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凤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47)
多维分析的视角下语言测试真实性问题
江 凤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47)
语言测试的真实性是语言测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从语境、任务设计、材料、参与者之间交互性和评价等方面探讨语言测试的真实性,从而给课堂语言教学以启迪。由于语言测试涉及语言学习的众多层面,语言测试真实性的本质尚无全面的理论支撑,因此语言测试真实性仍是一个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语言测试;真实性;多维分析
长期以来,人们对语言测试的真实性的具体内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有人认为,语言测试真实性即是直接性(directness),即不用通过语言能力这一中介而直接去测试学习者的语言能力。然而,众所周知,由于语言能力是大脑活动的作用产出的结果,它无法用具体的试卷或者题目直接地反应出来,因此所有的语言测试都属于间接测试,无法用直接性来测试语言真实性。有些学者则将语言测试的真实性等同于“与现实生活的具体交际任务相一致性程度”。这种观点从表面效度(face validity)上看似乎反映出一定的测试的真实性。但它也有另外一种缺陷,即把表面效度与测试材料真实性完全等同起来。因为在专家和学者这些专业人士看起来是真实的,未必在真实的生活材料中是真实性的。那些不符合学习者生长规律的虚拟的材料必将不会产生出真正的效度[1]。笔者认为,语言测试真实性意味着在语言教学中应注重语境、任务设计、材料、参与者和评价的真实性。
语境的真实性主要是表现在“考生所接触到的语言应是他们听到或读到的语言,考虑要完成的测试任务是他们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可能遇到的任务,对考生成绩的评价标准是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完成了测试任务,达到了交际目的。”因此,在测试的过程中,测试者必须保证提供给考生的是一种在现实生活中符合交际目的的语境。而不是经过人为改编过的,过于符合语法规则,而忽视语言真实性、流利性以及交际任务的虚假测试。这也就是说给被试者提供的测试任务语境的真实性必须与现实生活中语境的真实性高度相关,相关系数一定要达到0.80以上,这样的测试语境才能真正地反映考生在真实的语境情况下灵活运用语言的熟练程度。
此外,在保证了宏观的测试语境真实性之外,测试人员还必须保证在微观层面上的语言材料任务设计的真实性。
Wilkins在《意念大纲》一书中对真实性定义为:“不是专门给外国学习者编写或录制的材料,而原本就是讲目的语的人的材料。”“真实的材料是指材料本身来自现实生活,而并非专门为学习者学习目的语而编写的材料。”[2]这一论述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它为语言真实性任务设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依据。笔者以听力测试为例。在平时的考题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试题:一篇中国学生和美国交换生关于how tospend your pocket money话题的讨论。这一话题在听力理解中出现时,试题的设计通常对一个人的观点表明后,会给出A、B、C、D四个选项,让听者去选正确的答案。这样的客观题型在表面效度上看起来是客观的、具有可比性、便于甄别受试者是否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具有相当高的信度。然而,这种任务设计的最大弊端在于它只是让被试者被动地接受语言听力的输入材料,并不会引起受试积极主动地回应所听到的内容。而且,它也严重地违背了交际的真实性。试请读者思考,这样的一种交际,在现实的生活中,两位来自不同文化的异国朋友,当一个人讲完自己的观点时,他是绝对不会再去设计四个不同的答案让对方猜测的。故在真实的交际中,此种任务设计一点真实性都没有。相反,针对这种类型的设计任务,我们完全可以设计出一套主观题,供被试者在真正理解了听力的内容后,做出积极的语言输出。如,针对how to spend your pocket money提出自己有建设性的建议或者是方法。只有这样,这种与现实交际任务高度相一致的任务设计才能真正地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任务设计与现实交际任务相一致的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并有助于语言迁移。被试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这样的语言测试真实性才能得以保证。
除了任务设计的真实性外,笔者进入一个语言真实性设计操作性最强的一个环节,即材料的真实性。
如果说语境的真实性是载体,任务设计的真实性是纲要,那么材料的真实性便是语言测试真实性的核心所在。近些年来,随着任务型教学法和交际性教学理论的盛行,外语教学中材料的真实性便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重要话题。Widowson提出了“真实性是文本和读者的互动。”[3]材料的选择不仅要选择当下的即时信息,还要考虑到这种材料对目标听众来说是否自然、被试者的参加程度以及是否涉及到被试者的交流主动权。尤其是要选一些有积极意义,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积极作用的具有人文价值取向的文本。同时,还要与新课程目标相一致,既要考虑到材料的实用价值,也要遵循学习规律,不能过简单或是过难,需符合Krashen的“i+1”输入理论,从而保证学生顺利学习。因此,我们在选择材料时应该尽量使材料具有实际性,要包括生活中的各种话题和受试者常见的各种体裁风格。除此之外,当外来文化背景给受试者造成影响时,我们有必要提供必要的注释(Notes)来帮助学习者去解释和构造心理图式,这样才能使语言材料真实性真正地体现出来。
语言测试真实性中的交互性是语言输出的集中体现。受试者之间的互动真实性是我们在研究这一问题时也应当给予充分考虑的。李清华曾讨论过交互性在语言测试中的作用[4]。许多口语测试的专家们都曾做实验证明了参与者的表现,如陪同的表现、考官的态度是否亲和、搭档的反应都会影响受试者的表现。如果考官随和,而且平易近人,会给考生一种无形的自信心;如果考官面带厉色,会给考生一种心里震摄感,会给考生带来一种心里上的惧怕感,这样就会影响考生的表现。此外,在一些研究生面试中,比较容易采取小组讨论方式。在这样的过程中,如果有些考生性格内向,不爱表现,就会容易对周围那么多人的环境产生一种惧怕心理,这样就会影响该考生的正常的表现。相反,如果有的考生性格外向,则更容易在这样的过程中表现得如鱼得水。因此,这种搭档的影响也应该在语言测试的真实性中加以考虑。文秋芳提出,口试中基本的交际模式有两种:双向交互式和多向交互式[5]。Canale and Swain[6]、Canale[7]、Lewkowicz[8]、斯彭斯和布朗[9]也都对交互有所解释。此外,邹申在对口语水平测试的调查中发现口试中的对话与现实生活中的对话在话轮结构、策略、互动模式、交流目的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10]。
即使我们认为受试者的参与程度和材料本身的真实性特色构成了我们测试时的主要客观因素,但是,主观的评价体系并不能保证为我们前期的工作做一个真实的评价。评价的方式呈现的多元化,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怎样评价才能更具有信度和效度。根据格莱斯的礼貌原则,我们在评价被试是否能掌握好目标语时,不但要考虑到语法的合乎法则,更应该考虑到语言的语用特色。如,被试者要求用“一见钟情”造句时,被试1的答案是:我一见钟,就情不自禁地紧张起来。显然这样拆分词组是不符合语法规则的。因此,被试被要求再重新造一个句子,然后,被试又对面试官造出下面的句子:我对你一见钟情。这个句子本身是对的,但也许表达的对象错了。因此,被试者的语用意识也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所在。
