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幽默语言学研究述评

2012-08-15 00:50:03尉万传
长春大学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语言学言语理论

尉万传

(湛江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1 古代幽默理论

尽管“幽默”概念在我国出现较晚,但是作为一个致笑的喜剧范畴却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只不过未被冠以“幽默”的称谓而已。中国古代的幽默理论多散见于对于笑的机理的思考和领悟。在幽默作品的创作中,也不断有对幽默理论的探讨。

我国关于“笑”的审美标准在《诗经·卫风·淇奥》就可以见到:“善为谑兮,不为虐兮。”即形式可“谑”,但内容得“不虐”。公元前8世纪(西周末年)前后,宫廷中即有用“优”之风。优是王公贵族的弄臣,专事调笑讽谏,史称俳优(俳即古之滑稽戏、杂戏),堪称最早的幽默家。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中就记载了淳于髡、优孟、优旃等一批滑稽人物,还提出了“善为笑言,然合于大道”的主张。晋葛洪在《抱朴子外篇·疾谬》中指出,笑言应“善于依因机会,准拟体例,引古喻今,言微理举,雅而可笑,中而不伤”。

中国古时的“滑稽”既包含了狭义的幽默,也包含了讽刺,与现在的广义幽默相类。先秦典籍中也收录了大量的民间笑话和寓言故事。魏晋时期是中国幽默史上第二个引人注目的阶段。在当时言语谐谑、举止放浪的“魏晋风气”中,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一部笑话专著《笑林》(三国魏邯郸淳编撰),它承袭了先秦俳优传统,多短小生动,诙谐幽默。魏晋以后,中国幽默的发展主要在于戏剧方面,由俳优经唐的参军戏、宋的南戏到元杂剧发展到一个高峰。理论上,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也提出了“辞虽倾回,意归义正”。这种内容为要、中和为上的“谐隐”标准一直贯穿我国笑论的始终。

古人对笑的审美价值的认识,首先体现为将“典雅”与“鄙俗”并美。《魏书·胡叟传》称胡叟“好属文,既善为典雅之辞,又工为鄙俗之句”。明朱权在《太和正音谱》(卷上)中“新定乐府体”时,也将“嘲讥戏谑”的“骚人体”和“诡喻婬虐,即‘婬词’”的“俳优体”同“豪放不羁”的“丹丘体”等并列为“一十五家”体。

古人重“笑”的审美价值,但一般更重其社会功能。“谈笑”而“解纷”,是古人最为看重的。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当然也有强调“谐笑”的“解纷”之外求得心理平和、缓解心理疲劳的功用的,《笑笑录·序》中便有“平生善愁,居恒郁郁不快,亦赖陶写胸襟”之语。相较而言,明郭子章《谐语·序》中之议更为全面:“顾谐有二:有无益于理乱,无关于名教,而御人口给者,班生所谓口谐倡辩是也;有批龙鳞于谈笑,息蜗争于顷刻,而悟主解纷者,太史公所谓谈言微中是也。”清李渔《闲情偶寄·科诨第五》则提出“科诨”在词曲欣赏中的“醒脑提神”之效。

我国古人对笑的本质机理也有所思考。明人谢肇淛在《五杂俎》卷十六《事部四》中认为,“古今载籍,有可以资解颐者多矣,苛悟其趣,皆禅机。”以“禅机”喻“解颐之趣”的领悟。明人潘之恒《谐史引》的“仁义素张,何妨一弛,郁陶不开,非以涤性”之说又似乎是指“笑”源于内心被压抑的情感的宣泄,颇近西方的宣泄说。《金瓶梅》第七十六回“自古言:‘不亵不笑’”则近于弗洛伊德的分析。明冯梦龙的《广笑府》、《古今谭概》和清陈皋谟的《半庵笑政》都揭示了一个近似不谐说的命题:笑产生于矛盾,可笑性无处不在。如《半庵笑政》中列举的“乡下人着新衣进城拜年”“口吃人相骂”等。《半庵笑政》还探究了笑话的内涵,从笑的内外部规律方面列出“笑品”、“笑候”、“笑资”、“笑友”、“笑忌”等项[1]。

