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合娟,班倩倩,孙红玲
(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重庆 400054)
1.共生理论的基本概念
在生物学中,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AntondeBary)于1879年首次提出“共生”这一概念。它指的是不同种属按某种物质联系而生活在一起。共生包括三要素,即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1]。
共生理论指的就是用共生能量函数描述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相互作用的水平和效果,以及共生系统的动态特征。所谓的共生能量是指各共生单元之间通过共生给共生系统带来的净能量E。对于一个n维共生系统,若把第K(K=1,2,3,…,n)个共生单元在非共生环境下的能量记为Ek,在共生条件下新增的能量记为△E,则共生体的总能量E满足:
Ek表示在非共生条件下各共生单元的能量,ΔE表示在共生条件下新增的能量。Ek主要取决于主质参量和共生模式,而ΔE则是N个共生单元的主质参数、共生系数、共生密度、共生维度和共生界面特征值等因素的函数[2]。
2.共生理论的基本原理
共生理论的基本原理是共生体赖以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则,反映了共生体形成与发展中的一些内在必然联系。主要的基本理论有质参量兼容原理、共生能量生成原理、共生界面选择原理等,它们在共生系统中起着不同的作用[3](如图 1)。
图1 共生界面的三大基本原理
1)质参量兼容原理:共生单元之间要形成共生关系,就必须具备某种内在联系使得相互间的质参量之间可以相互表达。这种相互表达可能是线性的,也可以是非线性的。
2)共生能量生成原理:共生单元通过相互作用形成共生效应,产生共生能量。共生能量不仅包括共生单元在非公生条件下形成的能量,还包括其在共生条件下生产的新增能量。它是共生单元通过共生界面作用所产生的物质成果,是共生体生存和增值能力的具体体现,是由共生系统质参量的状态及变化所决定的。生成的共生能量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用于共生单元的数量增值r,另一部分用于共生单元的功能改进k,则r+k=1,若r→1,称为r选择;若k→1,称为k选择。
3)共生界面选择原理:共生界面的较优选择反映了共生单元在共生环境里的接触情况,对共生能量的生成有直接的制约作用。
早在20世纪70年代或更早的时间,国外学者(Czamanskis,1974)将集群引入到经济学中,马歇尔(1890)和韦伯(1929)等人从区域的角度给产业集群定义为:产业集群是大量中小企业集聚在某个地方从而形成的特定区域的生产综合体。旅行社由于外部各相关企业发展带来的间接影响,鉴于一定的旅游资源、市场环境、区域习俗、政府政策等客观条件下,通过合作协议、承诺与信任,在某一地理区域内动态聚集[4]。
本研究对长江三峡旅行社界定为经营长江三峡沿线旅游的旅行社,长江三峡旅行社本身的内部机制、外部环境和服务对象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的问题。
长江三峡跨越于重庆、湖北两省,且作为国际旅游中心,但在旅游经济收益上却与其举世无双的资源优势和颇具世界影响力的品牌价值不相符。在三峡地带,旅游资源被条块化分割,各自为政;旅游线路单一陈旧等问题突出。
2009年5月17日,重庆党政领导与湖北党政代表团在渝签署了加强重庆、湖北两省市的战略合作及加强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合作两个框架协议,这是双方第三次就三峡游握手,并且决定,从2010年起,由两省市共同举办“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然而,时至今日,长江三峡旅行社依然存在着普遍的问题:
1)长江三峡旅行社的普遍现状为“小、散、弱、差”。经营三峡旅游目的地接待服务的旅行社主要坐落于重庆市区和宜昌市两地。但是位于重庆、宜昌地区的长江三峡旅行社都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旅行社,鉴于此,应该注重K的选择,改变“小、散、弱、差”这一普遍现状。长江三峡地区的国际旅游黄金带身份与其旅行社的“小、散、弱、差”弱势地位不相符合。
2)三峡地带的市场机制出现严重问题,导致了旅行社之间的恶性竞争,旅行社成了名副其实的“薄利多销”行业。当然,市场机制失灵也是由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由于客源的心理需求的影响,旅游者都存在那种“花最少的钱游览三峡”的占便宜心理,旅行社为了赢得更多的客源,赚其利润,相互间通过打价格战来争取顾客。然而旅行社为了获取差额利润,他们把赢得额外收益的苗头指向了降低服务质量方面。比如说,旅行社会根据差价给旅游者提供不同的旅游路线,与邮轮公司的合作也存在问题,比如说对于邮轮停靠点的确定都由邮轮公司自己决定,旅行社和顾客只能被动接受。特别对于长江三峡这种跨省市的线性旅游景区,重庆旅行社与湖北旅行社都存在强烈的“本位主义”。两地区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意识强化了旅行社之间的矛盾。另外,“烂油轮,旅客多”现象普遍,虽然旅游者用了最少的钱,看了最多的景点,但也“享受”到了最差的服务。但是,三峡作为休闲旅游地,旅游者都是以追求愉悦为旅游目的地。游完三峡的游客会逐渐在心里对三峡这个国际旅游地的整体形象有个落差。从而把这种差质量的旅游服务等信息传送给潜游客。这样就会在旅游者间形成差口碑,完全有损长江三峡国际旅游中心的公众形象。
