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蓉
国际产业转移(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是某些产业或产品生产工序从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外包和国际直接投资等方式转移到另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过程。中国加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队伍是在改革开放之后,20世纪80年代中国承接了大量来自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纺织、服装、食品、塑料制品、电子元器件等产业。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国际分工从产业内分工向产品内分工发展,传统的国际产业转移演变为产品工序的分解和全球配置,发达国家不仅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转移,而且也把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工序和环节向中国转移,中国逐渐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一大亮点。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融入全球产品内分工体系的过程中,中国的对外贸易发生了很大变化。宋群认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不仅推动了中国贸易总量增加,而且改善了中国的贸易结构,但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对贸易结构升级、技术水平提高及改善国际分工地位等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1]17。张燕生分析了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发现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主要是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或跨国公司之间贸易的结果[2]36。潘悦分析了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贸易差额的影响,认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制造业向中国大陆的大规模转移和外包促成了中国工业制成品对美国超额、超速出口,从而导致中美贸易不平衡[3]23。马野青认为由产品内分工所引起的国际产业转移是导致中国巨额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建立在产品内分工和中国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贸易顺差不仅是可持续的,而且对中国经济具有积极促进作用[4]27。付光新认为承接国际经济转移既有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优化出口结构、促进技术进步等正面积极效应;也有价值增值低、技术依赖严重、加剧国际贸易摩擦等负面消极效应[5]155。
现有研究结果表明,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逐步成为贸易大国的确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中国要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蜕变,应当在积极融入国际分工体系的同时,把握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外资和外贸政策,有选择性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提高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质量和效益,促进中国贸易结构升级和国际分工地位提升。
(1)国际产业转移扩大了中国的货物贸易规模。从货物贸易总量来看,中国货物贸易的迅猛发展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几乎是同步的。1982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仅为380亿美元,此后随着中国开始通过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方式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迅猛增加。1992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增加到1 339亿美元,10年间货物贸易总额增加了3.5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对外开放的纵深发展进一步吸引制造业向中国大规模转移。到2002年中国货物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分别提高到3 256亿美元和2 814亿美元,货物贸易总额比1992年增加了4.5倍。2011年中国货物进出口额提高到35 641亿美元,其中,进口额为16 603亿美元,出口额为19 038亿美元,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一,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和贸易大国。
(2)国际产业转移改善了中国的货物贸易结构。从货物贸易结构来看,在中国承接的产业逐渐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加工制造环节转变的过程中,中国的进出口货物结构特别是出口货物结构也在发生相应改变。从出口货物结构来看,初级产品出口占比不断降低,由1980年的50.3%下降到2009年的5.25%,同期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比则由49.7%提高到94.75%。在出口工业制成品的构成上,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逐年下降。1995年以前,出口工业制成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其中纺织品是中国第一大类出口货物;1995年以后,随着中国承接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开始增加,机电产品取代纺织品成为第一大类出口货物。2010年,中国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机电产品5 906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加工贸易出口总值的79.8%,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2 619亿美元,机械设备出口2 134.7亿美元。加工贸易项下合计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鞋类、家具及其零件、玩具和箱包及类似容器等6大类传统劳动密集型货物出口637.2亿美元,仅占同期中国加工贸易出口总值的8.6%。可见,国际产业转移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货物贸易结构,推动了中国出口货物从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转变[6]45。
(3)国际产业转移改变了中国的货物贸易方式。从货物贸易方式来看,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初始阶段,一般贸易在货物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后,加工贸易取代一般贸易成为中国货物贸易的主要方式,货物贸易方式的转变主要源于国际产业转移下中国加工贸易的飞速发展。在产品内分工格局下,为利用中国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跨国公司主要把产品的加工制造环节配置在中国,外商来华直接投资大都面向加工制造业,由此带来中国加工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特别是1994年以后,随着中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加工贸易规模开始超过一般贸易规模,加工贸易成为货物贸易的主要方式。在加工贸易企业的构成上,外商投资企业是主力军,所占比重达到80%。从外资企业对全国货物进出口的贡献可以发现,1982年外资企业在全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仅为0.79%,2002年以后外资企业在全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均超过50%。随着外资企业在全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外资企业成为中国外贸进出口的主要贡献者,形成了“加工在境内,利润归国外”的国际分工格局。在这一格局下,中国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底端,主要从事产品的加工制造环节,出口附加值很低,同时形成的“路径依赖”导致外贸发展模式长期处于粗放型增长状态,由此造成外贸出口与能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贸易条件恶化等问题日益凸显。
