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明,苏瑞国
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个族群民系,是一种文化身份。所谓文化身份,就是一个个人、一个群体、一个民族在与他人、他群体、他民族相比之下所认识到的自我形象,这是一个对自我肯定的更哲理化的规定。
苏家围是河源市义合镇的一个村,距市区26公里,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后裔的居住地,至今仍保存着18座明清时期的民居,至西北而来的东江向西南蜿蜒而去,村东南潺潺的九社河水自村口而过,汇入东江,村庄周围竹林环抱,树木苍翠,一幅南国乡村的迷人画卷,是粤东北山区比较典型的客家村落。这个客家古村落没有严格的宗法祖训,却能依靠深厚文化教化和熏陶,维持千百年的家族和睦;这里,虽为地处自然经济围绕下的农村,苏围人却能早早把握商机,搭墟建埠,使得更多的人没有从事农耕而成了商人(到解放初苏家仍有27家店铺,而从事农耕的只有13户)。苏围人以祖先做官择据、以富庶的300倾(3万亩)家产起家、以早期闻名远近的义合商业墟、以明清两代40多人的读书及第,而充分彰显出其独有的苏氏后裔尊贵的烙印和高贵的东坡文化尊严。
1.苏家围人尊苏东坡为始祖
在东江十八围居住的村民都姓苏,他们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后裔。苏家围人尊苏东坡为始祖,有该家族保存的《苏氏世谱》为证。苏家围传下来的《苏氏世谱》上记载,苏围人来自江西,源自东坡,根在中原。
唐代时期出现苏氏三大族,即蜀派、闽派、眉山派。眉山派苏氏是唐代凤阁侍郎苏味道的后代。武则天临死之年(705年),传位太子李显,是为中宗。苏味道于其时被贬为眉州刺史,卒于官。一子留于眉州,眉山从此有了苏氏。苏洵(号老泉)为眉山苏氏第六代,苏家围人尊为太始祖,尊苏洵二儿子苏轼(号东坡)为始祖,直传到第七代苏天荣为苏家围的始太祖。
苏家围的先民,虽然不是战乱的因素迁居于此,但是他们都有着复杂的迁徙过程。苏轼(苏东坡)1036年出生于四川眉山—苏过(生于1072年,后立家于河南许昌)—苏籥(生于1090年,家在许昌)—苏岘(生于118年,先任官于福建,后又任官于江西)—苏相(生于1149年,立家于江西庐陵)—苏继盛 (生于1171年)—苏丰溪 (生于1201年)—苏天荣 (生于1229年,1295年自江西到广东番禺做官时发现了苏家围,后又升任四川富顺知县,至仕后返回江西)—苏奎(生于1276年,居江西)—苏永(生于1313年,居江西)—苏顺(生于1330年,居江西)—苏秀弘。据以上考证,发现苏家围这地方的是苏东坡的第七代孙苏天荣,而定居者是苏东坡的第十一世孙苏秀弘。苏家人为了纪念梦居祖,就推苏天荣为始太祖。
在苏家围“义峰苏公祠”的大门口,就可以看到一副石楹联,刻着“眉山开奕叶,合水衍支流”。这是苏家人为了缅怀和纪念先祖苏东坡而刻立的。眉山,是指苏东坡的故居的四川省眉山县(今为眉山市)。合水,是指苏家围的所在地的义合镇的老地名,时称合水。释此楹联之义,苏家围人与苏东坡是有着血脉之渊源。
2.苏天荣梦兆落居起苏围
客家人,多是避于战乱自北方和中原地区向南迁徙而来。但苏家围人的先祖却是游历宦海而至。800年前,一名叫苏天荣的读书人乘船自江西顺东江而下,行至广东河源县,夜晚他投宿义合镇,在船上他做了一个梦,这南柯一梦便成就了苏家围700年的历史。
