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意义及途径

2012-08-15 00:50李博豪孟秋莉
长春大学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民族

李博豪,孟秋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 政治教研室,广西 北海 536000)

加强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意义及途径

李博豪,孟秋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 政治教研室,广西 北海 536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民族精神的载体,它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不仅是文化教育,更是精神教育,它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文化传承使命感以及提升自身人文品质和道德素养。因此大学应努力为大学生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

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意义;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它渊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但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一种随时代迁延而极易湮没的文化记忆。因此“传承是最好的保护”,而作为文化教育受益者的大学生,在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上更应责无旁贷。而且加强对大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是一种双赢,一方面博大精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大学生更好地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空间;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觉地接受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更有利于华夏文明大放异彩、生生不息。

1 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现状

大学生是弘扬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主体,但是受制于多种原因的影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在高校却显得比较滞后,未能有效展开。主要表现为:

(1)大多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不足,未开设该类文化的课程。

(2)高校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师资力量比较欠缺,虽然某些高校在此领域拥有很多知名的专家和学者,但是过于学究化,不擅长文化通识课的教育。

(3)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通识读物较为缺少,致使学生认知该类文化遗产的渠道较窄。

(4)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相脱节,致使学生对传承本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认识不足,而且未能教育学生理智对待西方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强力冲击,克服文化殖民心态,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 加强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部活态的民族教科书,它鲜活地传承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塑造着华夏民族的传奇与骄傲,是促进民族奋进的生命动力和精神依托,是实现民族文化复兴、民族文化整体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因此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好素材之一,它不仅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品质,更有助于培育大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

(1)加强对大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勤劳的民族,在长达五千年文明发展变迁中,我们的先辈们充分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无数无与伦比、博大精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极为丰富,涵盖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曲、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类。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绚丽的姿态在中华大地上尽情地绽放,诠释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爱国爱家、追求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无不让国人引以为豪,无不让世人叹为观止。因此,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将有利于剔出学生心中盲目的崇洋媚外、民族文化自卑、民族情感失落、文化殖民等不良的文化心理,增强学生强烈的民族文化优越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爱国热情,自觉地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滋养民族精神。

(2)加强对大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非物质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脆弱的文化形式,受制于历史、政治、经济等原因的影响,它们的生存空间极易被压缩而导致消亡,在中国历史上很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因此而成为纸上记忆的。今天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依然不容乐观,仍然面临着很多严峻的挑战和传承瓶颈。先前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作为一种生存手段或生活习惯而被延续下来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原始”的生存方式和生活习惯在现代化的浸染之下,开始受到严重的冲击,导致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么传承后继无人、要么变成只有形式而无内容的空壳。由此在当前形势下如果不及时抢救先辈们创造的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话,那么我们的民族将丧失很多记忆,我们的民族之根也会受到动摇。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以及对民族未来发展的影响,将有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忧患意识,激发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自觉地承担起保护、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的重任,从而成为推动中华文化传播与繁荣的最强大的力量,共同守望精神家园。

(3)加强对大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品质和道德素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和文化积淀的产物,因此任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孕育着渊源流长的文化,都可以呈现一部让我们无限遐思的史诗,都可以带给我们美妙的心灵享受。诸如民间文学在可以让我们领略中华民族的纯真朴实、爱恨情仇、惩恶扬善、自强不息;民间音乐可以让我们尽情地在“此曲只应天上有”的乐章中畅游;民间舞蹈可以让我们欣赏到东方的美韵与气质;民间戏曲在唱念做打中让我们追古溯今;民间美术让我们在一划字沧桑、一抹意境藏中感叹东方文化的魅力;传统医药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美妙和谐;民俗展现的多姿多彩的民间生活样式让我们大开眼界。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将有利于其了解丰富的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等,拓宽其视野,陶冶其情操,提升其文化理解力和文化鉴赏力,培育其人文精神,并达到塑造其人文品质的目的。

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还有利于提升其道德素养。注重德性文化的宣扬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在其众多文化形式中都充分显现了中华民族家国理念、感恩、诚信、豁达与包容、追求和谐、乐观心态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伦道德观。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将有利于塑造其完美人格和树立崇高的价值追求。

3 加强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途径

文化传承教育是认知和实践活动的统一,因此大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要追求实效性,不仅要灌输给学生弘扬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学生弘扬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行为,努力帮助大学生形成文化自觉意识,在实际行动中理解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3.1 大学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环境或氛围

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和创新是大学的重要使命。因此学校应成为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创造的主体,成为文化遗产的学习地,成为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桥梁、重要基地。[1]

(1)学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作用,努力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教育体系的范畴,在全校范围内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通识课或民俗学、书法、绘画等选修课,让学生接受系统的文化知识,培养其文化情趣。