我国传统幽默理论不乏对幽默各个方面的思考,但就整体而言,对幽默的社会功能较为看重,而对幽默产生的机理缺乏系统的阐述和深入的理论探讨。

2 现代意义上的幽默研究

国内的现代意义上的幽默研究,自林语堂1924年创译“幽默”一词以来,近乎走过了一个世纪,而从语言学角度所作的探讨和研究则应该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的幽默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研究范围逐步拓宽,研究内容日渐丰富。幽默基本理论、流派、规律和幽默发展史等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国内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幽默研究主要分别集中于修辞学研究方面。胡范铸的《幽默语言学》[1]和谭达人的《幽默与言语幽默》[2]可为代表作。两者都分析了一些非常典型的幽默辞格,他们对幽默的修辞结构和技巧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讨,但对它的深层特征以及所有幽默共有的普遍特征重视不够,基本上把幽默看作语言使用中的修辞方式,而忽视对幽默内部原理及其产生动因和过程的考察,同时对幽默相关的语境因素、主客体因素重视不够。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修辞学理论在幽默言语研究上的局限性。

陈孝英[3]从喜剧美学研究的角度出发,对什么是幽默,幽默与戏谑、滑稽、噱头、嘲笑、讽刺的区别,中外幽默史的发展沿革,幽默的审美标准和审美效果,幽默的语言手段,幽默的社会功能和艺术功能等一系列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袁彩虹[4]也从变异修辞的角度分析了幽默效果的达成。张逵[5]和蔡新枝[6]分别从歧义和误解的角度分析了幽默的产生。

本世纪初,随着国外语用研究和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持续升温和深入,国内幽默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尤其是外语界对幽默的研究兴趣日显浓厚,一批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外国语言学专业的硕士论文以幽默作为研究的题目,博士论文在近几年也开始出现,其中王勤玲、刘乃实、徐立新、黄豪等的论文理论水平较高,对幽默的研究视野开始加宽加深。徐立新[7]参考了前人的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采用Halliday的三个语言元功能以及Nash的三个欣喜原则对幽默语篇进行了三维探索。刘乃实、熊学亮[8]从面子和礼貌原则解释了幽默的产生过程。刘敏[9]以言语行为理论为框架,根据“言必行”的观点,对纷繁复杂的“言语致笑”行为的基本共性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王勤玲[10]试图运用语用学的各种理论原则和语义脚本等理论解释了幽默言语的生成、理解、接受和功用,研究视野和范围比较开阔宽泛。刘乃实[11]的研究则相对集中,以篇幅较短、易于操作的笑话为研究对象,试图对幽默的解读进行形式化的处理,以Attardo等[12]的图论为工具,建构了笑话简式图论模型(RGMJ),在幽默解读的形式化方面取了一定的进展和突破,为将来更系统的幽默形式化研究工作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借鉴。高胜林[13]以修辞为主线,以表达和接受为两极对幽默现象进行了分析。黄豪[14]以公众演说幽默为主要话语语料(分析时设定它们是交流中的口头话语),对言语交流中幽默致笑的一般机制进行了探讨,其实质是对在一定语境制约于说者和听者的共享知识、他们的社会身份、话语主题以及社会元语用因素规范下的意义表达的研究,它从语用学和解释心理学视角对幽默不协调理论的解释,把幽默的致笑机制向前推进了一步,为我们结合当代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理论和传统的幽默理论众多学科,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幽默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徐韵[15]的研究试图从儿童幽默的发生发展出发,揭示幽默与儿童发展的密切关系,从儿童发展教育的角度探讨了儿童的幽默意识和幽默感的培养问题。项成东[16]则聚焦于等级幽默的认知语用研究。蒋勇[17],吴颖[18],娄珍莲[19],吴琳、徐朝[20],朱燕[21]等对幽默的语境问题进行了探讨,但大多对语境和幽默言语的关系描述过于笼统,没有对语境的各个层面如何作用于幽默作出足够翔实和全面的分析。王文斌、林波[22],刘国辉[23],蒋冰清[24],管慧慧[25],余渭深、郭丽[26],张志江、方碧月[27]等都从不同角度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言语幽默进行了探讨,这些探讨深化了我们对于幽默的认知运作的理解,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言语幽默的认知机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但是他们对概念整合的前因后果以及语境作用没有很好地进行阐释,对幽默的解释范围也非常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90年代始,国内对幽默和逻辑的关系产生了兴趣,王建平[28]、陈克守[29]、周敬钊[30]、谭大容[31]等学者主要从一些笑话出发,探讨了幽默中表现出的逻辑智慧,尽管这些研究基本属于逻辑学的研究范畴,对幽默的考察零星而不全面,有些观点还值得商榷(如幽默违背逻辑观),但是却为我们从传统的形式逻辑角度系统考察幽默奠定了基础。

