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信仰普世化的困境与出路

2012-08-15 00:49李万里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文化

李万里

马克思主义信仰普世化的困境与出路

李万里

马克思主义诞生160多年来,作为一种信仰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在危机和困境下,马克思主义信仰须经由世俗化途径实现普世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普世化必须直面传统宗教文化的影响和现代商品时尚文化的冲击,坚持正确的路向,注重对生命的关注和对人性的关怀,以通达现代伦理学的顶峰。

马克思主义;信仰;普世化;路向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家园。然而,文化的灵魂与精髓不是色彩斑斓的外在表现形式,而是弥散于其有机体中、彰显其个性品质的终极关怀——信仰。尽管深藏于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化有机体中的信仰形态及其内涵不尽相同,但它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价值却是一样的。在人类众多的信仰形态中,马克思主义信仰无疑扬弃、继承和发展了众多科学或积极信仰的精华,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崇高、科学、真实的一种信仰形态。在世俗文化流行的今天,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普世化,成为当前学人关注的重点。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普世性的内容及其成就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具有阶级性的学说何以普世化?马克思主义信仰可以普世化是因为其包含着丰富的普世性内容,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其普世性影响为世界公认。1999年12月,英国BBC广播公司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荣登榜首。马克思之所以不止一次地当选“千年伟人”、“千年思想家”,其学说的普世性是一个重要因素。一种普世性的学说,定是充满文明气息、高度关注生命个体价值、为整个人类谋福利的学说,而马克思主义正是这样一种学说。马克思在其中学毕业论文《青年面对未来职业的选择》中写道,将来要选择那些最能为人类谋福利的职业。马克思是这样想的,后来也是这样做的。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不合理逐渐暴露无遗,资本家的贪婪导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人性被异化,无产阶级越来越不自由。马克思穷其一生智慧,从哲学的高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从经济学的角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最后从政治学角度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共产主义社会必然胜利的科学论断。而在此之前,由于缺乏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认识,人类身受自然和社会双重压迫而不自由。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把人类从必然王国带入自由王国,彻底实现人性的自由和解放,使每一个人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崇高理想,马克思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类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客观地讲,如果不带政治立场和阶级偏见的话,谁能说马克思主义学说不具有普世性呢?正因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规律,发现了真理,才可以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便会成为革命的力量。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取得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加以中国化,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中、俄等一大批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既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力量的表现,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普世化的成就。除此之外,无产阶级的联合斗争也使资产阶级统治者认识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从而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让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普世化的当代困境

(一)传统宗教文化信仰的影响根深蒂固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不能成为一种普遍的信仰,为广大无产阶级所接受,除了资产阶级不允许之外,更重要的是传统宗教文化信仰在人们头脑中的影响已根深蒂固。众所周知,当西方社会开始进行现代化转型的时候,它对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基督教文化传统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这并没有导致基督教文化传统的彻底断裂。相反,正是经过了启蒙运动的精神洗礼,一种自我更新的基督教文化成为西方社会现代化的精神根基。时至今日,西方的绝大多数人始终固守自己的基督教文化传统,即使是在世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后现代境遇中,基督教信仰仍然是西方人最主要的安身立命之本。根据《世界基督教百科全书》统计,到2010年,全球基督徒的总数为21.9亿人,占世界人口总数的32%,其中有8.3亿人生活在欧洲和北美。欧洲的基督徒人数为5.5亿,占欧洲总人口的76.2%;北美的基督徒人数为2.8亿,占北美总人口的82.7%。也就是说,现代化进程并没有使西方人从根本上抛弃他们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他们正是在对基督教文化进行更新和传承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现代化的转型。由此可见,在基督文化盛行的西方世界,马克思主义信仰很难有市场。

