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林黛玉的诗意人生

2012-08-15 00:49戴小霞
关键词:封建礼教宝钗大观园

戴小霞

浅析林黛玉的诗意人生

戴小霞

林黛玉是《红楼梦》里最富有诗意的女子。生活里,她以诗书为伴,写作为乐,诗词充盈了她的生活,她的生活满是诗情画意。爱情里,她追求心灵的契合、灵魂的相依,她和贾宝玉之间的感情感动了无数人。她爱得纯洁无暇而又真挚感人,她是大观园里不可多得的女子,她的存在无疑为大观园增添了不少光辉。

林黛玉;诗意生活;诗意爱情

林黛玉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上的绛珠草,是天上的绛珠仙子,她气美如兰、清丽脱俗。“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莲为舌头,以冰为神,真真绝倒天下之裙钗”[1]形容林黛玉最合适不过。黛玉才华横溢,谈诗论诗,无论是她的《葬花吟》《提帕吟》三首,还是《秋窗风雨夕》《桃花行》《柳絮词》等,都体现了黛玉独特的人格魅力。同时,黛玉追求心心相印的爱情,不掺杂世俗观念,让人耳目一新。

一、诗意的生活

黛玉不是一般的女子,她不仅貌若天仙,还冰雪聪明,更重要的是她还有着一颗洁净、玲珑的心。这颗洁净的心灵,没有经过世俗雕凿和礼教的熏陶,所以天性单纯的黛玉往往是率性而为、任情任性,因此她的生活里少了宝钗的随份从时、藏愚守拙;这颗玲珑的心灵,自然万物在她的眼里都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和自己的生活及感情息息相关,因此她的笔下有“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的诗句。多愁善感、敏感纤细又心思细腻,使得黛玉的身上有着浓郁的诗人气质。“在她那孱弱的肩上,正肩负着几千年来孤独而伟大的寂寞。”[2]她以万物为友,诗书为伴,写作为乐。她爱大自然,爱一切美好的东西;她酷爱读书,又极爱写作,诗书已经成了她生命里不可缺的一部分。由物而伤怀,感悟生死;由感而抒怀,借以慰藉。

林黛玉是大观园里最有诗意的女子,当大观园里的群芳们争先恐后地去欣赏着春色,唯独黛玉,独自踌躇在满是落红的园林。春的美丽没有带给她喜悦,相反却增添了她的哀愁。她看到的不是花开,而是花落,由花的凋零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和未来。寄居贾府的生活早就让她看透了世态炎凉。就算是寄人篱下,她也要坚守着她的原则和理想,不被污浊的尘世和环境污染。大观园里的群芳只会赏花,没有谁会疼惜脚下的落红,更没有谁会拾起它们。葬花这一富有诗意的举动只会是林黛玉。同样是青春妙龄的女子,黛玉是爱花惜花,而宝钗就不喜欢花儿粉儿,她是大观园里的“冷美人”,对外物是无动于衷、喜怒不形于色的。黛玉多是对生命的认知和对死亡的思考,而宝钗多是对生活的顺从。黛玉感受着一切美好的东西,也珍惜着一切美好的东西,在她看来万物都是通人性的,只有把自己和它们融为一体,在物我的对话和聆听中,才能寻找到精神寄托、感受到生命所在。诗书构筑起了黛玉的整个精神世界,而万物又充盈了黛玉的整个心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对自然万物的感受,并借以诗词来表达。这样的性格和才华构成了林黛玉诗意的生活,而诗词又是诗意生活突出的特征。

《葬花吟》全诗52句,368个字,字字如泣如诉、催人泪下。她希望有人能像她疼惜花一样疼惜自己。花的生命尚且如此,人的生命又何处追寻?她对自己的命运、前途充满了担忧,可见黛玉有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和自我意识,体现了她对生死的思索。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在“青灯炉壁人初睡,冷遇敲窗被未温”的夜里,悲戚的声音不断来侵扰她的梦境,她在想是否物和人真的一样,不然怎么会有如此悲戚的声音。大观园里的她孤苦伶仃,她只有宝玉一个知己,而宝玉会理解自己这份情谊吗?宝玉会坚守“木石前盟”和她一起吗?在那个压抑个性、泯灭情感的年代,当别人沉酣在梦境中时,唯独黛玉听到了来自灵魂深处的悲戚之声,她在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同时她感到孤独和无助,她质疑、担忧,夜不能寐。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鸟魂与花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风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她又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孤标傲世的性格和品质。贾府的龌龊和肮脏,贾府上下人的趋炎附势,黛玉不可能是不知道的,但是她不屑于和这些人合流同污。飘零的花瓣,让她预感着自己的生命将会和这花瓣一样无处可觅。花的归宿,亦是她的归宿。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首《葬花吟》写尽了黛玉对生活的感悟、生命的思索、自我的追求。同是大观园里的两朵奇葩,宝钗严格遵守封建礼教和信条,深信女子无才便是德,过着清心寡欲、留心针凿家计的生活。黛玉则无视封建礼教,过着诗书为伴、写作为乐的生活,并且对自己的才华丝毫不加掩饰,在诗社上总是大展其聪明才智。论博学多识,黛玉可能要略逊于宝钗,可是论才思敏捷,宝钗不如黛玉。黛玉的精神是自由的,并且有强烈的自我意识,除她的《葬花吟》外,她的《咏白海棠》《咏菊》,看似在咏物,其实是在抒发自己。她的笔下,物我合一,物和人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而宝钗的笔下就很少有黛玉那样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的诗词。以宝钗的博学多才、聪颖绝伦,她不是写不出这样的诗词,而是她压抑了自己的少女的天性和青春的灵动,遏制了自己精神上的飞扬和满腹的诗情才华。黛玉是一个有着强烈自我的女子,她在对生死的感悟中不断地寻求自我,用她自己的话说,是为了她的内心。这样的追求决定了黛玉的生活必定是诗意的。

