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莉
(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48)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集体性很强的表演艺术,可供舞台演出,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特色,当然也可以像小说、散文或诗歌一样供人们阅读,有一定的文学性。如果戏剧作为文本供读者阅读,其翻译要求译者准确传达原文意思,读者通过文字表达理解戏剧所要传达的信息;以演出为目的的戏剧文本翻译则要求译者考虑舞台演出的因素,也就是说把演员的表演和观众的接受性纳入翻译过程中来。译者在进行舞台演出剧本的翻译时,一方面要尽可能地传递原剧本所表达的一切语言信息,另一方面还必须考虑到译本用于演出所具备的适合表演的特性。
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产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运用功能和交际方法来研究翻译。目的理论是德国功能学派提出的较为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之一,研究角度倾向于功能化和社会、文化方向,而不是只依靠语言学来解决翻译实践中的问题。
目的论(Skopostheorie)的原文来自希腊语Skopos,意为“目的”、“意图”。目的论认为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过程。它强调翻译的互动和语用特征,目的语文本的形式应当由目的语语境中要达到的目的来决定。也就是说,译者要在目的语的背景下,为目的语语言和目的语受众生产出一个译本。在翻译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接受者采用不同翻译方法或策略,使接受者能够连贯地理解译文的意义与形式。目的理论主张遵循三个原则:目的原则(skopos rule)、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原则(fidelity rule)[1]。目的原则决定整个翻译过程中方法和策略的选择。连贯原则是指译文要符合目的语文内连贯的要求,译文必须符合逻辑,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易于受众接受。忠实原则是在服从前两个原则的前提下,译文应忠实于原文。翻译本身是一个有目的性的行为,因此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必然决定了其行为的过程。
《我们的小镇》(Our Town)[2]是美国剧作家桑顿·怀尔德(Thornton Wilder 1897—1975)的代表作,1938年1月22日首演于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迈克卡特(McCarter)剧场。2月5日,《纽约时报》就称赞此剧是取得了“当前戏剧舞台上最杰出的成就之一”。此剧荣膺了当年的普利策戏剧奖,在百老汇久演不衰,并在美国各地巡演。除了舞台戏剧外,此剧还被改编成了多种艺术形式。《我们的小镇》已成为一部在美国家喻户晓的现代名剧。凭借此剧,桑顿·怀尔德也成为唯一一位横跨小说和戏剧两个领域的普利策奖得主。鉴于他的杰出成就,有的评论家甚至将桑顿·怀尔德与尤金·奥尼尔、阿瑟·米勒和田纳西·威廉姆斯并称为美国的四大戏剧家。近几年来,该剧不断被改编并在国内上演,夜语剧社和厦门大学都曾改编过该剧,梁志民导演也将此剧改编为台湾本土《淡水小镇》的故事。
《我们的小镇》是由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姜若瑜老师翻译的。它描写了新罕布什尔州的一个小镇风光和两个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该剧分为三幕:日常生活、恋爱与婚姻、死亡。第一幕从季布斯医生接生完双胞胎回家开始,讲述了季布斯医生和威博先生两家平凡的一天生活。第二幕展现了两个年轻人艾米丽和乔治相爱结婚。第三幕描述了艾米丽因难产去世,灵魂不舍离去想要回到过去的场景。剧中没有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也没剑拔弩张的冲突,主要讲述的就是人类从出生到死亡的循环过程——从生到死,从死到生,周而复始。该剧选取了人生中三个重要的时刻:出生、结婚、死亡进行歌颂,为我们日常生活的琐事寻求一种至高无上的永恒价值。剧中的小镇极具普遍意义,即便展现的是琐碎的日常生活却并不显得单调乏味,相反,全剧充满着诗意,让人们去思考永恒的话题。
目的理论指出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其过程,卡特琳娜·赖斯指出,不同的文本类型必须采用不用的翻译方法及策略[3]。戏剧《我们的小镇》作为演出剧本,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其舞台演出的特点。
舞台戏剧表演多以对话的形式出现,因此译本必须具备口语化的特点。人物角色之间是大不相同的,剧本语言也要有个性。在舞台上呈现的演出,观众是必不可少的。离开了观众戏剧艺术的美学特性就不可能完整地体现出来,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也要考虑到观众是否能够接受。下面分别从演员、目的语受众和译者角度进行分析。
演员在剧本和观众之间起着连接作用,通过话语、肢体动作或面部表情来展现一部复杂而完整的戏剧。戏剧经过演员的演绎来传达其中的深刻含义。演员在舞台上主要是以话语的形式来呈现人物形象的,因此,译者翻译人物台词就至关重要,也就是说要考虑剧中话语是否符合目的语语言习惯,具有口语化、个性化或简洁性的特点。演员在表演的时候,台词是否能够准确表达人物性格特色,以及在特定的环境中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例 1,Dr Gibbs:Anything serious goin’on in the world since Wednesday?