《苏氏世谱》上记载:苏天荣就是苏家围的先祖,他也是苏东坡的第七代孙,原居江西庐陵(今吉安市)吉水县,桐子坪村。元贞元年(1295年),任广州府番禺县教谕(县教育局长)。当年苏天荣往番禺任职时,从江西乘船自东江顺流而下,夜宿义合。在船上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五位老人,带他上岸游玩,看见了一棵紫苏大树。醒后,天荣觉得此梦很奇怪。晨起,便登岸观看。果然有一棵大树,枝叶延蔓形如乔松,却是榕树。傍边又有一座五贤祠(五贤者:王禹称、欧阳修、张方平、曾巩、苏轼,见《环宇祠庙志》)。苏天荣想:梦中的紫苏树莫非就是这棵榕树,梦里的五位老人莫非就是这五贤祠里的神灵化身。他又想:我姓苏,紫苏乃本姓之物,此地必定可居也。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年),苏天荣又升任了四川叙州府富顺知县,他觉得难圆此梦,便把梦中之事告诉了子孙后代。直至苏天荣的第四代子孙苏秀弘在河源县义合镇购置了三百余顷田产携家眷落户于此,从此苏家围才真正开始了700年的漫长历史。
苏家围尚存着许多东坡遗风和文化烙印,崇文好学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苏围人的人生观。考究苏家围的历史文化,其中就渗有苏东坡文化的很大成分。为此我们考查了苏氏族谱和一些资料,寻找到尚存的东坡烙印。
1.西大门门联“武功世泽,学士家声”
此联是贴挂在全围总门(即现在的拱门)位置,是姓氏的主联。用于新年(春节)、始太祖(东坡公、天荣公、东山公、义峰公)诞辰之日,或有大型庆典。内容注释为:“武功”,地名,指陕西省的武功县;“世泽”,本义是指姓氏中,世系的起源;其合义,是指苏姓的世系源远流长,其恩泽之源来自陕西省的武功县。“学士”,是指苏家围人的先祖苏东坡父子三人,曾经是在同一年考取了翰林学士,被称为学士家;“家声”,指家族的声誉。全联的意义是:苏姓人的发祥地是在陕西省的悟武功县,苏家围人历史的最高声誉是(宋朝时期)苏东坡三父子的学士家。
2.“苏公祠”大门门联“汉室忠臣第,宋朝学士家”
此联是贴挂在“苏公祠”大门位置,也是苏氏门族的主联。用于新年(春节)、始太祖(东坡公、天荣公、东山公)诞辰之日,或有大型庆典。内容注释为:“汉室忠臣第”,是指(苏氏的先祖)汉朝时期的苏武,曾被皇帝封为“忠臣”;“宋朝学士家”,是指苏家围人的先祖苏东坡父子三人,曾因同一年进京考试时,同时考取了翰林学士,故被称为“学士家”。
3.长联解读
(1)“积累本前微应仅念铎振番禺琴弹富顺,灵长绵世祚当无忘基开合水系衍庐陵”。贴挂在“苏公祠”上厅两侧的长联,是天荣公诞辰时专用的对联。此联的读法:积累本前微/应仅念/铎振番禺/琴弹富顺,灵长绵世祚/当无忘/基开合水/系衍庐陵。意思是我们前辈原本的积蓄不是很丰厚,而且是微薄的;但先祖天荣公的出身是很清高廉洁的,他曾经是执业于教学的番禺县的教谕,后又升任为富顺知县。祖宗虽然离我们很遥远绵长,但他们的英灵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现在的基业是先辈们为我们所创下的,现在所居住在义合的苏氏族人,不要忘记是从江西庐繁衍而来。
(2)“瞻远祖吾族父子询轼辙文采名扬传天下,仰近代我家嗣孙可钟珍才华出众誉槎江”。这是挂贴在苏公祠中厅屏风两侧的对联,是用于家族庆典之时的对联。此联的读法:瞻远祖/吾族父子/询、轼、辙/文采名扬传天下;仰近代/我家嗣孙/可、钟、珍/才华出众誉槎江。意思是追忆往上的事我们苏家的远祖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是唐、宋八大家,他们的文采名扬于天下。想起近代的人,苏家围的“可、钟、珍”字辈的这三代人才华出众,清朝道光年间还获得了“苏半县”之称,他们的声誉传遍了河源和东江。
4.科举考试“苏半县”