3 国内幽默研究的不足

与国外的研究相比,国内的幽默言语研究还非常薄弱。就其总体而言,无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与西方的幽默研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不论是上个世纪,还是本世纪的研究,似乎还没有引起语言学界充分的关注,幽默研究似乎还没有真正进入大多数语言学者的“法眼”,语言学专门期刊上有关幽默研究的文章非常少见①我们在中国知网上统计了1994-2011年间15种语言学专业核心期刊上以“幽默”作关键词和主题的文章,数据如下:《中国语文》(0),《语言研究》(0),《方言》(0),《语言教学与研究》(1),《世界汉语教学》(1)《语言文字应用》(4),《当代语言学》(1),《外语教学与研究》(0),《外国语》(5),《现代外语》(1),《外语界》(0),《中国翻译》(4),《外语学刊》(12),《中国外语》(0),《外语研究》(3)。。翻译引入的国外的幽默言语研究著作也基本阙如。与语言学的其他研究领域(如隐喻)相比较,幽默的研究相对单一化,偏于修辞学、语用学一隅,影响不大。这大致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如上所述,幽默的表现变化多端,与多种学科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所涉层面太广太大,往往不能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所以很多人尽管对此也感兴趣,却苦于无从着手。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相关文献的欠缺,不排除还有很多人由于对幽默言语的研究现状和前途了解不够或者根本就不了解,或对幽默研究还存有偏见,认为其不过“雕虫小技尔”,似乎在神圣的语言学殿堂上根本没有它的立足之地,这就难怪我们的众多语言学刊物很少发表幽默研究的文章,更不要说设立关于幽默研究的栏目。这与西方的研究现状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如,国际幽默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Humor Studies,ISHS)有来自世界各地著名高校的教授,所涉学科有语言、心理、医学、文学、哲学、教育、艺术、宗教、政治以及社会学等,自1987年以来,每年都举行盛大的年会,每次会议都有众多的语言学家参与其中(该刊的首任主编即Victor Raskin,现任主编为Salvatore Attardo)。《国际幽默研究杂志》(Humo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or Research)1988年创刊至今已经走过了整整20个春秋,一直由著名的Mouton de Gruyter出版社出版,定期发行。作为一个跨多学科的学术期刊,它发表了大量的与幽默研究有关的文章,包括理论研究,原创性研究报告,学者争鸣等栏目。不仅如此,西方还有其他很多学术性期刊也陆续刊登了很多幽默研究的学术论文,如2003年国际权威的《语用学杂志》(Journal of Pragmaics)专门出版了一季幽默专刊。