季布斯医生:从星期三以来,这个世界有什么重大的事吗?
该句话是在季布斯医生和送报者小久·克洛威尔的对话中出现的。小久·克洛威尔送的报纸是由威博先生主编的,小镇的报纸“看守者”。季布斯医生问句里“in the world”译为“这个世界”是不准确的,而小久·克洛威尔的回答是“当然有,我学校的老师,福斯特小姐就要嫁到康克去了”,可以看出说的是小镇里发生的事情。就当时的语境来讲,“in the world”译为“镇上”更为贴切。
例 2,Mrs Bibbs:Well,dear,I think it’s a good thing to spend some every now and then.
季布斯太太:宝贝,也得适当的花点儿。
对话能够反映出人物之间的关系,例句是早餐的时候季布斯太太和女儿蕊贝卡间的谈话。相对于儿子乔治总是钱不够花,女儿却一直存钱。这句话要表达母亲对女儿的疼爱。母女之间的话语应该是比较简单亲密的。译文在这点上恰到好处,若是原文直译成“我觉得不时地花点钱是一件好的事情”就会给人一种生硬的感觉,没有译文带给人的那种母亲宠爱女儿的亲密之情。
目的语受众即观看戏剧的观众。演员和观众是戏剧艺术两个基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观众对舞台上的表演接收反应,比如观众的笑声、沉默或紧张气氛都能传递给台上的演员。观众良好的反应会激发演员更好地表演,消极的反应则会让演员有消极情绪,影响演出发挥。在剧场近距离地接触演员,观众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有这样的疑问:演员能否很好表现所要扮演的角色?演出过程中会不会有什么惊喜?演员会不会在台上出错?在观看过程中,观众会不断地去寻找他们所要的答案。
从目的语受众角度来谈戏剧翻译,要求译者站在观众的立场来思考,是否能够满足他们对原语文化的理解,是否能够达到他们对戏剧本身的期望。观众要想欣赏戏剧就必须理解演员话语、演员的手势动作等。场地布景和肢体动作都是比较直观的,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就能很快理解。《我们的小镇》这部剧源自美国,涉及美国文化背景的信息则需要做大量修改。
例3,Stage Manager:This is Mrs Gibbs’s garden.corn …peas…beans…hollyhocks…heliotrope…and a lot of burdock.(Act One)
舞台监督:那是季布斯夫人家的花园,玉米……豆子……扁豆……芥菜,还有一些西红柿。
从译文可以看出,译者省略了对“hollyhocks”的翻译,意为“芙蓉花”,其叶子可作为药用。“burdock”文中改译为“西红柿”,而本身的意思是“牛蒡”,一种药食两用的植物。“芙蓉花”和“牛蒡”这两种药用植物可以反映出季布斯医生的职业性,但多数观众对这两种植物并不了解,如果直译的话,会造成疑惑,因此译者省略了前者的翻译,而将后者该为大家非常熟悉的蔬菜。译者做这样的处理是为了便于观众理解,体现出在翻译过程中从受众角度出发的方法。
例 4,Stage Manager:There are some more things we want to explore about this town.I think this is a good time to tell you that the Cartwright…(Act One)
舞台监督:在这个小镇我们还有东西要看,我们还要去了解别的方面。我们要站在未来的角度看现在……他们说这儿的冬天太冷了。我看他们在那儿变成了圣公会教徒。卡特莱特只是对在小镇建个新的银行感兴趣……
舞台监督的角色在这部剧中相当于旁白,介绍整个剧情发展,交代相关背景。从例4中的译文不难看出,在原文的基础上添加了部分内容。译文标出的部分介绍送报者小久·克洛威尔和杂货店摩根先生在将来发生的事情,让观众对剧中人物有进一步的了解,便于他们理解和欣赏剧情。随着剧情的发展,剧中人物的未来都会通过演员的话语来传达。例句中添加的部分使得上下文更加连贯,达到了目的理论连贯原则的要求。
例 5,Mrs Webb:Oh,I’ve got to say it:you know,there’s something downright cruel about sending our g irls out into marriage this way.I hope some of her girl friends have told her a thing or two.It’s cruel,I know,but I couldn’t bring myself to say anything.I went into it blind as a bat mysel f.