(2)学校应努力聘请优秀师资、邀请名师或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一系列的学术讲座或研讨活动,让学生开拓视野、丰富见解、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3)学校应及时采购或编著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图书和影音资料,并根据自身条件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等,从而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认知平台,满足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4)学校应主动和政府、社会联系,积极与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或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加工基地建立合作关系,以便于组织学生深入实践、学习和传承技艺。

3.2 创新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不是单纯的专业知识教育,而是文化教育、思想教育、实践教育的融合和统一。其教育的目标不仅要让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印记在脑海里,更要体现在行动上。因此大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一定要创新教育模式,建构完整的体系,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1)课堂教育以普及知识、培育学生学习兴趣、注重思想性教育为主要立足点。要想让大学生很好地承担起弘扬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该类文化遗产概况,要让他们由衷地钦佩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与神奇,并让他们深刻地感受到文化遗产的兴衰与他们密切相关。由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堂教育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教育内容要避免理论化,趋向通俗化、精彩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教育不是专业教育,因此要避免理论的过分说教,尽可能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精彩绝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盛宴,让学生陶醉在美丽的传说和精湛的技艺中,揭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秘面纱,使学生深深的爱上这种文化。

第二,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核,坚持文化教育和思想教育相融合。通过教育,让学生明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单纯是一部作品或一种技艺,其中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都是作者用心塑造的表现自身某种情感的一个个有思想和灵魂的文化载体。由此,以解读个体文化遗产的内涵为契机,向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并引起文化共鸣。

第三,联系现实,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和其现实作用,鼓励学生进行文化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经济、审美、教育等价值,但是在经济环境、西方文化冲击等因素的影响下,其生存形势严峻。所以要鼓励大学生一方面增强历史使命感,勇敢承担传承优秀文化遗产的重任;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进行文化创新,赋予文化遗产新的时代意义,是中华文化永葆生机和活力。

(2)实践教育以培育学生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行为、增强文化自觉为主要立足点。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实践环节,可以让学生近距离了解文化遗产现状、认知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熟悉文化遗产的操作技艺,从而有利于触动学生的心灵,消除内心中的文化误解或偏见,唤起他们储藏文化记忆和传承文化记忆的意识,并将自己的意识努力地体现在宣传、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行动中。因此,实践环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最为重要的步骤,在教育过程中,应努力丰富实践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文化自觉意识和行为。

第一,让学生走近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可以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模式,让学生近距离和文化遗产对话。一方面学校可以邀请一些团体组织或个人到校园进行技艺展示,如昆曲、京剧进校园等,让学生直面文化遗产带来的愉悦和启迪;另一方面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走近艺人、深入民间、深入工厂,亲身感受文化遗产带来的震撼和赏心悦目,同时感悟文化遗产生存的艰难以及民间艺人对文化、对艺术的那份执着以及对民族精神的那份诉求,从而让学生在对民族文化的骄傲中依然感到责任的重大。

第二,让学生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学生不仅以文化遗产观众的身份来欣赏文化,同时还是文化遗产传承参与者的身份来弘扬文化,成为文化传播重要的自觉力量。为充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①鼓励学生成立丰富多彩的文化社团,如民俗社、手工艺社、书法与绘画协会等,把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学吸引到社团中来,通过策划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亲自传承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②开展一系列的才艺展示等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学校或学生组织每年都应主办一些以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去改编或演唱民间歌谣、表演民间曲艺、制作民间工艺等,从而让文化遗产在大学校园后继有人。③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采集自己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并以影像、图片、实践报告等形式的材料进行展示。以此途径“让大学生亲近民间生活,接触民俗传承人,了解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学的精彩魅力,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培养锻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

第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以自己的行动唤醒大众尊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行为。大学生在自觉传承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还应以自己的行动如向公众宣讲、表演、制作图片展等形式,影响和感化身边的人投入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洪流中。

[1]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 徐金龙.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1):118-121.

The Significance and Means of Strengthening College Student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ducation

LI Bo-hao,MENG Qiu-li

(Politics Department,Beihai College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Beihai 536000,Chin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the essence of national culture,a symbol of national wisdom and a carrier of national spirit,which is rich in moral education resources.College student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ducation is not only a cultural education,but also a spiritual education,which is conducive to foster students'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national pride,a sense of cultural heritage mission,and improve their humanistic quality and moral literacy.Therefore,universities should create a good atmosphere for students to receive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ducation and set up innovative educational models to train students'cultural consciousness.

college student;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ducation;significance;means

G641

A

1009-3907(2012)08-1007-04

2012-04-02

李博豪(1981-),男,山东定陶人,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张晓辉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民族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我们的民族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