由此可见,苏家围人确有苏东坡的遗风。苏家围虽然是一个自然村,在明清时期,出有48位朝廷命官,还有不少的文人学者。其中,举人2名、贡生29名、秀才120多名。清朝道光年间,在河源县的一次生员会考中,全县考取了24名秀才,而苏家围就考取了12名,自那时起河源就有“苏半县”之称。苏围人这些在他们先祖东坡身上的文化烙印可谓尊贵,使得苏围在没有其他客家地区加固的防御工事保障下,能在多少次战火中免遭炮火。
普遍的客家人,大多数都是为了逃避战乱匆匆地从中原迁徙而来,身上没带多少积蓄。而苏家围人的先祖苏秀弘,当年在此定居时,以两次皇帝的嘉奖,也就是皇帝给的奖金,却为子孙后代买下了3万多亩的土地。在当时的小农经济时期,3万亩土地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这也是苏秀弘为他的子孙后代奠定的经济基础。这些田产,对于苏家人的开族与繁衍是一个良好契机,从而使苏氏家族在今后的发展中有了广阔的空间。苏家人传承了苏东坡崇文重教的祖训,供子弟读书出士。考取官职,享受俸禄。官奉的收入,也使苏家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由此说来,苏家先祖当然比其他地区的客属先民强多了。“以富传代”的苏围人印证了那句古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能吃饱饭了自然就开始思索着文化品位和文化消费,这些物质基础深刻影响着苏围人的文化价值观。
1.不准舞狮
广东人素来喜欢舞狮,作为一种固定的习俗流传至今,但身在广东境内的苏家围古村落从来只舞龙。苏家围人始终烙着苏氏后裔的印,怀揣东坡子嗣的牌匾,坚持中原“舞龙”的皇家习俗,而不愿意屈尊广东民间性质的“舞狮”,显然是标榜苏家围的中原旺门贵族身份。
2.百年洋茶花
苏家村上厅屋的院内有一棵百年茶树,此树种苗来自德国,故称洋茶花。是苏东坡28世孙苏雨生,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任惠州府官时,受赠于一位德国基督教牧师波斯先生,该茶花是从从德国移植于此。每年年底大寒季节开花,至明年春分凋谢,花期长达两个多月。亮花旺期2 000余朵,花色红艳。每朵花有20多瓣,花朵直径有5至6厘米,形如绣球,人们也称绣球花,花开花落已有百余年之久。一个小小的自然村落,通过百年洋茶花,却始终与时俱进。
对一个民族来说,家庭就像文化身份的三棱镜,凡是文化所具有特征的一切,在家庭生活中都会得到反映。在海外的中国侨民社团常常以姓氏为旗帜,成立宗亲会,号召亲善和互助。苏围族人为了管理好本氏族内的秩序,形成了许多的族约方式,并且有组织地监督执行。这些宗法在当时,对于维护一方平安、强化民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苏围作为东江流域一个典型的客家乡村,并没有留下严格的文字祖训和宗法,他们依赖的便是那苏围人关于文化的自觉守护,维护了苏围人的世代和睦。
建国前,苏家围仍然保留有36个官位、学位匾,乃至国民党将军揭先才在览阅之后留下了“烧杀以壮军不威不可在苏围,淫欲以助军乐不可在义合”的折服之令。在苏家围的残垣断壁之间和江边竹林里仍流传着代表苏家围兴盛至极时的“苏围八景”诗篇。苏围人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关于36个官位、学位匾的叙述,是一个关于苏天荣梦兆落居地的传说,是一个关于苏围村“八景”诗文等视觉和听觉的形象,是他们与家族成员紧紧的凝聚在一起,构成了他们精神上的依托。这培育了苏氏家族独有的东坡后裔尊贵的人格特点和高贵的文化尊严,培育了苏围人关于东坡文化的自尊和自觉的守护。
[1]武功苏氏世谱[M].1914.
[2]武功苏氏世谱[M].1984.
[3]颜中其,苏汝谦,苏克福.新编苏氏大族谱[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