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黄雁雁
即时通讯工具对教学效果影响实证研究
刘颖,黄雁雁
以浙江省某高职院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即时通讯工具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师生交流、信息资源共享、在线讨论学习均与教学效果呈正相关关系,对教学效果都有着积极影响。而其中信息资源共享影响效果最大,师生交流和在线讨论学习次之。
即时通讯工具;教学效果;实证研究
近年来,即时通讯工具(Instant Messenger,以下简称IM)已经成为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互联网产品,据Iresearch公司2011年公布的中国即时通讯年度监测报告统计:2010年中国即时通讯用户规模已达3.5亿人,同比增长29.8%,在整个互联网网民中占比77.2%[1]。IM以它强大的渗透力在不断影响和改变人们生活、工作,并越来越广泛的被用于教育与教学当中,成为辅助教学的重要平台和通讯工具。
据CNKI检索,目前关于IM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文献不少,但多是对其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归纳分析,探讨如何更好地深入利用这一简单易行的网络交流软件,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但对于应用IM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则研究较少,并少见实证分析。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并构建IM对教学效果影响的关键因素及研究模型,通过实证分析,验证模型内各因素对教学效果影响的作用机制和相互关系,最终得出IM对教学效果影响的路径与效应,以期对高校应用IM教学提供数据和理论参考。
(一)理论基础
由于IM是基于网络的一种通讯方式,在尝试找寻其对教学的影响的关键因素时,我们参考了基于网络教学效果的评价因素。在欧美国家,基于网络教学的评价较为成熟,比如由Laurillard提出的会话模型主要是将教师和学生、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环境之间通过媒体进行交互的学习活动情况作为评价对象[2]。国内对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效果评价主要是围绕师生交互、资源环境、教学支持、在线学习等方面进行的。陈丽(2004)结合远程学习的特点,以及交互在远程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补充和完善了Lauri1lard学习过程中会话模型,提出了远程学习中的教学交互模型[3]。 马秀峰(2008)使用 QQ 群作为交互工具,对一段时间内的在线学习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对交互的频度和深度对学习绩效的影响分别做出了分析[4]。张建伟(2002)对基于网络的协作探究学习做了实证分析,并对基于网络的协作探究学习的设计做了讨论分析[5]。本研究将借鉴上述网络教育评价的观点以及关于IM的研究作为理论基础。
(二)模型设计
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IM自身的特点,我们归纳出IM影响教学效果的三个重要因素:(1)师生交流。师生互动是现代教育制度中师生交往的重要活动方式[6],是教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网络通讯技术的不断渗透,使得师生间的交流变得更为丰富和复杂,网络中师生交互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与学习资源交互及生生交互的效果[7]。(2)信息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是互联网最基本的功能,即时通信是当前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已从网络聊天扩展到了多媒体文件传输、远程控制、电子邮件等诸多方面。在此所指的信息资源主要是指网络信息资源中有益于学习者学习的信息,是开展基于网络学习活动的基础资源,信息资源的利用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2]。(3)在线讨论学习。在线讨论学习主要是作为在线学习中的交互环节或者传统教学的辅助工具,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旨在促进学生知识建构和高级思维的发展,以文本作为主要的形式,师生、生生等通过BBS、答疑、讨论、聊天室等工具进行的交互[8]。研究表明,在线讨论作为远程教育的重要手段,其质量直接影响着网络教学质量[9]。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假设:
H1:基于IM条件下的师生交流程度越高,教学效果则越好。
H2:基于IM条件下的信息与资源共享程度越高,教学效果则越好。
H3:基于IM条件下的在线讨论学习质量越高,教学效果则越好。
根据上述假设,构成本研究的基本构架。
(三)问卷设计
课题组成员经过多次讨论,采用文献分析、理论推演和实证研究等方法,根据IM辅助教学的实际情况,设计了IM对教学效果影响的测评问卷。问卷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参与测试者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本课题的测评项目,用于调查参与测试者对在学习过程中使用IM的实际感受,学习者根据自身的体验对每个问题打分。问卷中设计项目20个,请被调查者按“1-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的国际通行的Likert量分表打分。
本次问卷调查对象是浙江省某高职院校学生,调查工作于2011年11月份实施,由班主任协助发放,问卷当场发放,当场填写,当场回收。发出问卷共398份,收回问卷共382份,回收率为96%;其中有效问卷363份,无效问卷19份,有效率为95%。其中涉及专业主要为财经类专业,具体比例为:国际贸易专业32%,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45%,国际商务专业23%。将问卷数据录入EXCEL,利用SPSS、AMOS程序进行数据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一)探索性因子分析
