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栋,何育静
(广东商学院政治与教育学院,广州 510320)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共同发展而产生的新兴交叉性学科。本学科归宿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有人认为它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有人认为它属于应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1],但更多的人认为它应该属于这两个学科的交叉性学科,即具有这两个学科的共同特点和性质,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上组合的全新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社会条件。一是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研究发展需要,它们在研究领域出现交叉和重合。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在培育目标、内容、方式方法上有着天然的联系,都是关于研究人的思想和心理现象规律的学科,在教育目标和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和统一性,培育人的原理和方法都有许多相同点、交叉点和融合点。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急需引进心理学,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率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心理学也需要扩展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发挥更大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共同发展的需要、相互促进的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日益完善,内容丰富,教育效果越来越好。但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步伐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思想、文化、道德和价值观多元化、复杂化、多样化的时代挑战。许多人受到社会西方不良思潮和价值观的影响,导致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为了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实效性和针对性,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化,在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广大专家、学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线教师队伍的共同努力探索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根据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规律和变化,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历史命题。在此历史背景下,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教学效果,成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头等重要的任务。通过有意识地借鉴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开展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去,把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有机结合起来,结果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时效性。
众所周知,心理学的具体应用越来越广泛,并不断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力,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诞生和发展提供丰富的理论保证和实践基础。心理学是非常成熟的学科,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它有着非常丰富的理论与实践体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方式也多种多样。近年来,心理学根据人们实际需要,已孕育出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应用心理学,例如商业心理学、消费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广告心理学,以及我们现在讨论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就是根据人们的心理现象、心理特点和心理规律来开展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不仅可以克服过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单一性和落后性,还可以把人们的思想教育工作提升到更高的境界,从心理上彻底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从而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和时效性提高理论指导和实践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创立至今二十多年,它的研究对象、内容和理论体系日臻完善,但是要发展成为独立性强、影响力强的学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任重道远。本人所收集的二十多篇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相关的参考文献和著作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的逻辑起点。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诞生发展到现在,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1982年至1997年,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内涵、基础理论形成的萌芽阶段;第二个阶段,1998年至2008年,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科全面开展学科理论建设、明确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理论创新、学科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发展阶段;第三阶段,2009年至今,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科酝酿新进展、寻求新突破的展望阶段。虽然人们对这个学科就一直存在争议和分歧,形成了许多观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深入和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反华势力乘机潜入人们生活,借助一切渠道不断腐蚀人民的思想观念,加上不良社会思潮和环境日益复杂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重挑战。为了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提出了“宣传工作”、“政治工作”、“政治教育工作”、“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等论述,这充分体现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越来越高并随着时代变化不断与时俱进。我党自成立以来就一直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结我党成立以来近百年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从首次提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和“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的命题,这说明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不断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努力创新的。为了更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我们把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借鉴和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学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概念也随之出现。本阶段主要特点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对象、目的和培养目标,以及教育方法和原理等方面进行了努力探究,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学术界,最早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引进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可见1988年第3期《教育探索》孙保东撰写的文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学原则》,他首先提出了思想教育的心理学原则,就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的一系列要求。他还从另外一个侧面提出要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作者指出心理学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具体应用的主要原则,例如通过分析研究人们的心理满足、激励、投入、相融、发展过程、诱发、对比、连动、平衡、刺激、特殊心理等十一个原则[2]。这对我们如何借助心理学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科学指导。之后1991年第2期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王冬生撰写文章《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学原则》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培养和激励人的工作。其根本任务,在于传播和灌输正确的理论,以帮助人们确立处理问题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其中人的心理过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以理服人,心理认同、情理相济,心理交融、因人而异,满足心理需要的三大原则,进一步印证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相互作用的机制[3]。1994年第2期《理论纵横》李晓民发表文章《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学方法》,作者在文章里面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体应用心理学的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心理学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心理学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心理学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以及心理学方法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4]。本阶段主要著作只有两本:郭崇岳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和童彭庆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本阶段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本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特点:学术界既重视本学科的基本应用理论研究又加强了基础理论体系研究。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教师、研究生等,都在积极努力开拓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建设、探索本学科的规律和本质,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从学科发展来看,在1988年以前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学科建设难以深入,理论没有系统化,本学科的归属问题没有进入人们的视域,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实现,只是提出了概念,具体操作实践运用还是模糊不清。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第二阶段体现全面发展的主要标志是《唯实》(1998年第2期)思想政治工作栏目中施春华发表《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是我国第一位论述要完善发展思想政治政治教育心理学的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真正被提出作为学科来发展。作者首先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交叉产生的新的、交叉性和边缘性的一门学科”的定位思想。