威博太太:我得说,你知道,把自己的女儿这样送上婚姻船是残酷的。我希望她的朋友们会告诉她一些关于婚姻的事,我知道,太残酷了!但是我自己什么也说不出来。我就像是一个盲人一样,什么也看不见。
父母在孩子结婚的时候,心情很是复杂,既高兴又不舍。威博太太在女儿婚礼前的这段话表达了在女儿出嫁时母亲内心的挣扎。“sending our girls out into marriage”译为“送上婚姻船”,用词形象生动,表现出送女儿出嫁时的难舍难分之情。“blind as a bat”是英语中的习语,如果直译为“像蝙蝠一样瞎”,观众会很难理解,因为不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译文中处理为“盲人”,受众对“盲人”的理解更直接。
目的理论指出决定翻译过程的是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威密尔把目的原则解读为:每一个文本都是为了某一特定的目的而生,就应当为该目的服务,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环境中,译本应当起到人们所期望要达到的目的的作用。那么,翻译行为的目的也可以从译者角度来分析。《我们的小镇》的译者翻译这部剧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国内演出,其首要目的就是表演。
例 6,Stage Manager:Do you,George,take this woman,Emily,to be your wedded wife,to have…
…
Do you,Emily,take this man,George,to be your wedded husband…
舞台监督:你,乔治,是不是接受这个女人,艾米丽,成为你的妻子……
……
你,艾米丽,是不是也接受这个男人,乔治,成为你的丈夫……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宗教信仰、饮食习惯等。在该剧第二幕呈现的是恋爱与婚姻,观众可以感受西方婚礼仪式,领略异国文化。舞台监督扮演牧师,婚礼很有仪式感。对原文的翻译采用直译能原汁原味地展现原语文化。
例 7,Dr Gibbs:How’d you sleep last night,Julia?
Mrs Gibbs:Well,I heard a lot of the hours struck off.
…
Mrs Gibbs:…but I always find something to say.Did you hear Rebecca stirring around upstairs?
译文将划线部分的位置重新调整,放到季布斯太太和季布斯医生商量儿子婚事的场景中,与上下文衔接更加紧密。译者考虑到演员出场、舞台布置等因素,而对场景顺序做出合理的调整。剧中的对话都来源于人们日常生活,译文的处理也比较符合口语化和简洁化的特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做任何处理或改动,不论是从演员、观众或译者自己的角度出发,都必须牢记舞台演出这个目的,译作才能最大可能地达到这个目的。
通过对《我们的小镇》进行分析,探讨目的理论在戏剧翻译中的应用。译者对原著(Our Town)的改译、删除或增加基本都符合目的理论的要求,一些细小的不足可以进一步改进。译者在对戏剧文本进行翻译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戏剧翻译的特殊性,尤其是舞台演出剧本的翻译。对于不同类型文本需要使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使其在舞台上呈现出不同的效果。舞台演出戏剧翻译的最终目的是指导整个翻译行为的最高原则,一切翻译方法都是为这个目的服务的。目的理论为戏剧翻译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对戏剧翻译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1] Nord.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0:27 -32.
[2] Wilder.Our Town and Other Plays[M].London:Penguin Books Ltd,2000:21 -91.
[3] 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