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安萍
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吴安萍
从企业对外语人才需求调查入手,探讨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途径。指出应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配套教学管理体系、紧密校企合作机制、外语专业师资队伍、有效的实践教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途径。
区域经济;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区域经济发展,本研究基于企业调研结果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什么样外语专业人才,二是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就调查内容向企业发放调查问卷,并结合个案访谈来开展,就调查结果进行定性分析后提出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
(一)个案访谈调查
课题组就外语人才现状对10家宁波企业主管进行采访。结果表明,宁波外语英语人才居多,但高端人才缺乏,尤其同声传译等人才严重缺乏。第二,既有外语技能又懂专业的人才受市场欢迎。第三,随着对外经济交流,既有英语技能又有小语种技能毕业生逐渐升温。
(二)对企业人才需求问卷调查
在对企业外语专业人才需求调查中,通过对企业发放50份问卷调查表,回收43份。从问卷看,用人单位对外语人才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要求较高,学生不仅要有较强语言技能还要有理论运用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岗位业务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具体调查项主要涉及“外语人才专业核心技能是什么”、“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外语人才,复合型还是纯语言型”、“是否需外语人才必备语言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等。就专业核心技能方面,98%企业将语言技能放在首位。就复合型人才还是纯语言型人才选择,都指向“复合型”,企业需要的是既懂外语又通晓岗位所需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单一外语人才已不再吃香,精通国际经贸、金融、法律、公司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在就业市场颇受青睐。在调研回访中,绝大部分企业认为,作为外语专业人才,语言证书是职业领域必备敲门砖,反应外语人才基本语言功底,为今后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除语言证书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也需具备,如外贸跟单员、单证员等。
由上可知,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如何培养适应区域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其立足点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有学者指出,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出路在于宽口径、复合型人才培养。杜瑞清(1997)指出复合型外语人才是一专多能人才,既掌握一门外语技能,懂得外语基本知识,也具备其它一门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被界定为教学组织形式,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实施方案和途径为核心。目前国内各高校对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主要采取以语言为基础平台,再加专业、专业辅修、专业知识的培养模式。罗世平(2000)用“外语+X”表示培养模式,X为变量,随市场对人才需求变化。“X”绝不是专业简单相加,它是针对区域需求,依托学院办学优势,按照教学服务于社会理念,对某专业课程进行调整设置,根据高职教学特点,我们认为“通识+外语+X”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具灵活性,更适合高职人才培养。
(一)配套的教学管理体系
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需有与之配套的教学管理体系。选课制是教学管理体系中重要的衡量标志,“学分制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重要管理制度”(肖飚,2011)。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选课制是推行学分制的关键,是通识块与X块实施保障。确保区域需求与学生职业兴趣爱好融合,培养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外语专业人才。
(二)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必经之路,帮助外语专业在人才培养中找准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切入点,是专业生存点和发展点。目前外语教师几乎是传统语言文学下培养出来的,缺乏行业知识、技能。与企业合作,引进优秀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经教学指导,作为专业兼职教师参与实际授课和顶岗指导,将解决外语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保证课堂教学实用性,培养的学生直接上岗操作,实现教学与企业近距离接轨。通过与企业合作,定期开展行业重点人才需求调研,确保人才培养的方向性、有效性;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因此专业须适应区域发展,紧跟行业发展,满足企业对人才需求。通过校企合作,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育人质量,使之更好为区域经济服务。
(三)建设优秀的外语专业师资队伍
培养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须有复合型外语专业师资队伍。现有外语专业教师多是传统语言文学培养的单一纯语言型人才,随着对外经济发展,单一型外语教师难以适应“通识+外语+X”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面对局面,我们认为依托区域建立一支年龄、知识、学历和职称较合理的复合型外语专业师资队伍可采取以下措施:(1)根据区域、专业发展,引进与“X”相关的高水平国际化人才。(2)有计划选派外语教师到“X”相关企业挂职,熟悉“X”相关课程业务操作等。(3)与“X”相关的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合作育人,合作就业。(4)与外事合作,优先考虑聘请具有相关专业“X”外籍专家、教师。(5)选派非外语教师赴国外进修相关专业,以解决“X”外语授课障碍。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专业实践机会,加强与企业联系,使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社会,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分顶岗实习、第二课堂、外事活动等,通过实践,可检验所学知识,发现自身能力不足。对教师而言,可检验理论与实践是否脱节,是否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等。实践以校内实习基地为基础,校外实习基地为补充,积极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在管理过程中实行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指导人员的双重管理制度。
(五)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具体体现、实现步骤以及根本途径是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应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和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了解企业对人才知识和能力需求,通过科学分析研究,构建合理课程教学体系。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差异,所需人才规格也不同,因此课程设置要考虑区域特点,以满足区域发展,开设X项课程。
课程体系可设为“通识+外语+X”项来实施。通识涵盖人文艺术类、素质拓展类、公民意识类等课程,通过学分选课制进行。外语必修分为语言基础块、专业语言块、跨文化修养块。语言基础块主要提高五项基本语言技能。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与专业结合打造学生外语优势,培养既懂语言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专业语言块主要开设涉外秘书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培养工作语言能力。跨文化修养块主要涵盖西方文化、跨文化交际、商务礼仪等,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X”项采用学分制,以选课作为管理手段,旨在根据区域发展特点,培养复合型技能。该“X”项涵盖多个职业方向课程包,以外贸岗为例,“X”项课程块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外贸跟单、外贸单证操作、外贸函电等;以国际货代岗为例,有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商法、国际经贸地理等。
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外语专业须调整单一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所在区域,根据区域经济特点,进行工作任务岗位技能分析,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突显地域特色,使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使教学为区域经济服务,同时使区域对人才需求的规律在课程体系中实现。
由于现师资力量等因素限制,单靠外语专业自身难以实现外语与X块专业的融合,需加强与其他院系专业合作。
[1]杜瑞清.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与实践[J].外语教学,1997(2).
[2]范定洪.向朝红.宴晓蓉.英国大学教育模式及对英语人才培养的启示[J].重庆大学学报,2003(4):79.
[3]罗世军.也谈21世纪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J].外语界,2000(3).
[4]肖飚.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英语专业为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H319.1
A
1673-1999(2012)16-0193-02
吴安萍(1976-),女,江西兴国人,硕士,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800)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功能语言学、外语教学。
2012-06-15
2010年浙江省特色专业建设—商务英语专业“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宁波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度教改课题“基于国际化发展的英语口译教材研究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