作者还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指出学科的现状处于发展较好态势但依然不成熟,作者认为目前人们只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提出了问题而不是解决了问题。因此,要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还任重道远。作者还着重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产生的背景、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以及研究对象、内容、发展趋势等问题做了论述,促进本学科建设具有深刻的影响[5]。其次,由首都师范大学王希永、杨芷英两位学者共同发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几个基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998年第四期),再次界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地位、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它的研究领域。作者首先论述了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归属问题处理好,解决好;再次就是要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等一系列问题做了全面分析和总结[6]。作者这本著作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进入基础理论建设发展阶段。随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在2004年发表辛辰的学术论文《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所存争议和问题的几点思考》、2005年中南大学胡凯教授发表《建构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思考》,文章指出:“建构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不论是对现代教育理念的创新,还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完善,以及对其实效性的提高都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7]2006年李小宁副教授在《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发表文章《浅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作者在文章中重点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原则和研究意义,并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作进一步探讨。本阶段最突出的表现是大量学者开始研究出版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相关著作和文献,使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成为正式的学科出现在人们的眼前,许多高校并开设此门课程。本阶段最主要有代表性著作有:1)王新山老师撰写的《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概论》1998年由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2)杨芷英、王希永老师撰写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1999年在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3)姜相志老师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2000年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4)张云老师撰写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2001年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5)王敏老师出版《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2002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6)胡凯、荣复康老师撰写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2005年在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7)杨芷英老师撰写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机制研究》2005年在北京红旗出版社出版;另外,2007年杨芷英教授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发表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的学术论文,杨教授全面系统地总结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发展现状和趋势。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努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已初步建立了学科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基础理论和实践方法不断深化,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内容日益完善。本阶段产生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也引起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归宿问题、研究对象和方法进行大讨论,还针对学术界不同的见解和分歧进行梳理,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难点、热点等问题做了进一步探究,对学科的建设和理论体系完善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初步形成的阶段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科建设和理论体系研究都取得优异成绩,但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共同发展而产生的新兴交叉性学科,从创立到现在也才20年的时间,许多理论和方法还一直在探索之中,学科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等方面都尚有许多不成熟、不完善的甚至存在争议的地方,还面临着许多研究难题,需要我们去进一步研究解决,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能不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学科更需要深入研究。本阶段代表作是杨芷英教授发表的文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构想》,作者以全面独到的眼光和视野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发展趋势作了研究,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热点和难点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面临的挑战:一是缺乏完备的学科体系和充分的理论整合;二是实证应用研究不足,人员协作不够,业务培训不专业,专业教材不统一;三是缺乏复合型的师资队伍;四是学科发展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面临的发展机遇:一要加强理论整合,完善学科体系;二要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规律的研究;三要拓展研究领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动态研究;四要重视操作性研究,突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五要整合研究力量,加强交流合作;六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建设;七要加强既懂心理学又会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本阶段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其他方面还做了深入研究,例如2009年王新山、王玉婷发表的文章《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思考》,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未来发展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从学科发展的意义上,他们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划分为三类:一是问题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初期形态);二是领域学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发展形态);三是范畴学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成熟形态)[8-9];本阶段讨论的主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如何从领域学型的学科体系向范畴学型的学科体系转型,并逐步上升为范畴学型的学科体系,最终形成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我认为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和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面临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会迎刃而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将会日臻完善,为它的继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10-12]。
由它的诞生背景和发展阶段综述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共同发展而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尽管有人认为它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也有人认为是属于应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但是更多的人认为它是这两个学科的交叉学科。不可否认,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初步形成了相对成熟完善的理论体系,进一步明确了本学科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基本性质和重要意义,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发展才刚刚起步,学术上许多观点、理论与实践还存在较大的争议和分歧,甚至还有很多人还不太认同这个学科的性质和地位,加上本学科理论体系尚未完全成熟,对其他学科体系依赖性较强、独立性差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和困境,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学习研究,努力提高本学科的影响和教育效果,将来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发展成理论体系完善、实践经验丰富的新学科,为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贡献。
[1]施春华.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J].唯实,1998(1):44.
[2]孙保东.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学原则[J].教育探索,1988(3)18.
[3]王冬生.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学原则[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1991(2).
[4]李晓民.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学方法[J].理论纵横,1994(2):34.
[5]施春华.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J].唯实,1998(1):44.
[6]杨芷英,王希永.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几个基本问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998(4):16.
[7]胡凯.建构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6):19.
[8]杨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构想[J].思想教育研究,2008(1):28.
[9]杨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1):72.
[10]李小宁.浅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M].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6(1):83.
[11]王新山,王玉婷.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9(17):53.
[12]辛辰.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所存争议和问题的几点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S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