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兰
(辽宁大学,沈阳 110036)
《尔雅·释言》“骓”字考*
李凤兰
(辽宁大学,沈阳 110036)
传统注疏多将“菼,骓也”释读为用实体特征解释实体本身,即以“白色”义训释菼类植物。这种释读过于牵强,通过推断“骓、鵻、萑、蓷”几个字之间的关系,认为这个词条应为“菼,鵻也”。同时,《尔雅》编纂者在编辑这一词条时,混淆了“萑”字所记录的“菼类植物”、“益母草”两个词,训释错误。
尔雅;骓;鵻;萑;蓷
《说文解字·艹部》写到:“剡,雚之初生……菼,剡或从炎。”即“菼”为初生的荻,色如骓,在青白之间。《说文解字·马部》有记载:“骓,马苍黑杂毛也。”“骓”本指毛色苍白相杂的马,《诗经·鲁颂·駉》有云:“有骓有駓。”由实体引申指实体特征,白色,《睡虎地秦墓竹简》[1]223(下文简称《睡虎地》)有记载:“市南街亭求盗才(在)某里曰甲缚诣男子丙,及马一匹,骓牝右剽。”①在引用的古文字材料的释文里,□表示缺一字,表示缺字数目不详,【】表示根据文义补出的字,()表示通用字,表示重文。故传统上多认为此条是以实体特征训释实体,如郭注[2]1170-1174:“菼草色如骓,在青白之间。”②《尔雅》相关注疏均转引自参考文献[2]。又如邢昺疏:“注‘《诗》曰:毳衣如菼’者,《王风·大车》文也。毛传云:‘菼,鵻也。芦之初生者也。’郑笺云:‘菼,薍也。’以传解菼色,未辨草名,故定之也。郭云‘菼草色如骓,在青白之间’者,以《释畜》云‘苍白杂毛骓’故也。”今之学者徐朝华等也持此说[3]108。
但“骓”表白色义在已见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中仅发现两例:除了《睡虎地》外,还有《敦煌汉简》[4]536号简一例:“私驴一匹,骓牡两齿六岁。”且表白色义时仅是用来修饰“马”类动物的。此种以实体特征训释实体的释读过于牵强。
毛传、《说文解字》等引用此条时均写为“菼,鵻也”,《说文解字·艹部》写道:“剡,雚之初生。一曰薍。一曰鵻。从艹剡声。菼,剡或从炎。”《诗经·王风·大车》写道:“大车槛槛,毳衣如菼。”毛传记载:“菼,鵻也。”郑笺云:“菼,薍也。”《诗经正义》:“‘菼,鵻’,《释言》文;‘菼,薍’,《释草》文。”“骓”、“鵻”小篆字形相似,由此我们可以假设“菼,骓也”当为“菼,鵻也”,是《尔雅》在传抄过程中发生了字形讹误。《说文解字·鸟部》:“鵻,祝鸠也。从鸟隹声。”可见“鵻”本指鸠类,是一种鸟,不表菼类植物。即“菼”、“鵻”并非同义。
《说文解字·艹部》解释为:“蓷,萑也。”《尔雅·释草》则表述为:“萑,蓷。”郭璞注:“今茺蔚也。叶似荏,方茎,白华,华注节间,又名益母。”《诗经·王风·中谷有蓷》有云:“中谷有蓷。暵其湿矣。”毛传则云:“蓷,鵻也……鵻遇水则湿。”陆德明《释文》解释:“鵻,《尔雅》又作萑,音同。”朱熹注:“即今益母草也。”即“蓷”同“萑”,义为益母草,而“鵻”又假借为“萑”,义为益母草。
《管子·地员》载:“凡草土之道,各有谷造。或高或下,各有草土。叶下于,下于苋,苋下于蒲,蒲下于苇,苇下于雚,雚下于蒌,蒌下于荓,荓下于萧,萧下于薛,薛下于萑,萑下于茅。凡彼草物,有十二衰,各有所归。”文中“雚”当为“”,即为“菼”;而“萑”即为“蓷”,依据其生长地点可知其当为益母草,而非菼类植物。
由上述推论可知,《尔雅》文本中的“骓”由于字形讹误而写成了“鵻”;②这一点目前尚缺乏更多的文献证明。亦存在一种可能,即《尔雅》文本的字形是正确的,而《说文》、毛传等引用此条时依据的是讹误的文本,故将“骓”写成了“鵻”。因为传世文献的字形在传世的过程中,都可能发生讹误。本文暂依据现有文献,推断本词条应为“菼,鵻也”。但无论是“骓”还是“鵻”,都是假借为“萑”,义为益母草。希望以后出土的文献能为我们提供更多证明。“鵻”当为“萑”的假借字,义为益母草;而因为“萑”同时又是“”的简体,义为“菼”,《尔雅》的编纂者混淆了“萑”所记录的两个词,从而将“鵻”、“菼”置于一个训列中。
[1]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O].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2]朱祖延.尔雅诂林[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3]徐朝华.尔雅今注[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4]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汉简[O].北京:中华书局,1991.
The Explanation on“tan(菼),zhui(骓)ye”in Er ya
LI Feng-lan
(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6,China)
Scholars hold that the compilers of Er ya explained tan(菼)by its feature of color.This explanation is too farfetched.Through comparing the relations of zhui(骓),zhui(鵻),tui(萑)and tui(蓷),we draw a conclusion that zhui(骓)in this entry should be zhui(鵻).The compilers of Er ya confused tan(菼)with Leonurus that is written down by the same word.
Er ya(尔雅);zhui(骓);zhui(鵻);tui(萑);tui(蓷)
H028
A
1674-8425(2012)06-0088-02
2011-08-18
李凤兰(1979—),女,辽宁北票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汉语史。
*《尔雅·释言》“菼,騅也”。郭注本为“菼,騅也。菼,薍也”。周祖谟《尔雅校笺》:“王树枬谓‘菼,薍也’三字当系注文,误窜入正文。王云:‘菼、薍在《释草》,此处不应复出。《诗·大车》毳衣如菼,《传》云:菼,鵻也,《笺》云:菼,薍也。《正义》云:菼,鵻,《释言》文;菼,薍,《释草》文。据此则唐孔氏所据《尔雅·释言》中尚无菼薍也三字。盖郭注引《释草》以释此经,后人误书入经中,遂至前后复见。’”唐石经、雪窗本、阮元校勘本同。本文据校勘本改为“菼,騅也”。
(责任编辑 王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