(4)国际产业转移促进了中国货物贸易顺差扩大。20世纪80年代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初期,中国的货物贸易基本上处于逆差状态。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纷纷将其丧失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生产工序转移到中国,在中国将零部件、半成品等中间产品进行加工、组装,生产成最终产品后再向欧美国家出口。加工贸易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巨额顺差,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除1995年、1997年、1998年、2007年和2008年外,加工贸易顺差占外贸顺差的比重皆超过100%。在加工贸易顺差中,外商投资企业同样是主要的贡献者。以2011为例,中国加工贸易顺差3 656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顺差3 144亿美元,占同期加工贸易总顺差的86%。但是,由于贸易顺差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由外资主导的加工贸易,因此货物贸易收支很容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和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加上中国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一批跨国大型制造企业开始将投资转向劳动力更加低廉、产业环境日趋成熟的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在华外资企业净出口有所减少,相应地我们可以看到全国净出口也随之减少,2009年至2011年中国的贸易顺差分别减少为2 495亿美元、2 542亿美元和1 551亿美元。此外,国际产业转移还使得在传统国际分工格局下日本、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对欧美国家的贸易顺差转变为产品内分工格局下中国对欧美国家的贸易顺差,中国和美国、欧盟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导致中国面对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欧盟相继针对中国产品启动多项贸易保护措施或发起贸易救济调查,对华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温,中国出口产品遭遇的贸易壁垒日益增多。
WTO《服务贸易总协定》将服务贸易分为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四种形式。在这四种形式中,除了商业存在外,通过跨境交付、境外消费、自然人流动进行的服务贸易都会反映在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服务贸易项目下包含的内容较多,包括运输、旅游、通讯、建筑、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广告宣传、电影音像、其它商业服务和政府服务共13个项目。从总体上来看,由于中国承接的国际产业转移长期集中在制造业尤其是“两头在外”的加工制造领域里,服务业国际转移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对于对货物贸易的积极推动,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服务贸易的带动作用还比较有限。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规模远远小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额占外贸总额的比例长期低于10%。服务贸易出口主要集中在运输、建筑、旅游等劳动密集型和自然密集型服务行业,新兴的人力资本和知识服务行业如保险、金融、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广告宣传在服务贸易出口中占比很低。此外,服务贸易在多数年份都处于逆差状态,服务贸易在整体上缺乏比较优势。
近年来,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迅速上升,新兴服务贸易快速增长,服务贸易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已经成为推动中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重要战略抉择。结合国际产业转移日益向服务业发展的趋势和国内经济发展状况,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不断深化服务贸易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外资企业的服务贸易收支规模逐渐扩大,外资企业服务贸易收入从2001年的44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254亿美元,年均增速为41.9%。外资企业服务贸易支出则从2001年的71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226亿美元,年均增速为26%。从外商投资企业的服务贸易收支项目来看,收入主要体现在运输、其他商业服务和咨询方面,支出则主要集中在运输、咨询、专利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其他商业服务方面。2001-2006年外商投资企业提供运输、其他商业服务和咨询所得收入从34亿美元上升到198亿美元,同期外商投资企业在运输、咨询、专利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其他商业服务方面的支出合计从58亿美元上升到193亿美元[7]。其中,由于外商在中国投资的加工制造企业并不掌握核心技术和商标等无形资产,因此在使用专利、商标等时需向母公司支付费用,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项目在上述支出项目中平均占比超过87%。
从2006年起,商务部牵头组织实施旨在促进全国服务外包发展的“千百十工程”,通过发展服务外包来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到2010年全国服务外包企业已经突破1万家,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执行金额接近150亿美元。同时,政府继续引导外资投向商务服务、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服务业,2010年,中国服务业利用外资金额为487.1亿美元,同比增长28.6%,占同期中国吸收外资总量的比重为46.1%。大力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有效地提高了中国服务贸易的增速,到2010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按国际收支口径统计,不含政府服务)总额达3 624.2亿美元,其中,服务出口居世界第四位,进口居世界第三位。
首先,在国际产业分工日益深化的背景下,中国应当根据产业发展战略和各地区经济发展现状,有选择性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在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应当加大对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承接力度,同时顺应国际产业梯度转移的潮流,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将本地区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或向其他产业发展梯度更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促进对外贸易向更为均衡的方向发展,缓解贸易顺差过大带来的压力。
其次,调整外资和外贸政策。外资政策方面要对外商来华直接投资的流向进行调节,严格控制资金流向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高污染的行业,鼓励资金流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污染的行业;引导外资投资于服务业特别是投向商务服务、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服务业,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外贸政策方面要继续限制低附加值或资源类等加工贸易出口,鼓励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加工贸易出口,推动加工贸易从简单组装、零部件制造向零部件、最终产品的研发与制造阶段转移,进一步改善出口结构。
第三,大力发展服务外包。随着服务业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服务外包日益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大力承接跨国公司的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有助于发挥中国在服务业部门的低成本优势,推动服务贸易增长,促进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协调发展。
[1]宋群.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利弊分析: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对促成贸易强国的积极影响与局限性[J].国际贸易,2005(8).
[2]张燕生.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7( 11).
[3]潘悦.国际产业转移的四次浪潮及其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2006(4).
[4]马野青.产品内分工视角的中国外贸顺差及其利益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0(1).
[5]付光新.产品内分工格局下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的经济效应[J].学术论坛,2011(11).
[6]王国中,杜云鹏.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外贸货物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07(3).
[7]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课题组.外商投资企业服务贸易跨境收支分析[EB/OL].http://tradeinservices.mofcom.gov.cn/index.do?method=noCacheView&id=18113,2007-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