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华孝文化的历史生成和思想内涵

2012-08-15 00:49石功鹏
关键词:殷商孔子传统

石功鹏

试论中华孝文化的历史生成和思想内涵

石功鹏

中华传统孝道思想是我国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萌生于殷商周初、确立于两周两汉、发展于魏晋隋唐、完结于宋元明清。历史在不断演进,其内涵不断更新。从周公的孝道现实化、法制化到孔子的小孝、中孝、大孝思想,再由董仲舒的孝道神学化、纲常化到朱熹的“以理论孝”,几经岁月的洗礼,其内涵更显深邃。

中华孝文化;生成;思想内涵

中华文化精深博雅,传承中华文化是每一个华夏子孙义不容辞的义务。胡锦涛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也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2],进而更加坚定了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中华民族传统孝道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方文明古国历练了几千年的沉浮洗礼。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孝道文化,我们应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传统孝道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值得回味,其博大精深的优良思想值得弘扬。

一、中华孝文化的历史生成

在我国,传统孝道思想的生成、演变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磨砺、完善过程。虽然经过了数千年的沧桑巨变,中华民族传统的重孝思想却经久不衰,依然被华夏子孙沿袭、传承下来。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华民族的重孝思想博大精深,值得传承。传统孝道思想的生成演变具体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传统孝道思想萌生于殷商周初时期

中国文字最早见诸于殷商的甲骨文,史学将殷商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轫时期。在这一时期,“‘孝’字见于商代卜辞,仅一处,用于地名。商代金文中还有以孝字作人名一例。”[3]有孝字,并不等于就有了孝道的思想,仅凭直接、确切的材料是不足以断定该思想的存在。国家行政学院朱岚教授以周密的逻辑思维论证了商周时期确实存在孝道思想。她认为:“从文化生态根源上讲,孝观念所赖以产生的各项条件在殷商时期均已具备。”[4]她从孝观念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殷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制度、殷商“人牲”祭祀及相关厚葬习俗这三个方面论证了殷商“孝观念”的存在。中华孝道思想伴随着华夏文明一同衍生、萌芽,殷商以及周初时期“孝”字的出现、宗族制度“以长为尊”的礼制以及对逝者的非同一般的葬祀,无不推动着文明的进步,从此,孝道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

(二)传统孝道思想确立于两周两汉时期

西周时期是孝道思想确立的重要时期,对后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历史影响。周人对孝的内涵有了明确的表达,他们把对祖先虔诚而隆重的祭祀视为“孝”。周人把对祖先的祭祀称为“享”,故有“享孝”或“孝享”之说。《周礼》中讲:“以肆献稞享先王,以馈食享先王,以祠春享先王,以灼夏享先王,以尝秋享先王,以丞冬享先王。”[5]《诗经》中指出:“于乎皇考,永世克孝,念兹皇祖……于乎皇王,继序思不忘。”[6]《国语》有云:“夫祀,昭孝也。各致齐敬于皇祖,昭孝之至也。”[7]春秋时期的孔子认为孝是养和敬的结合。孔子还主张将“孝与悌”、“孝与仁”、“孝与忠”结合起来,扩展和丰富了孝的本质内涵。到两汉时期,随着“独尊儒术”局面的出现,先秦的孝道思想逐渐转化成封建纲常思想,将《礼记》作为封建孝道的规范化标本,强调三纲五常、克己复礼,制定了非常严格的孝道礼制。在接下来的近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这种封建纲常孝道思想作为参照蓝本被确定下来,对中国历史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三)传统孝道思想发展于魏晋隋唐时期