二、诗意的爱情

因为有着绛珠仙子欲用眼泪来偿还神瑛侍者恩情的前世孽缘,所以黛玉短暂的一生,注定是为情而盛开又为情而枯萎。黛玉至真至纯,不像宝钗那样信奉封建礼教、恪守礼法,做一个封建标准淑女。黛玉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她的好哭,是典型的“泪美人”。其实黛玉是情之深,爱之切,宝玉时刻牵扯着她的敏感细腻的神经,触动着她纤细灵敏的心灵。蒋和森先生就曾说过:“她爱得深沉,爱得美丽,然而她也爱得多疑和痛苦。”[3]她的喜怒哀乐与宝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的每一次伤心落泪都是和宝玉息息相关的。她无视封建礼教,爱她所爱,爱得又那么纯粹。她从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之道,她不在乎对方是否家财万贯,不在乎对方是否豪门贵族,她要的只是宝玉这样的人。在那个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一个女子能够赤诚地展露自己的心声,并且执着追求心心相印的爱情,这已经非同寻常了。黛玉不仅没有压抑这份爱情的生长,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的坚定,可见这样的爱情没有经过世俗的熏染,没有经过人为的修饰,是那样纯洁无暇、真挚感人。

宝钗温柔贤淑、贞静平和,她的一言一行都是符合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标准的。她严格按照封建礼教和社会期待来塑造自己,集“容貌才华品行”一身,最终成为标准的封建淑女。“宝钗在做人,黛玉在做诗,宝钗把握着现实,黛玉沉酣与意境,宝钗有计划地适应社会法则,黛玉则任自然表现性灵。”[4]宝钗克制了自己的情感,抹杀了自己的意识。她要的是清心寡欲、“存天理,灭人欲”的生活,她追求的是虚静无为、淡泊宁静的境界。对待宝玉,黛玉表现得执着、热烈,宝钗却表现得压抑、隐而不发。同样是来看望挨打的宝玉,黛玉是哭得两眼肿得和蜜桃一般,宝钗却拿着一瓶药。黛玉对宝玉的关心和疼爱一览无余,宝钗却不露声色,只把这份感情埋藏在心底。黛玉追求爱情,赤诚坦率。宝钗谋取婚姻,老谋深算。黛玉欣赏的是贾宝玉这样的知己,追求心有灵犀的生活,宝钗渴望的是能辅国治民、立身扬名的宝玉,和宝玉过着夫贵妻荣的生活。一个是精神至上,将精神恋爱进行到底,直至生命的终结。一个是现实功利至上,讲究生存策略、谋生之道。一个理想主义,为着理想而奋斗,当理想破灭之时,生命之花亦不复再开。一个是现实主义,为着现实而步步为营、小心策划,就算是面对人生的大起大伏,依然能够安之若素。

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是两个人相知相爱的爱情,并且与家族利益、政治因素无关;是两个人从小日则同行夜则同息,耳鬓厮磨,朝夕相处,慢慢培养出来的感情,并且有着共同的志趣爱好和精神追求。一个无视封建礼教,谁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她就不信还博览全书,堪旷世才女,对被宝钗称为“杂书”、会移了性情的《西厢记》就爱不释手,还觉得辞藻警人、余香满口,心内默默记诵;她把诗歌当作生命的一部分,诗书构成她整个精神世界。一个离经叛道,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黛玉来这个世界是为了爱情,为了“木石前盟”,一生都在追求这份炽热深沉的爱情,她不在乎结果,只追求过程,直至最后都付出了生命。相比之下,宝钗所有的努力只成就了一段无爱的婚姻。出身富商家庭的宝钗,自然深谙步步为营、小心谨慎之道。薛家虽富有但已经开始走向衰败,进京待选不成,只能以联姻的方式才可以顺理成章地用贾家之势来复兴薛家。于是,宝钗把精力都放在了做人上,她在做人的同时也是在间接地谋取婚姻。以宝钗的聪明,她不可能不知道宝玉喜欢的是黛玉,她和宝玉一起很可能不会幸福,可是为了薛家的稳定和兴旺,她还是义无反顾地嫁给了宝玉。宝钗和宝玉,一个是封建标准淑女,一个离经叛道的封建制度的“逆子贰臣”,被宝钗取名为“富贵闲人”、“无事忙”,对这样的宝玉,宝钗也许是颇为不满的,甚至是不喜欢的,但是她最终还是嫁给了宝玉,成了贾府的宝二奶奶。宝钗和宝玉的爱情,没有心灵的交流和相印,还掺杂了太多的世俗,太多的现实功利。林黛玉用诗词点缀了生活,使她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用纯洁的爱情支撑她的人生,使她的人生五彩缤纷。她为自己而活、为爱情而活,她一生的追求都充满了诗意。而最后黛玉却香消玉殒,让人扼腕叹息。

[1]冯其庸.敝帚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469.

[2]邸瑞平.红楼撷英[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1. [3]蒋和森.红楼梦论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70.

[4]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257-258.

book=126,ebook=61

I207.411

A

1673-1999(2012)10-0126-03

戴小霞(1985-),女,湖北武汉人,西南大学(重庆400715)中国新诗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2012-03-19

猜你喜欢
封建礼教宝钗大观园
论宝钗的“藏”与“露”与复杂心理机制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红楼梦》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
什么样的丫鬟才是好丫鬟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祝福》人物形象分析
祥林嫂形象之悲剧性探幽
大观园
大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