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官“德”思想的现实教育意义

2012-08-15 00:49:04罗业栗
关键词:道德经领导者老子

罗业栗

《道德经》官“德”思想的现实教育意义

罗业栗

老子《道德经》中有丰富的为官之德的思想,即治理好一个国家的法则是领导者不能有私欲,应依据事物发展规律,顺势而为,为民众谋利益,才能使得社会繁荣、安定,民众富裕。当今的领导者应当公而忘私,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的位置,顺应民意、德才兼备,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爱戴,才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得到迅猛发展。

老子;《道德经》;官德思想;教育意义

一、《道德经》中领导者的“道”“德”

(一)“道”的特性

老子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他的意思是,道是光明的,但看起来却像是暗昧的;道是前进的,但看起来却像是倒退的;道是平坦的,但看起来却像是崎岖,洼洼坑坑的,没有平整。老子曰:“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这是老子对道的特性的描绘。在老子看来,道是“大方”,是无边无际地使万物产生,使万物造化,而不是人为刻意地成就万物。道的功用很大,但道懂得珍惜自己的思想精髓,道不轻易显山露水。道是深奥、玄妙、难识的。有道和道一样品质纯朴、归真。道潜伏隠藏于万物之中,使人们不能给它命名。道有幽深、隐沉的特性,“宁愿把一种内容中的生命和活动表现为某一个别主体的内心生活。 ”[1]“夫唯道,善贷且成”,意思是说,道、大道、大象、常道都是道,道是善于给予的,且道用的德性成就人生和事业——这是道的特征。

(二)“德”的特性

老子在《道德经》里还说到了上德、玄德、广德、树德。这些高于凡俗的德性,就是人们所要遵循、践行的道德。老子认为,“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意思是说,最崇高的德看起来好像是山间的低谷那样空虚,最纯洁的德看起来好像还含有污垢,最广大的德发挥的功用好像还不够充分。道和有道的人都在使宇宙天地万物按照自然规律产生、生成、自化、灭亡,道和有道的人是在建树德,但看起来又好像是在偷懒,发自内心的真挚地树立德的人又好像是在变坏。从形式上看,这些话说的都是事情的反面,但其实质却是要表现事情的正面,是更准确的正,更真实的正。老子将道德表现出与世俗人相反的特征,说得很清晰、很透彻、很真实,这是老子修身的大智慧。

(三)实践玄德无尚做到微妙、深玄、幽远

老子曰:“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老子表达的意思是,自古以来,好的为政治国的君主,都不应该用狡猾奸诈、过于精明的手段来统治国家、治理人民,而应该用真诚去对待国家,用真诚去关怀人民。老子说,治理好一个国家的法则是领导者不能有私欲,应该从社会进步发展考虑,应该为人民谋利益,才能使得社会繁荣、安定、团结,人民富裕。玄德是好的君王治国安邦的法则,玄德是深奥的、幽远的、功勋丰厚的。当今社会国家领导人,各省、市领导,或各级机关单位或各企业领导,都要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制订各项政策条令建设国家。

二、《道德经》官“德”思想的现实教育意义,国家领导者要以道莅天下

(一)以身为天下的人才能当社会领导者

老子曰:“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意思是说,有些人因为把自身的价值看得很重要,当其得宠时,就感到自身的价值上升了许多,于是大喜,表现出惊喜、诚惶诚恐。当他受到屈辱时,又感到自身的价值下降了许多,于是大忧,表现出惊慌不安。这些人整天患得患失,是因为他们的头脑被世俗的权势、名利、地位等思想所侵蚀。老子曰:“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等到我把自我的一切都置至身外,把一切的权势、名利、地位都抛去,我就没有什么祸患了。老子曰:“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女何以寄天下。”意思是说,能做到大公无私、置自己的生命于不顾,为人民、为社会做奉献的人,才可以选择来当领导者。能做到公而忘私,为百姓、为社会而牺牲自己一切的人,才能将百姓、将社会托付给他。“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2]焦裕禄同志带着重病坚持工作,带领兰考人民,改造盐碱地,为人民造褔而鞠躬尽瘁。他是一个大公无私,将自己的一切都献给兰考人民的好领导。

(二)德才兼备是当好领导者的条件

老子曰:“是以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责。”当权者的权力虽然很大,但要做到有自知之明,对民众不能施行暴政,不能压迫,而是要树立民生、民本思想,实行各种合理可行的政策法令,使民众过着安定、和谐的生活。当权者要有智慧,要有才。老子还说,当权者虽然知道天下宝贵的东西有很多,但要有自爱的品格,要无私,不要将天下的宝贵东西如利益、金银、珍宝都占为己有。当权者要公而忘私。从上可知,好的领导者是德才兼备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都是德才兼备的。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取得辉煌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都获得了快速发展,而这一切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共同奋斗。