魏晋至隋唐五代的7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分分合合,动乱不安。虽然世事跌宕,朝代更迭,但是孝道思想基本承袭汉代孝道思想的衣钵。魏晋南北朝在政治上主张“以孝治天下”,把“孝”作为社会最根本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在魏晋时期疯狂一时的道教也在教义上追求孝义。当时,道教的一些经典《元始洞真慈善孝子报恩重经》《太上老君说报父母恩重经》《玄天上帝说报父母恩重经》等都在宣扬孝道,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歌谣形式将孝道思想民间化、大众化。隋唐时期皆以儒学为治国之策,将儒家经典《孝经》作为立身治国者必读书目。唐玄宗天宝年间,“昭天下民间家藏《孝经》一本。”[8]盛唐时期,统治者高度重视孝廉,将孝道作为选官入仕的一个重要参照标准。例如,武则天曾拜以孝闻名于世的元让为太子司仪卿,并高度赞道:“卿能孝于家,必能忠于国。今授此职,须知朕意。”[8]可见,魏晋隋唐在两汉孝道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时代之易,将孝道思想进一步向前推进。

(四)传统孝道思想完结于宋元明清时期

国家行政学院朱岚教授对这一阶段孝道思想的演变情况作出以下定位:“由唐而宋,既是封建社会发展的转折时期,也是封建孝道的完备和定型时期。”[4]这种定位是比较客观合理的。诚然,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一个后期发展阶段,逐渐由盛世走进衰弱,封建的孝道思想也进入了停滞阶段,传统的孝道思想逐渐趋于完结。孝道思想在特征上呈现出理论上停滞走向了形而上学化,实践上走向了愚昧化的趋势。在这一时期,朱程理学思想位居主流,在孝道思想上基本沿袭前人,没有非常明显的突破。宋元明清之孝道思想固守传统孝道,拜孔子之师,遵循孔孟之道,注重仁义,厉行旧制。而朱程理学、陆王心学都在不同程度上将“理气”“良知”等思想灌注于孝义礼节之中,这在形式上无非是给传统孝道思想增添了别样的光彩。

二、中华孝文化的思想内涵

在中华历史文化的餐桌上,摆设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营养大餐,各色文化综杂交错。在这个交相辉映的文化体系中,孝道文化独显一帜,其文化特质悠久而深邃,别具一番风味。崇尚孝道是中国文化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在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中,孝道居于核心的地位:百善之先,百行之始,仁义之本,教化之源。中华作为世界东方文明古国,上下五千年。孝道经过数千年的洗礼,其思想之核更显博大而精深。

(一)西周周公孝道思想

周公,姓姬,名旦,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儒学先驱。其思想在当时极富代表性。周公制礼作乐世人皆知,在礼乐制作过程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孝道思想。第一,周公主张孝道现实化。在周朝前的殷商,“殷人在行孝上重鬼事,轻人事,以超现实之行孝为重……行孝的对象重在已逝的亡灵,对身边生活的父母亲长却是草草。”[9]周人克商后,周公在保留祭祀礼仪的基础上,强调在现实生活的实践上“善事父母”。其在《康诰》中指出:“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子弗祗服厥父事,大伤厥考心;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意即子孙在行动上之所能为和所不能为,主张现实上孝敬父母。第二,周公主张孝道法制化。周公在《康诰》中指出:“……惟吊兹,不于我政人得罪,天惟与我民彝大泯乱乃其速由文王作罚,刑兹无赦。”周公厉行法令,用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做后盾来推行孝道,将孝道作为当时民众必须遵守的法则,不秉承的一定要逮捕治罪,而且绝无赦免。周公所推行的孝道伦理思想,影响深远。

(二)先秦孔子孝道思想

先秦诸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百花群中超群脱俗,儒家思想成为时下的主流思想,儒家的孝道伦理思想也在这个时期基本确立下来。在春秋礼崩乐坏的年代,孔子在以“仁”为核心的框架下也构建了其丰富的孝道思想。第一,小孝——敬养孝亲的孝道观,这是针对父母而言的。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10]孔子认为子女对父母不仅要奉养,出于人的本能还须对父母付出真心实意的孝敬之心,方可为真孝。第二,中孝——恭悌孝长的孝道观,这是针对宗族长亲而言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而亲仁。”[10]孔子认为孝应该推己及人,做到对兄长宗亲也要尊顺恭敬,故而有了后人的“首孝悌”之说。第三,大孝——忠义孝国的孝道观。孔子主张以孝治国,将孝和忠紧密结合起来。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10]孔子将孝视为一种治国理念,开启了中国古代社会“以孝治天下”的先河。孔子的孝道思想内涵丰富,涉及层面广,得到了后人的广泛推广。

