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勇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扬州225127)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受社会诸多因素影响,高职毕业生不诚信就业现象时有发生,且诚信缺失的比例还在逐渐上升。这种失信行为直接影响了社会正常的就业秩序,加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诚信教育,刻不容缓。
不少学生在求职阶段,应聘时为了给用人单位留下深刻的印象,想尽办法来提高自己的就业优势,通常在求职材料上面使用虚假信息,如用假成绩及假优秀学生干部、先进个人、三好学生等荣誉,或编造技能证书、获奖证书、荣誉证书等虚假信息来包装自己的求职简历[1]。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在面试过程中,为了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往往夸大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由于有些大企业常把毕业生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及诚信作为录用的重要条件,因此很多毕业生为迎合用人单位要求,大肆吹捧自己,常在面试中做出一系列虚假回答。另外,有些毕业生的求职策略是:碰到自己基本能接受的岗位先签下来保底,如果遇到更好的单位,便与原签约单位毁约;有的毕业生甚至在签订协议时,就已经做好了违约的心理准备。
一些用人单位考察选拔人才的过程较为复杂,战线拉的比较长,增加了毕业生签约的风险,致使一些毕业生不得不先同别的单位签约“保底”,这也造成一定的违约行为。还有一些单位急需工作人员,要求学生尽快签约上岗,而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考虑,也导致学生仓促签约而埋下了违约的隐患。也有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宣传时,虚构营利状况、隶属关系、注册资金等相关信息,承诺的工资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误导毕业生,导致毕业生进入单位后心理落差大而增加了违约的几率。还有一些用人单位,进行虚假招聘,以试用为名,把大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并且在没有与毕业生签订协议的情况下,以防范风险为由向毕业生收取押金等费用,事后还以种种理由不予退还。因此,用人单位的一些不诚信行为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毕业生的失信行为。
学校为了生存,必须抓好就业这一重要环节。因此,有些学校为了提高学校就业率,常常会敦促毕业生尽早签订协议,为应付学校上级部门的检查,毕业生便草率签约。如再找到合适的单位,便采取违约的方式。还有些学校在就业推荐表上不如实反映毕业生真实情况,如学习成绩、在校表现、获奖证书等,很多毕业生的评语都一样,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不好辨识,不能获取准确的信息[2]。
由于高职学生涉世不深,社会生活经历比较简单,缺乏理性思维和分析选择的能力,缺乏对失信危害性的认识。加上高职学生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对就业协议的法律效力认识不足,对于就业协议签订后发生的法律事实也不清楚,未考虑违约责任的承担问题。同时家庭教育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起着主导作用,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大多数是90后的青年人,在家庭教育中,有些学生由于受父母长辈的溺爱,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人名利而极少考虑社会责任,在面临义和利的选择时,往往会舍弃诚信。
一些用人单位招聘时,一般先看个人简历,简历做得好才能有面试的机会;近些年由于毕业生供大于求,一些用人单位招聘时,不考虑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盲目抬高招聘条件,这种做法不利于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在一定程度上诱使毕业生弄虚作假[3]。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较为重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知识灌输,而比较忽视道德教育,导致部分高职学生诚信意识淡薄,急功近利,缺乏自律。这也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失信行为的客观因素。与此同时,在就业竞争的压力面前,部分高职院校为了追求高就业率,在推荐材料上毫无原则地使用溢美之词,并且对于毕业生的虚假包装采取了默许甚至纵容的态度。
在当前这个信息化时代,作为主要上网人群的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网络不良因素的影响,如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而现实社会中的买官卖官、贪污受贿、制假售假,假商品、假文凭、假职称等不良现象,也对高职学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一些毕业生不讲诚信反而获得了一份好工作,这必然会引发部分学生起而仿效。由于社会诚信机制的不完善,使守信者缺乏保护,让失信者从中渔利,这必然会影响到高职学生对诚信的坚守。
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不诚信就业的现象,直接影响到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信任。面对大学生日益缺失的诚信,需要社会和学校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问题,是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诚信状况的综合反映。因此,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净化社会环境,营造诚信的氛围,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多角度全方位进行诚信理念的宣传。首先,要加强全社会的诚信建设,培养和提高诚实守信的全民意识和社会公德,让良好的社会风气给人以道德的熏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对不道德、不守信用的人加以制度约束。其次,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监督评价体系。通过法律的形式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加大对导致严重后果的失信行为的法律惩罚力度,同时,在全社会弘扬并倡导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让人们认识到做人做事都必须建立在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基础上,从而使诚实守信真正成为多数人所认同与遵循的行为准则。为此,政府需要起到良好的领导和管理作用,建立毕业生的就业记录,记录他们从毕业开始的职位升迁、调动、嘉奖、处分、离职等情况,并在网上公布,将诚信行为与其自身发展相挂钩等。
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是求职的核心竞争力,优秀的素质和良好的信用才是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真正的竞争力所在。因此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提高求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避免造假行为的发生。现在的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员工的品德因素,在招聘过程中往往会不知不觉地考核求职者的信用度。因此,每一位求职的毕业生应该从自身做起,注重个人道德素质的完善,杜绝诚信缺失行为,如实地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用自己的诚信、诚恳来打动用人单位。此外,毕业生应转变就业观念,实事求是分析自我,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值,这样就一定能找到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岗位。
高职院校开展就业诚信教育要常态化,应从学生入学第一天开始,并把诚信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必须将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品格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并教育广大教职工要树立诚信观念,在教学、服务与管理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榜样。
在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无论是在教育方式还是教育内容的调整与完善上,都应提供学生参与公平竞争的精神动力,保证学生物质利益的合理取向,增强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过程中所需要的高情感、高责任感和高精神境界。同时,积极培育校园诚信文化,帮助学生树立并强化诚信意识,激励诚信行为,促进诚信就业。
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要推动就业诚信建设,用人单位首先要摒弃“高、大、全”的用人观念,不断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在招聘中首先做到诚实守信,为毕业生提供真实的信息,理解、尊重学生的选择[4]。除此以外,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的性质、要求等来确定所需的人才,不宜盲目追求名校出身、高学历、多证书的毕业生。另一方面,应该建立完善的用人和工作考核制度,注重学生从事某一岗位能力的实际考察;加强与高职院校的交流沟通,全方位了解毕业生的情况。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诚信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以及学生等多方面的积极配合与共同努力,才能营造出诚信的育人氛围,才能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具备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素质[5],成为有益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1]陈君枨.高职院校毕业生诚信就业问题及对策[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3.
[2]杜理才.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问题及对策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23):87-88.
[3]李晓.高职毕业生诚信就业的方法与途径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228-229.
[4]杨毅,毕宇晓,栗成良.关于高校毕业生诚信就业问题的思考[J].青少年研究,2008,(S1):22-24.
[5]于馨颖.民办高校学生党员诚信教育问题与对策探析[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