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勇刚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
□ 刘勇刚
收入差距是指居民在一定时间内所获得的收入差别,有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的区别。相对差距的意思是用收入所占比重表示社会各级之间的收入差距,是衡量收入分配制度是否公平的指标。绝对差距的意思是指由货币或实物来表示社会各级之间的收入差距,直观的反映出居民的富裕程度,了解居民收入差距的大小。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彼此相关联,都是衡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标准。城乡收入差距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联,一个国家的发展要经历城乡收入差距由平衡到扩大再到缩小的一个过渡式过程。这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规律,每个国家都会经历这么一个过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一直处在世界前列,到2010年,根据《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聚焦民生》显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比为3.23∶1。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一直是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根据表现方式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201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上年增加1058元,增长17.9%。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1.4%,增速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3979元,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上年增加2701元,增长14.1%。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4%,增速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在5倍左右,所以收入差距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就我国的福利项目来看,城市人口享有全国福利性财政支出95%左右的比重,而乡村人口的财政性福利支出不足全国的5%,但城市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20%以上,乡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5%以上。充分说明我国城乡居民享受待遇的不平等。城市已初步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中基本完成了社会统筹的养老保险,建立了国家、企业多方共同负担的形式,其他的保险制度也都在完善和改革。但在广大的乡村地区仍是以国家救济和乡村自己的福利社为主,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也只是进行了试点,大多数乡村人口没有享有社会保障,只有特定的或少数的对象享有,使得乡村人口保障水平低,在教育、医疗和就业方面受到歧视或排挤。
我国乡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偏低,落后于城市居民大概十年左右,而且这种差距在不断扩大。另外乡村的消费结构也是不正常的,我国乡村居民的食品支出高于城市居民,但非食品支出却偏低,连城市居民的一半都不足。就家庭耐用品来说,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快,收入水平也高,连通讯设施,供电供水都优于乡村地区,所以城市居民的耐用品消费支出所占的份额高于乡村居民。
改革开放至今,因为经济、教育、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乡村地区一直落后于城市地区,市场化经济的进程和国家政府的决策共同作用加剧了这种差距。我国一直把发展经济作为基本目标,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为了使工业达到目标而降低劳动力价格,使得农业为国民经济做出牺牲,这一局势使得城市和乡村的差距越来越大。城市至今还拥有资源优势和各种国家政策优势,而城市享受的优惠政策、经济发展同样会导致城市和乡村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城市居民的收入及生活质量优于乡村居民。
我国向市场经济转变,市场机制进入收入分配的过渡阶段,导致社会总分配关系从按劳分配越来越多向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统一的市场化分配机制发展。使得那些遵循市场规律的主体能拥有非常多的市场机会,在社会总收入占有越来越多的份额;相比较下,对于那些不能遵循规律的主体,所占收入比重将会越来越少,这就导致了市场化程度和公平性不同的城市和乡村的收入差距会逐渐扩大。个人因其享受的政策不同,竞争性不同,资源稀缺程度不同而导致收入的不同。例如近年来社会对拥有特殊技术的人员需求越来越大,而对那些无特殊技能的劳动力需求降低导致大量的劳动力过剩和更多的下岗人员,这些居民的收入将会绝对下降,这是市场经济转变选择的结果,由这种因素所产生的城乡收入差距的过程是合理的可接受的。
中国经济发展实行的是渐进式改革,在现有的市场化收入分配机制的转变时期,尚存残余的传统收入分配机制,导致收入分配调节机制无法应对不断产生的利益矛盾,从而引起分配不公和分配过程的混乱。
社会保障是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的救助和补贴。以养老保险,待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为主体的社会保险制度,是构成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公平机制,要求社会团体和个人都要遵守它的准则和工作规程。它是用来调节由于市场缺陷和市场竞争等给居民带来生活困难问题的社会制度,并且它是促进社会公平使人们安居乐业,推动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更是解决社会贫困人口生存问题的基本条件。减缓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完善并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方面我国已取得重要的突破。我国城市享有最低生活保障,由于我国的财政问题,农村尚无条件享受这一政策,政府对农村的教育建设,公共卫生等体系建设也是极少的。在城市,居民也只能享受满足最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障。所以完善并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使居民减少由于年老、疾病等因素产生的经济困难,同样也可以解决社会上的失业,教育不均等问题,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有力措施,并运用政府力量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使社会各阶层的收入差距趋向平衡。
转移支付制度是分级预算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分级预算管理体制,上下级主体间、同级预算主体间的收支规模是不对称的,转移支付制度就是均衡各级预算主体间收支规模不对称的预算调节制度。根据概念可知转移支付制度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国家协调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有效措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各级政府的财政均衡,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首先应加大对我国乡村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主要向农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卫生等项目上分配,特别是向贫困地区倾斜。比如: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民发放补贴,对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发放补贴等,保证居民的最基本生活需要。其次在资金转移支付的过程中要加强对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同时政府应带动社会各级力量和企业共同为农村发展尽一份力量,改变农村面貌,城乡收入差距将会明显缩小。
我国有许多非税收财政收入,非税收收入体现在居民身上的种种收费,同时收费的居民也是税收的对象。但两者有本质的区别,收费并不能控制调节收入的差距,有些收费还能扩大收入差距,破坏税收的调节作用。而税收有调节资本和劳力之间的不平等的功能。我国税收筹集财政收入的能力正在加强,但是以直接税为主,还是以间接税为主?从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状况来看,由于调节收入差距的能力有限,在财产占有方面的不均已超过收入方面的不均,所以我国需要提高直接税的税收力度,比如:开征财产税,消费税,遗产税等。
完善个人所得税的征管,我国在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中存在效率与公平兼顾的问题。现行个人所得税的财政功能不强,并且存在着许多税源的漏洞问题,如个人所得税的自行申报,高收入人群的界定及纳税状况,公民纳税意识不强,偷税漏税等问题。所以对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征收方法、纳税单位等方面应进行必要的改革与完善。
收入分配的理想环境应该是“两头小,中间大”的结构,能缩小收入差距,符合实现共同富裕的原则。对于我国目前的收入差距状况,应运用税收调节城乡收入差距,从高收入阶层向低收入阶层转移,加大高收入阶层的税收负担,免除或降低对低收入阶层的税收负担,降低最高边际税率,实现对高收入者收入的调节,体现税收的公平与效率,以达到缩小收入差距的目标。
要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建立新型体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其中户籍制度阻碍了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村人口所需的就业机会的资源资本不足。因此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是必要的,取消城市人口在教育、社会保障、就业等方面所享受的特别待遇和优势,只有改革户籍制度,消除这些特殊待遇,才能使城乡人口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促进城乡产业融合,真正实现城乡人口一体化,探索一条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型道路。尽快地改革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是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出路。
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打破行业排斥垄断和地区歧视,鼓励农村人口参与市场竞争,加强对农村人口的职业培训,提高其竞争能力,使城乡劳动力相互之间能够自由地在市场流动。同时还要依靠政府采取有利于城市化发展的政策,提高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所以非农化是提高农民收入的解决方法,让农村劳动力从事比农业更有收益的非农产业,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作者: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责任编辑:张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