因此,由于文化差异、生活习俗的不同,判断交际是否成功的标准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多样化的,只要是能达到交际目的,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是有效的,这样真实性的概念才能真正地体现出来,而不只是一个固定的模式。例如把一个外国人的交际成功标准生搬硬套在一个本族语学习者身上,这样显然是不可取的。反过来说,以一个本族语的标准来测试一个外语学习者,这当然也是不公平的。此外,把一个专门从事语言学习的人的交际成功标准搬到一个只是为了完成一个生意的交易成功者身上当然也是不可取的。
通过笔者对以上语言测试真实性中出现的语境的真实性、任务设计的真实性、材料的真实性、语言测试真实性中的交互性和语言测试真实性中的评价真实性的梳理,我们可以得出语言测试真实性对语言教学的启迪。
语言测试真实性涉及的变量很多,学界对语言测试真实性的本质尚未得出一个合理的共识,因此也就没有更为全面的理论支撑。因此,我们应根据不同的需求去制定相应的真实的语言测试与评价体系。如果测试的对象是为了完成一笔生意的话,那么我们应该根据商务英语的一些基本特征来评价其作出的反应是否对结果产生正面的意义。如果测试的对象是一批将要从事语言教学的未来教师的话,我们就应该制定一些比较严格的测试系统,即从受试者的语音、语法、语用、修饰、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等制定各种严格的测试体系,并且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只有这样,语言测试的真实性才能显现出来。关于这一点,我们应该从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即应用语言学领域去找到一些更为可行的理论支撑。
所以,我们可以把语言测试真实性对教学所起到的积极效应总结如下:一是,对测试任务形式的确定和材料的选择都要与真实生活语境密切相关。二是测试的任务也要与当前的时事联系起来,以拉近受试者与测试任务之间的心理距离,以此来增强受试者的心理安全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语言测试的真实性为教学和科研打开了另一扇窗,能使教师和学者从新的角度去研究二语习得教学研究。
由于涉及变量很多、真实性的本质尚未考虑全面,因此语言测试真实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地研究。可喜的是我们对语言测试真实性的研究意识增强了。因此,在这样一个测试标准尚不完善的时候,我们应该从多角度地去考虑测试的深度与广度。我们要明白真实性绝对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我们也可以发散地看待这一问题,从应用语言学及其它语言理论中找到一些理论支持,并从实践出发,构建出一个更为完善的理论框架。语言测试真实性的研究将会大大地促进我国外语教学评估水平的提升,将更有利于外语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它需要我们继续作出不懈的努力。
[1]Bachman L,Palmer A.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2]Wilkins D.Notional syllabuse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3]Widdowson H.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M].Oxford:OPU,1978.
[4]李清华.论交际测试中的“真实性”[J].外语界,2001(6):68-71,78.
[5]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6]Canale M,Swain M.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sting[J].Applied Linguistics,1980(1).
[7]Canale M.Fro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o language pedagogy[M].NewYork:Longman,1992.
[8]Lewkowicz J A.Authenticity in language testing[J].Language Testing,2000(1).
[9]Spence-Brown,R.The eye of the beholder:authenticity in an embedded assessment task[J].Language Testing,2001(4).
[10]邹申.试论口语测试的真实性[J].外语界,2001(3):74-78.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Authenticity in Language Testing
JIANG Feng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7,China)
Authenticity is one of the crucial problems which language testing has to solve.This paper makes an attempt to analyze this issue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including the authenticity of language context,task designs,materials,interactions between participants and the evaluation system,so that it can cast light on practical uses in terms of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Language Testing involves many levels of language learning,such as language authenticity of the materials,the diversity of evaluation tools,scalability of evaluation dimension and so on.There is no comprehensiv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nature of authenticity.So,authenticity is still an important issue in language testing and it is yet to be studied.
language testing;authenticity;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H08;H09
A
1674-8425(2012)02-0079-03
2009-10-24;
2011-12-20
江凤(1976—),女,重庆江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责任编辑 王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