3)旅行社为游客提供快餐化服务不利于打造长江三峡廊道游览观光。长江三峡是个由重庆至湖北的一条跨省的线性旅游景点区,由于政府层面缺乏正确和适当的引导和规范,各地区处于各自为政的僵局。旅行社为了吸引游客,都纷纷打出“用最少的钱,花最短的时间,游最经典的三峡段”,这种促销方式会使得游客在心里排斥其他三峡段,这种格局不利于长江三峡的整体发展,旅行社间会把重心放在如何笼络游客,而不是提高服务质量。
4)旅行社的个体化倾向严重,不利于旅行社间形成友好的内部共生关系,不利于旅行社与其他相关支撑行业形成良好的外部共生环境。在旅行社行业内部,旅行社个体性的最显著表现形式就是业务雷同。众多的旅行社之间分工形式不具体,每个旅行社都从开发踩线到外联接待全方位提供服务,都是为游客提供相同的产品,自身并没有形成其他旅行社难以模仿,难以超越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无差别的服务只会通过削价竞争来赢得客源,然而这并不是良好的竞争形式,这种恶性竞争的最终结果只会导致两败俱伤,只会强烈地阻碍旅行社发展“双赢”的集群。并且,旅行社与相关支撑行业之间也存在个体化倾向,旅行社在接待服务方面也只限于旅行社预订、组团、景区接团上面,旅行社更多的考虑到自己的风险和收益,很少考虑到将自己的收益与景区捆绑,其实这种捆绑销售模式有利于实现双赢;另外,旅行社为了从购物商店获得回扣,都会在不顾旅游者购物欲望和购物爱好的情况下,一味地与各种各样的购物公司合作,并且由于合作形式是口头商定的,一旦双方出现问题,旅行社都会以个体利益为首先考虑因素,尽量使得自己摆脱麻烦和问题的纠缠,从而使得旅行社与相关支撑产业之间没有形成很好的信誉。这种个体主义思想会让旅行社逐步陷入“利益孤岛”的不良局面,不利于实现各个企业间的双赢。
结合共生理论可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分为有三个层面:一是缺乏良好的共生环境。未形成适应客源市场的竞争机制和经营机制,缺乏政府层面上的引导和规范,主要体现在资源的整合、价格的调控、资金的投入和有效的管理等方面;二是忽视了质参量的兼容性。共生旅行社为了获得客源和利润,把经营业务指向满足游客需要的各方各面,但是做得却不够专业,不够到位,体现在三峡旅游的运作模式的形成、利益共同体的建立、市场游戏规则的制定等方面;三是在选择共生界面上的出发点都是自我利益为重,快餐化倾向就是旅行社只考虑到自身利益,向旅游者传输错误的旅游观念等。目前长江三峡旅行社共生带来的共生能量还大部分局限于在非共生条件下产生的能量Ek,而在共生条件下产生的新增能量ΔE还很小。为了改变长江三峡旅行社的不良发展局面,发展旅行社集群实在不行[5]。
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创造竞争优势的过程中,政府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这个角色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要看他对钻石体系的影响(如图2)。
图2 完整钻石体系模型
政府的强制参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集群情况。2009年5月1日,政府部门颁布了《旅行社条例》,规范了行业管理范畴。政府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旅行社及其相关支撑性产业的行为,政府用那只看得见的手调控着旅行社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规模,也正是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给旅行社业带来机会和挑战,由于长江三峡旅行社的进入门槛低,旅行社还处于“小、散、弱、差”的局面,只有政府部门的强制参与才能打破这种不好的局面,淘汰丝毫没有竞争能力或者处于生命衰退期的小旅行社,提倡旅行社用竞合思想发展自身,鼓励旅行社与其他相关支撑产业形成互利的合作模式[6]。
