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月游,赵畅
党的十六大把“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青少年的道德素质是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他们的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当前青少年的道德素质一方面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孝、悌、忠、恕、礼、知等方面,同时也继承了中国共产党坚贞不屈、勇于进取的优良品德。然而,由于青少年道德素质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出现了功利化、自私、价值观念混乱等问题。为更好地促进青少年道德素质发展,笔者认为家庭教育要扬长避短,可采取以下几种家庭教育模式:
在当代中国,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被纳入了市场的轨道、服从了经济的逻辑,教育被金钱所左右、为经济所俘虏、给市场所异化,成了一种经济行为[1]。在市场经济影响下,教育成为人们实现功利目的的工具,家长对成才的理解趋于子女的智力开发,考试分数的高低成了父母评判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准。青少年长期在这种环境下成长会变得孤僻、呆板,有些甚至走向背离社会、违法犯罪的道路。意大利作家但丁曾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因此,为避免青少年道德素质与文化素质不协调发展,家长应树立以德育为主的家庭教育理念,在关注青少年文化素质发展的同时更应该注重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要将德育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对他们在道德方面的失范及时给予纠正,学会用德育理念来教育子女。将古今优秀品德故事渗透到与子女的交流中,使子女在潜意识中认识到优秀品德的重要性,让他们在科学文化与自身道德素质方面均衡发展。
青少年是一个具有鲜活个性和丰富内涵、多样兴趣爱好与追求的群体。死气沉沉的学校生活,没有生气的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的作业考试,僵化教条的道德说教,使得本来极富生机、朝气蓬勃的青少年成了只懂书本知识,不懂学以致用的书呆子[2]。这种教条的学校教育使青少年掌握了很多知识,增强了道德认知,却没有将这些知识和道德认知运用到生活中去,致使他们的道德行为极不规范。家庭教育应该充分认识到学校教条教育的弊端,与学校老师加强沟通,了解青少年在学校的表现,结合他们在家庭生活的表现,规范青少年日常行为。在家庭教育中,首先应当严格要求孩子做到言行合一,诚实守信。其次,帮助他们明确行为目的,分析行为方式,推测行为后果,让青少年懂得运用正确的方式,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完成自己的行为目的。最后,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引导孩子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促进青少年融入情景角色之中,体谅他人的苦衷,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影响子女健康成长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即家庭教育方式。常见的不当家庭教育方式有:暴力型、溺爱型、放任型、矛盾型家庭教育方式。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教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论这些方式如何复杂,最终都归结为父母对子女的“爱”和“管”[3]。 家长应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避免上述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在自己的家庭出现,保护子女自尊。当子女的行为不当时,要了解他们采取不当行为的原因,不放纵他们的错误行为,本着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子女进行适当的说服教育,从本质上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培养子女形成独立人格。因地制宜的交给孩子一些任务,当孩子不能独立完成时,不要帮孩子做事,而要从旁协助孩子,潜移默化地教会他们怎样独立做事,奖惩得当。家长教育孩子最忌讳教育观点相互矛盾,孩子容易在家长的争论中无所适从,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家长应保持观点一致,同时对孩子正确的行为给予鼓励。
由于家庭德育与家庭日常生活的统一,使青少年的家庭德育进行时,不仅仅局限于家长对青少年有意识的说教和品德评价上,家庭生活的多方面因素,如家庭的自然结构、经济状况、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文化氛围、社会行为习惯、家长的兴趣爱好等,都会耳濡目染地渗透到青少年的心灵或思想意识中,尤其是家长的思想言行及家风对青少年的影响更为深刻[4]。家长应随孩子年龄的变化为孩子制定日常道德培养教育规划。在孩子5~6岁时进行道德价值灌输,可以先教会孩子背诵三字经、论语等耳熟能详的文章,给他们讲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不要担心孩子不能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知识会形成道德规范的积淀,孩子会从生活中体会这些文章的含义。在孩子7~8岁时,家长应制定家庭礼仪规范,如:进餐不语、不说脏话、待人谦和等等。家长也要严格遵守这些规矩,带动孩子遵守家庭礼仪规范。同时,在日常道德习惯的培养中,家长应该在孩子9~18岁之间,针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健康等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果断、坚决、勇敢的道德意志,培养他们强烈的义务感和责任感。
由于中国经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现在许多的家庭中仍然保留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思想。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要无条件服从家长,青少年若长期成长于传统家庭,受制于父母,对其成长甚至是日后发展极为不利。家长要学会用现代思想观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给予民主,让孩子在民主的氛围中成长,这样既可以弥补他们的情感失落,也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具体做法是:首先当父母与子女意见不一致时,家长应静听子女的意见和想法,当发现自己做错时,应主动向孩子承认错误。其次,鼓励子女自己做决定,并且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培养他们形成独立自主的意识,逐步适应社会。再次,正确认识子女的情感需要,尊重子女表达感情的权利,接纳子女的感情并做出积极的反应。
家庭需要情感来维系,及时有效的情感交流,有助于子女的性格形成和心理发展。随着现代化脚步的临近,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加快。现代家庭中,许多父母忙于工作忽视了与子女的交流,有些家长经常在外地出差长时间见不到子女,更谈不上沟通。父母和子女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就会拉大彼此的距离,子女易产生不信任父母的情绪,这样的孩子宁愿选择与同学或者同龄人交流也不愿意面对自己的父母。因此,家庭成员之间要有充足的时间来交流情感,增进彼此间的信任。为此,父母首先应有健康成熟的人格、正确的人生观、稳定的情绪,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其次,父母应珍惜家庭生活,营造和谐的婚姻生活氛围,避免在孩子面前与配偶发生矛盾,更不要视孩子为争端胜利的砝码。最后,父母应定期抽时间同孩子进行户外运动,这样能减少孩子的孤独感,加深彼此间信任,促进情感交流,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受教育的起点,具有其它教育形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家长对子女的爱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感染性。实践证明,青少年的生活态度、个性习惯、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以及生活作风等都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然而,家庭教育就像一把双刃剑,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培养出优秀的杰出人才,不当的家庭教育能为青少年违法犯罪埋下隐患。所以,家庭教育应受到重视并逐步走向科学化,我们要认真分析当前青少年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对策,为促进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道德素质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
[1]秦雪.文科综合课程与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D].天津师范大学,2006.
[2]郑银娟.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内化机制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
[3]李阿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D].无锡:江南大学,2008.
[4]陈海涛.当代青少年家庭德育教育特点研究[J].科技信息,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