(三)以道莅天下是国家领导者管理社会的原则

1.以道莅天下,意味着国家的领导者应该是纯朴的、德高的。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治理大国家如同烹小鱼。烹饪是人们最熟悉的事,用烹饪比喻治理国家,很通俗,很容易理解。烹小鱼的时候要特别精心,既要烹饪出小鱼的美味,又不能翻碎小鱼,不能让小鱼粘锅,不能烧糊了。同样,处理国家事务也要特别精心,既要百姓为国家出力,又不能损伤百姓的利益。所以,当政者要认真负责地治理国家,实行德政,使国家安宁,人民幸福,这是人们所拥护、所爱戴的。

2.高度的责任感是当好领导者的高尚品德。老子曰:“重为轻根,静为躁根。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意思是说,稳重姿态是制止轻浮草率的根基,沉静是战胜狂躁妄动的主宰。勤政的君王总是用大量的时间处理国家大事,态度总是那样的稳重、负责任,圣明的君王达到了以江山社稷为重,救国救民的思想境界。国家领导者就应具备这样的崇高素质,对国家有高度的责任感,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无论做什么样的事情,都能从容应对,做到大度、沉稳、冷静、负责任,这样才能领导好国家,管理好国家。

3.防患于未然是为政治国的策略。老子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意思是说,在治理国家时,执政者要采用防患未然的策略。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或事情的情况,估计会有什么问题将会发生,要提早考虑用什么方法、什么措施来解决将会发生的问题。在社会祸乱未发生时,就要考虑如何去制止祸乱的发生,政府已经有了防范措施,可在祸乱前进行治理。老子曰:“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意思是说,当政者能以防患于未然的策略去做,依据事物发展规律去做,是不会招致失败的。而且,只要当政者不是固执地只按自己的愿望去控制国家、控制人民,就不会失去他们。老子曰:“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别无败事。”执政者在考虑问题时,要能做到不主观,不武断,不图私利,采用防患于未然的策略,自始至终都是缜密地去思考,去寻找做好事情的每一个细节的办法、措施,这样的执政者是不会使国家的事业失败的。

4.有道者不会自我炫耀。老子曰:“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意思是,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自以为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用“道”去衡量这些行为,可以说都是多余无用的,大家都讨厌这些行为,所以懂得规律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领导者时刻都要用道德法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5.以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使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持续发展。老子曰:“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之以言:豫兮若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这些话语,将守道、按道而行为的人的形象描绘出来:像冬天在结冰的河面上走过那样小心谨慎;像担忧四邻的国家会入侵那样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像做宾客那样庄重、有礼貌;知道大地万物的需要,像冰那样毫无保留地全融成水,流向各方,焕发着勃勃生机;像未经加工的原木那样敦厚朴实;像空旷的大自然的山谷那样宽容开朗,可以容纳一切。老子曰:“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不新成。”按道的规则办事的人,是不会满足于现状的。为人民谋利益,是会开辟出一片新天地的。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粉碎了“四人帮”的阴谋,实行拨乱反正,开展了各项改革,我国的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生活畗裕。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使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持续发展。

三、领导者有“德”的积极影响

老子曰:“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观天下。吾何知,天下之言哉,以此。”善于有建树的人,就是有成就的人,是以道本原为根基的,所以是任何人都不能拔掉他的。善于抱持的人就是抱德不离的人,这种人能保持道的本性,修道而成德的人,任何人都不能使他的德脱开散落。老子说的“善建”、“善抱”清楚地说明了道的准则,修道进而成德的准则。老子认为,一个人的道修身成德,这种德性是纯真的品格。一个家庭有道德,是说这个家庭的家风好。一个地方人们的道德好,这地方的民风就好。一个国家领导者以道治天下,天下人的德性普遍都很好,这个国家的社会风气就都很好。老子将个人与家庭、与地方、与国家联系起来,将道德作为天下普遍性的法则加以类推、推广。在当今的社会也是一样,“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党外有这种不良风气的人,只要他们是善良的,就跟我们学,改正他们的错误,这样就会影响全民族。”[3]一个地方或一个单位的工作任务完成得好不好,人们的精神面貌好不好,人们的团队精神好不好,关键是这个地方或这个单位的领导,是不是能抛开个人的一切私利,充分发动群众,以科学发展观开展各项工作,很好地完成各项工作。

领导者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对人类做出贡献,领导者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做到了上德、建德、广德。

[1]黑格尔.美学:第3卷上册[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45.

[2]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52.

[3]毛泽东选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2.

B822.9

A

1673-1999(2012)06-0031-02

罗业栗(1975-),男,广东广州人,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 541004)教育科学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

2012-01-12

猜你喜欢
道德经领导者老子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闭目塞听,才是领导者的第一大忌
真诚是领导者的最高境界
智者老子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语文知识(2015年9期)2015-02-28 22:01:44
金圣节能清净剂 节能减排领导者
汽车零部件(2014年1期)2014-09-21 11:58:39
《易说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