另外,可能还有人认为,幽默属于美学或文艺学范畴,不应该纳入语言学研究的范围之内。凡此种种,导致中国的幽默语言学研究不被重视、声音微弱,现有的研究或集中于修辞格及表面化的语言技巧方面,或限于文体风格的分析,更多的是通俗解读;有的研究更是把幽默的各层次的表现形式与运行机制混为一谈。有的理论探讨没有充足的语料作基础,流于抽象空洞;有的所涉语料严重不足,只用部分类型的语料满足其某一理论“天衣无缝”的解释,围绕理论解释组织语料,而把大量无法解释的幽默语料排除在外。还有的只注重口语或只注重书面语料,而忽视另一类。较少从跨学科的多维视角,综合利用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人类语言学、逻辑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对幽默言语的认知机制进行全面考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

除此之外,国内对幽默言语的应用和实证研究也非常欠缺。比如,近年来我国的传统的语言表演艺术相声持续低迷,而一度火爆的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小品也在不断走下坡路,有的甚至以瞎扯、互骂、无聊、低俗为噱头;大中小学课堂教学语言中幽默和趣味性的缺失,导致学生昏昏欲睡、兴味索然,教学互动失败,教学效率低下也一直是多少年来未能根除的痼疾等等。这里除了文艺创作者和教学工作者本身的原因外,难道与语言研究者毫不相干吗?难道语言的应用研究不应该涵盖主要以语言为表现手段的相声和喜剧小品的创作和欣赏吗?不应该涉及“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语言的改进吗?还有,对国外临床治疗、企业管理、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幽默语言的应用研究难道我们能无动于衷吗?如何让这些课题尽快进入我们自己的语言学研究领域,值得国内语言学界思考。

[1]胡范铸.幽默语言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41-50.

[2]谭达人.幽默与言语幽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3]陈孝英.幽默的奥秘[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

[4]袁彩虹,郎红琴.语言变异的幽默效果[J].中州大学学报,1999(4).

[5]张逵.英语歧义与幽默[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2).

[6]蔡新枝.从语言歧义看英语幽默的产生[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1).

[7]徐立新.幽默语篇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8]刘乃实,熊学亮.浅析言语幽默的维护面子功能[J].外语教学,2003(6).

[9]刘敏.以言致笑:论幽默交际中的致笑言语行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

[10]王勤玲.幽默言语的认知语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5.

[11]刘乃实.言语幽默的图论模型[D].复旦大学,2005.

[12]Attardo Salvatore,et al.Script oppositions and logical mechanisms:Modeling incongruities and their resolutions[J].Humo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or Research,2002,15(1):3-46.

[13]高胜林.幽默修辞论[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14]黄豪.言语幽默的语言学思考[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15]徐韵.纯真并快乐着:论儿童幽默与儿童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6]项成东.等级幽默的语用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17]蒋勇.从隐性空间复合论看幽默理解时的语义跃迁[J].山东外语教学,2003(1).

[18]吴颖.从语用角度看幽默的产生及其对学生英语阅读的影响[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19]娄珍莲.认知语境与幽默言语的理解[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20]吴琳,徐朝.英语幽默的语用浅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4).

[21]朱燕.认知语境与幽默言语的理解和表达[J].湖南社会科学,2006(4).

[22]王文斌,林波.英语幽默言语的认知语用探究:兼论RT与CB的互补性[J].外国语,2003(4).

[23]刘国辉.言语幽默生成机制的认知探究:SCF、CI与CB三维互补视角[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

[24]蒋冰清.言语幽默生成机制的认知研究:概念合成理论和背离与常规理论的互补性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4).

[25]管慧慧.概念整合理论对漫画幽默的动态演绎[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

[26]余渭深,郭丽.从概念整合理论角度看英语幽默的翻译[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

[27]张志江,方碧月.整合中的幽默及其审美机制[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28]王建平.幽默与逻辑智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29]陈克守.幽默与逻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30]周敬钊.幽默逻辑说[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

[31]谭大容.笑话、幽默与逻辑:第5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语言学言语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都市(2022年12期)2022-03-04 09:11:46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关于冬天
中国诗歌(2013年3期)2013-08-15 00:54:22
语言学与修辞学:关联与互动
当代修辞学(2011年2期)2011-01-23 06:3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