制度,促使公共财政更多地向社会建设领域倾斜,形成社会工作财力持续增长机制;三是激励和依靠社会力量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增加个性化、竞争性公共需求的满足;四是建立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做到从应急管理向预警管理转变,从模糊管理向量化管理转变,从权力管理向权威管理转变。
6.加快推动和谐高效的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一是建立畅通透明的诉求表达机制,完善“民主促民生”体制机制和载体建设;二是建立公正理性的公众舆论形成机制,重视加强以“铁人精神”为灵魂的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特别是要引导和管理好网络社会;三是加快公众参与机制建设,有序引领公民对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的广泛参与,提高公共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
社会管理现代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可持续的重大社会工程,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委、市委的战略部署,更新观念、求真务实、不断探索、奋发进取,就一定能在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大城市的伟大实践中实现社会管理的历史性突破。
(本文系市委常委、秘书长于洪涛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上的报告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