(三)西汉董氏孝道思想

董氏,即西汉董仲舒。董仲舒为西汉大儒,他确立了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观念,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思想在当时非同凡响。董仲舒顺应统治者需要编织了一套完备的封建道德伦理纲常体系,其封建孝道思想也应运而生。第一,孝道思想神学化。董仲舒的孝道伦理思想是建立在“天人感应”的神学宇宙观的基础上,运用阴阳五行来构建民众规范体系,其以天尊地卑论证君父夫之尊和臣子妻之卑,他认为,“孝子之行,君臣之义,皆法于地也”[11],“父者,子之天也……”[11]董氏以天地阴阳五行比附孝道,增添了孝的神秘色彩。第二,孝道思想纲常化。董氏明确提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伦理纲常思想。其中,他将父子关系上升为纲常,折射出父母在子女心中地位的重要性,也道出了子女尽孝的重要性。董仲舒的孝道思想受董氏地位显赫的影响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宋朝朱子孝道思想

朱熹以朱子著称,是自隋唐以来儒家颇负盛名的集大成者。朱熹借鉴前贤,对儒家之孝道思想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朱熹主张“以理论孝”。朱熹认为:“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但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1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妇夫妇,皆是实理流行。”[12]“以理论孝”是将儒家思想和本体论紧紧结合在一个森严的体系内,上升至天理的高度。理学的其他代表人物和朱子的孝道思想具有一脉相承性。程颐提倡的“孝,天之经”,在本质上与朱熹大同小异,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孝道观,这是一种极端愚昧的世界观。后期的陆王心学主张“良知至孝”,认为良知是孝的道德来源。王阳明认为“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13],其注重人子行孝的主观能动性,以凸显为人子之道德、良知。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在孝道观上基本趋于一致,都极大地维护了儒家孝道思想的正统地位,对当时及后世影响重大。

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应正确去对待历史。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2]对于中国传统的孝道思想,我们应辩证地看待它。对于传统文化的优良部分,我们不但要将其深刻挖掘,更应将其不折不扣地传承下去。对于一些封建迷信的孝道思想,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的纲常思想,我们应予以摒弃。正视历史是为更好地展望未来,而传承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珍藏文明,从而发挥文明给社会、家庭以及个人带来的良好效益,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孝道思想,构建和谐幸福的美好家庭,构建和谐文明的盛世中国。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

[2]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EB/OL]http://www.cnr.cn/gundong/201110/t20111025_508680508.shtml.

[3]沈善洪,王凤贤.中国伦理学史(上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4]朱岚.中国传统孝道思想发展史[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

[5]周公旦.周礼[M].长沙:岳麓书社,1989.

[6]黄典诚.诗经通译新全·诗经·周颂·闵予小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7]佚名.国语·鲁语上[M].长沙:岳麓书社,1988.

[8]刘昫.旧唐书(一):卷9[M].北京:中华书局,2001.

[9]邓田田.论周公之孝道伦理思想[J].伦理学研究,2010(1).

[10]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1]董仲舒.春秋繁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2]黎靖德.朱子语类:卷18[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3]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book=33,ebook=21

B82-06

A

1673-1999(2012)10-0033-03

石功鹏(1987-),男,湖北大冶人,武汉工程大学(湖北武汉430000)与黄冈师范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

2012-03-13

猜你喜欢
殷商孔子传统
殷商编铙的类型学与双音性能研究
孔子的一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孔子的一生
殷商遗址大搜寻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殷商鸮形器及鸮形纹饰探析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殷商古城青铜器对现代设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