旅行社内部还处于各自为政的僵局,特别是重庆旅行社和湖北旅行社的本土主义思想严重,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通过相互削价来赢得客源。旅行社间也只是存在水平分工体系,尚未构建垂直分工体系也即没有形成产品制造、旅客接待与销售等功能的分离。大小旅行社都是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相互间通过恶性竞争获得生存。长江三峡旅行社的集群应该是一个混合型的集群,在依赖国家力量的同时,也存在着轮轴式旅行社集群模式,也即是发展一两个大型的、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型旅行社,中小型旅行社填补大型旅行社无法覆盖的区域,大型旅行社或许更加注重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多元化经营。然而对于大型旅行社无法涉足到的区域,也就是所谓的市场中的盲点区,中小型旅行社可以利用其规模小,应变性强的特点,为客户市场提供专业化、特色化的服务,这种有别于大型旅行社的同质化服务既可以避免与大型旅行社的不自量力的竞争,也可以形成自己独有的竞争资本,这种按客源市场而进行的分工,既可以实现旅游服务的全面性,也可以很好地形成竞争。每个企业都对自己的客源进行了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不同需求的定位,保证了满足旅游者各方面的需要,也创建了一个良好的共生环境[7-8]。
旅行社的发展离不开人、财、物的投入。在长江三峡地段,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物资源,可是,目前,长江三峡旅行社在吸引外资和创新型人才引进等方面还有所欠缺。由于长江三峡是个国际性的旅游地,国外旅游者对这一景点充满了期望,所以有大量的国外旅游者都会带着那份好奇心到三峡旅游观光。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国外旅游者在对旅行社服务质量方面的衡量标准上有所差异,所以应该极力吸引外资,外资旅行社的入驻会对三峡的客源带来根本性的变化,新观念、高科技的引入会直接带动三峡其他旅行社的发展,也带动了我国旅行社的发展。另外,综合型人才带有前卫的思想观念,带来溢出的创意知识,可以很客观地对长江三峡的旅行社的规划和发展提出可行的正确建议[9-10]。
长江三峡的旅行社集群,都是在有和谐的共生环境条件下形成的。要实现共生能量的增值是共生界面较优选择的结果。而共生界面既有在所有共生旅行社间实现对称性分配的功能特性,旅行社共生界面的选择都在于共生旅行社单元与共生环境的接触程度,这种接触形式就主要表现在信息传输、物质交流、能量传导等方面,所以应该在长江三峡旅行社间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旅行社间通过信息沟通,及时发现发展契机,有利于旅行社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巩固旅行社的市场地位,形成有别于其他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11-12]。
长江三峡作为我国参与国际旅游竞争的拳头产地,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基于国际视野制定长期的可行规划,其中旅行社的发展规划是重要环节之一。长江三峡旅行社的发展存在严峻的现实问题,发展模式考虑的因素还不够齐全,区位、游客、人才等方面的管理还不成系统。
[1] Iakovidou,Turner.The Female Gender in Greek Agro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5(1):481.
[2] Upchurch.A glimpse at US consumers’interest in timesharing[J].International Jour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00(19):333.
[3] 牟红,杨梅.共生与集群:旅行社生态链战略[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0.
[4] 袁纯清.共生理论及其对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上)[J].改革,1998(2):101.
[5] 王洁,杨桂华.影响生态旅游景区社区居民心理承载力的因素探析:以碧塔海生态旅游景区为例[J].思想战线,2002(5):56.
[6] 潘利.链网互动视角下中国产业集群升级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
[7] 陶永宏.基于共生理论的船舶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与发展演变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5.
[8] 程大涛.基于共生理论的企业集群组织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3.
[9] 赵颖.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6.
[10]石永祥.基于利益主体理论视角下的区域旅游整合研究:以长江三峡库区为例[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8.
[11]丁艳平.基于共生理论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量化评价研究[J].特区经济,2010(7):161.
[12]张旭.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