(二)现代都市商品时尚文化的强烈冲击

既然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难有作为,那么,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会不会有市场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不容乐观的,因为当下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思想正遭受现代都市商品时尚文化的强烈冲击。这种令人头晕目眩的文化是欧美国家创造的,但在好莱坞和麦当劳文化的发源地,美国人却用他们世代相袭的基督教信仰有效地抵制和中和了这种流俗文化的巨大冲击波。而这种令人舒适的流俗文化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年轻一代却有不可抗拒的魅力,使他们完全沉溺于其中而放弃了一切深层的理想追求。因此,无论马克思主义信仰多么科学和崇高,在他们眼里也是苍白的。因为信仰无所谓真假,其本质是相信其正确,而不在于其是否真实。作为一种意识规范,它有一个先入为主的问题,一旦人们形成了某种信仰,外力就很难改变,别的信仰更难以入侵。所以,信仰体现的是人们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选择和持有,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由于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并不富裕,当经济全球化把发达国家的商品和文化输入到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时,那里的人民总是感到如饥似渴。他们只关注自身和当下,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没有兴趣,对遥远的共产主义社会漠不关心。

(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当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外部世界传播举步维艰的时候,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也突发了生存危机。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分崩离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原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改投西方文化的怀抱,使马克思主义信仰生存危机雪上加霜。放眼整个世界,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国家越来越少。目前仍在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国家,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各种问题。古巴身处美国后院,难成气候;朝鲜搞僵化的社会主义,没有出路;越南、老挝是小国,没有影响;只有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搞得风生水起,但随着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矛盾的加剧以及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也面临着空前挑战。因此,如何解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信仰危机问题,成为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一道政治难题。《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性,包容多样性,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但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多大程度上为国人所接受,还是一个未知数,毕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这一宏观国际环境会严重影响年轻一代的价值取向和信仰选择。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普世化的基本路向

世间的一切问题都有其最终解决方案,马克思主义信仰普世化虽然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但同时也充满着机遇和希望,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马克思主义信仰普世化的未来定会生机盎然。

(一)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要传播阵地

马克思主义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学说,当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时候,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和国民信仰。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巩固已有的政权,才能与资本主义世界继续斗争。否则,已经取得的成果也可能在某个早上或晚上化为乌有。因此,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团结起来,互相支持,用马克思主义精神武器守住社会主义思想阵地。并在此基础上,以整体的力量与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竞争,以和平的方式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趋势上讲,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具体过程必然是艰辛而漫长的。只有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和曲折,使处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低潮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以互联网为主要传播载体

当人类迈入新世纪,信息传媒技术发生了革命性变革,互联网在大众传媒中日益占据显赫地位,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成为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信仰普世化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主要传播载体作用,使互联网已成传播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渠道和排头兵。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说过:“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由此可见控制网络信息传播的重要性。古人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信息时代,可以说是“得网络者得天下”。所以,社会主义国家的党和政府必须顺应信息时代潮流,勇攀技术高峰,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不仅有利于凝聚民心、汇聚民智,维护社会主义国家长治久安,而且有利于争取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解和认可。

(三)以青年大学生为主要传播对象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能否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普世化的过程中,应以青年大学生为主要传播对象,抓住今天的青年大学生,就等于抓住了社会主义未来。毛泽东曾经对我国留学苏联的青年学生说过这样一段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当今资本主义国家凭借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其重点和希望就在青年大学生身上,在下一代身上。如果我们教育好自己的下一代,资本主义的阴谋就不会得逞,马克思主义信仰就会薪火相传,不断发扬光大。

(四)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主要传播内容

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其实质是关于人的学说。对生命的关注和对人性的关怀是现代伦理学的至高境界,马克思主义对无产阶级和一切劳苦大众的关怀是其普世化的动力源。马克思终身致力于人的解放,试图把整个人类从必然王国带入自由王国,最终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充分全面发展。这种普世情怀应当成为今天我们传播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要意旨。纵观人类历史,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人性总是遭到不同程度的异化和扭曲,使人畸形发展。正是由于信仰的存在,人类才得以不断超越,因为所有的信仰其本质都是指向未来。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普世性不仅在于它为不满现实世界的每个人找到一种终极关怀,更在于它为整个人类指明了未来。

[1]万俊人.信仰危机的“现代性”根源及其文化解释[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2]董树彬.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传播路径[J].学习与实践,2010(4).

[3]梅萍.从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困惑看信仰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3).

D641

A

1673-1999(2012)12-0001-03

李万里(1971-),男,安徽固镇人,蚌埠学院(安徽蚌埠233000)讲师,从事统一战线理论研究。

2012-03-28

2011年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研究会专项课题“大学文化建设视域下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铁的信仰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