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敏,刘 镛
(重庆理工大学,重庆 400050)
过去10多年,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然而,大规模扩招和新校区建设使高等教育快速走向大众化的同时,也让许多高校债台高筑,深陷债务危机。根据审计署最新审计结果,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1 164所地方所属普通高校有地方政府性债务,金额达2 634.98亿元。另一方面,不少高校在资产使用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资产利用效率不高现象普遍存在,使得原本就有限的高校资产难发挥其应有效率,这进一步加剧了高校资产运营所面临的困境。如何在困境下,通过使用资产制度建设、改善使用管理,从而真正提高办学质量,成为摆在高校管理者和理论研究者面前的重大课题。高校资产利用效率是资产配置和资产使用两个变量的函数,资产配置是一个常量,资产使用是一个变量,在一定时间内,一个高校资产总量是不会变化的,但如何使用资产却是变化的,因此,考察资产有形管理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更重要的是在于考察资产的使用变量的变化情况,只有将这两个常量和变量结合起来考察,才能客观地检验高校资产的利用效率[1]。
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作为资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国有资产首先具有资产的一般属性,即必须能够用货币来计量,且预期能够为高校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等。而高校国有资产本身还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这就决定了它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包括非经营性、资金来源的复杂性和资源配置的特殊性等[2]。
据调查,高校管理工作普遍存在“重购置,轻使用”的现象,忽视现有资产的使用效益,造成了资产的不必要浪费。对实物资产管理也缺乏严格的验收审批、使用和保管制度等,系统的制度规范和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在有些高校中,需要的国有资产购置以后,对其如何进行使用管理的概念模糊,从而导致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低下。比如,国外的许多高校的图书馆、实验室24小时全天开放,供教师和学生使用,而国内高校图书馆、实验室开放时间一般只有8小时,开放时间仅仅只有国外同行的三分之一,可见开放时间极其有限,自然造成设备闲置,设备利用效率不高。
高校的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没有建立责权明确的运行机制。目前,不少高校实行固定资产的归口管理,资产使用管理的职能由各部门分别负责,其结果是各职能部门的管理权限和责任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激励和约束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对于资产管理得力的单位和个人,没有适当的表彰和奖励;而对于资产管理差的部门和个人,也没有相应的追究责任机制。
事实上,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资产使用管理的职责不落实。表面上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职能部门不少,但实际上,对于国有资产谁都不负责任。职责不清,相互推诿,尚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责权明晰的高校国有资产使用管理制度体系[3]。
理论上讲,高校固定资产应该依据教学科研实际需要,按照学校行政计划进行配置,实行预算管理。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不少高校对资产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和控制。一方面,对资产的管理存在“重预算安排,轻后续使用管理”的普遍现象,难以形成资产的集中管理、资源共享、统一调配、物尽其用,造成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缩短、利用率低下,从而形成浪费,资产流失严重。据重庆市教委统计,高校仪器设备中,有20%以上处于闲置状态,而价格昂贵的大型科研设备,利用率最高不超过15%,使用效率低下,且资产补偿严重不足。
新一轮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正在全面铺开,为强化高校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提供了新的契机[4-5]。近年来,为了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和规范内部控制,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财政部在深入研究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拟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范》)[6]。
《规范》提出,固定资产控制的最终目标为:“防范固定资产业务中的差错和舞弊,保护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最终“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合理配置国有资产,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提高固定资产运营效率”[6]。而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可以概括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可见,国有资产管理是内部控制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为了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国有资产,保障和促进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必须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
首先,高校管理者要强化风险意识,真正认识到国有资产流失有可能引发财务危机,并严重危害到学校的长远发展。因此,高校管理者要更加牢固地树立和认识“科学发展观”——科学规划高校的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使学校各项建设活动处于良好的资金保障和制度约束之下,保持良好、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为克服“所有者缺位”的缺陷,高校应逐步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在内部建立起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的治理机制。其中,关键环节是要完善高校重大事项的决策机制。比如,可以考虑在优化高校董事会成员结构的基础上,对高校董事会进行重新定位,把董事会作为高校的最高权力机构和决策机构,确保高校重大决策的科学性和高校财务的良好运转。
“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应当相互分离”是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为此,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目前,不少高校组织机构存在行政管理机构繁杂,人员烦冗,职责不清,缺乏定量的考核体系,部门之间沟通协调较差等问题,运行结果不尽如人意。因此,高校依据自身特点,完善组织机构,形成高效率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提高执行效率,满足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和内部决策需要。例如,高校应明确岗位职责,尤其加强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
高校组织机构的设置和职责分工还须符合互相制约的规定,因此,组织机构的职责权限必须先得到授权,强化授权批准控制需要明确各个职位的业务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关责任,高校管理层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强化授权批准控制,禁止在授权之外存在任何形式的特权。对于重大事项必须经过集体研究决策审批制度,任何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擅自改变集体决策。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还是比较健全的,但这些规章制度有很大一部分是在传统思维模式下制订的,在新的时期,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比较成熟、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高校面临对外投资增加、服务社会化等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有些规章制度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固定资产配置和使用管理的需要。因此,亟须对学校原有的规章制度重新梳理,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完善,以适应新时期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高校应当着力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明确内部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强化对固定资产的验收、使用、保管和处置等环节的控制。
为保证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效率,及时发现潜在问题,高校应充分利用内外部监督相结合的形式,对来自各个方面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并建立起相应的有效的风险预警体系。在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时,应充分全面的借鉴科学的计量分析方法,广泛搜集高校日常运行过程中的有效数据,例如年度财务报表信息、收支预算数据、发展方向与规划等相关财务资料,采用比例分析、数学模型等方法来迅速及时地发现高校存在的潜在风险,并告知高校的管理层。
为构建行之有效的风险预警体系,高校应建立信息管理组织机构,并配备专业人员,进行信息收集、数据处理、信息反馈等活动,为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风险预警系统提供有效地支撑和保障[7]。另外,高校还应当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如若发生意外事件,能够有条不紊地启动应急预案,使突发事件能够妥善处理。
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要确保执行效果良好,就必须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一方面需要由高校内部审计、监察部门对国有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另一方面须对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考核反馈,以完善内部控制。对高校固定资产实行有效的管理,完善高校的控制环境,进行全面、有效的风险评估,建立有效的考核体系和信息传导与沟通机制,加强监督,强化控制活动的效率、效果,加强动态控制,应该是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途径[8]。
[1]毛程连.国有资产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EB/OL].(2006-05-30).http://baike.baidu.com/view/2450725.htm.
[3]刘小玲.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湘潭:湘潭大学,2008.
[4]黄雪丽.内部控制在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当中的重要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0(24):13.
[5]何世春.重庆市高校国有资产运营机制的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9.
[6]常环.略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J].现代商业,2012(3):250.
[7]徐冰.高校内部控制问题研究[D].青岛:中国石油大学,2010.
[8]财政部会计司.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EB/OL].(2011-11-12).http://www.zgtax.net/plus/view.php?aid=512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