通过SPSS软件对样本的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剔除了4个不适当的问句项目,正式用于研究的有16个项目。本研究根据Cronbachα系数来确定各量表的信度,结果显示如表1所示,各因素α系数均大于0.70水平,说明本问卷要测量的内容能较好地反映预定要测量的内容,也就是说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表 1 Cronbach α系数表
(二)验证性因子分析
使用AMOS18.0软件进一步对变量做验证性因子分析,通过数据与测量模型的拟合分析,来检验各观测变量的因子结果与先前的构想是否相符。本研究效度分析拟合结果如表2初始模型拟合度结果所示:为 264.909,αf为 98, 值为 2.703,GFI值为 0.827,CFI值为0.865,RMSEA值为0.106,发现该模型数据拟合并不理想,需要模型修正来寻找更优化的拟合度。根据AMOS提供的模型修正指数来看,如果建立e10与e11的关联的话,模型拟合度更佳。二者关联后拟合结果如表2中修正模型拟合度数据所示,x2、x2/df分别降低了49.665,0.507;RMSEA也减少了 0.028,在0.05-0.08范围以内,说明拟合尚可;CFI,GFI增加了0.04,0.082,修正后值均超过0.9,从而更合理。结果表明,修正后的模型拟合指数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即该结构模型数据拟合良好。
表2 模型研究路径结果和假设验证
(三)影响效果分析
如表2所示,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证实了所提出的假设,三个假设的验证结果均为支持。从图2还可看到,利用IM进行师生交流对教学效果的标准化路径效果为0.15,信息资源共享对教学效果标准化路径效果为0.70,在线协作学习对教学效果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09,说明三个因素对教学效果均有正向影响。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信息资源共享,说明在利用IM进行教学实践时,这项因素发挥的作用最大,结合实际情况以及我们也可看到,教师通过群公告发布通知公告,教师通过群邮件布置作业,通过群共享来共享课件、课外资料以及其他相关资讯等等,这是目前QQ在教学实践中被运用得最多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也证实了这一情况。师生交流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为0.15,低于信息资源共享,究其原因,虽然IM给师生们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交流平台,师生们除了见面电话等交流方式外,不管是否异地不论是否同步交流,都可以通过其实现对话,使师生的交流更多样更方便。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师生通过该工具进行交流的频度和深度都很有限,实际交流内容也限于教学,情感交流及人格发展上的沟通较少,也造成效果并不如想象中对学生能够起到较大的启发和引导作用。而在线协作学习的影响系数为0.09,虽为正面影响,但影响效果不大,对于学生们而言,IM对他们来说更多的还是娱乐和交流的工具,从我们做的在线协作学习的实践上看,在线讨论学习的效果受课程内容、学习者风格、及教师指导与评价的影响很大,自发的在线协作讨论问题的情况相对较少,且仅限于相互之间询问和课业相关的简单讯息。
图1 整体研究模型拟合结果
本文以浙江省某高职院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应用即时通信工具对教学效果的影响。通过探索性因子分子和检验性因子分析,相关系数都已达较理想水平,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信度和结构效度。研究结果显示:以即时通讯工具作为媒介的师生交流、信息资源共享、在线讨论学习与教学效果均呈正相关关系,而作用最大的是信息资源共享,师生交流和在线讨论学习次之,说明目前基于即时通讯工具产生的教学效果主要来自其提供的信息资源共享,而要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则需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加强对在线讨论的指导,提升学生学习讨论积极性,以期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iResearch2010-2011年中国即时通讯年度监测报告[EB/OL].http://www.iresearch.com.cn/Report/1596.html,2011-08-16/2011-12-20
[2]黄德群.基于网络的教学评价研究[J].远程教育,2005(4).
[3]陈丽.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和学习交互层次塔[J].中国远程教育,2004(3).
[4]马秀峰,李彤彤,刘冬.学习风格对在线学习交互程度影响的实验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1(4).
[5]张建伟.关于网络协作探究学习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2(8).
[6]吴安艳,熊才平,黄勃.网络通讯环境下的师生互动变革研究[J].远程教育,2011(3).
[7]肖俊洪.网络学习环境下师生交互活动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6(1).
[8]余明媚,李文光,王新辉.学生投入在线讨论的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4).
[9]袁克定.基于人格结构理论的在线讨论质量评价之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5(4).
G642.0
A
1673-1999(2012)06-0186-02
刘颖(1979-),女,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23)讲师,从事国际货运、港口物流管理。
2012-02-15
2011年度浙江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JB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