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宁
社区工作者可持续发展能力结构的构建
王 宁
社区工作者是和谐社区的建设者,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社会服务事业顺利开展的决定性因素。认为社区工作者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基础层、核心层和关键层三个层面,具体包括身心素质、职业素养和社会化能力。
社区工作者;能力结构;能力建设;可持续发展
社区工作者是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实践者,是社会服务事业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作为个体的社区工作者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看其是否具有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可持续能力是社区工作者回应社会急剧发展过程中不断呈现的需求而应具备的积极素质,也是作为制定发展策略、选择发展方法和具体实施发展路径的出发点和归宿[1]。从这个角度看,它不仅是对自我必备素质的基本要求,也蕴含着发展目标的更高层次超越,涉及社区工作者与其生存发展之社会环境的协调统一。社区工作者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涵盖三个方面:一是社区工作者的主体能力,包括其作为公民所应具备的身心素质、道德素质和价值观念与作为专业工作者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和专业价值理念,两者是统一的关系;二是表现为不断挖掘自身潜能、发展自我能力、不断完善自我;三是适应专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实现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和谐互动。
能力结构是指人力资源能力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耦合关系。社区工作者的能力结构就是指从事社区管理与服务的社会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的有效整合,是由多元能力组合成的一个系统结构。基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协调进步的要求,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看,社区工作者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结构,可分为基础层、核心层和关键层等三个层面。
社区工作者身心素质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其能力结构的基础,要求社区工作者在面对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和竞争激烈的环境时,应具有自我保持身心健康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较强的自我认知能力、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自我人格完善能力,以适应工作的需要,实现身心发展的可持续性。
自我认知能力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深入的了解,对自己的价值观与社会角色有准确的把握,自觉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不断完善自我的能力。对社区工作者而言,就是要能够在工作中根据自身状况积极发挥优势,克服不足;能够准确确立自我的人生目标,明确并坚持自己的职业选择,扮演好职业角色;能够正确对待工作中的成功和失败,理性面对工作的挑战和社会的评价;能够培养自信、独立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
社区工作者应该具备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主要是指自我消极情绪的化解能力和自我积极心理的暗示能力。这种能力的提出是与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目前,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水平还较低,社会对社区工作的接纳程度和认可程度还远远不够,社区工作者的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不高。这种社会现实,使社会工作者经常处于自我矛盾和内心挣扎之中[2]。此外,由于社区工作者面对的服务群体更多的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和较差的生活环境,职业角色要求工作者在不考虑个人情绪的情况下一致地表现出对于服务对象所处境遇的关注和同情,这种“情感性劳动”容易导致工作者发生工作倦怠现象[3]。面对这些消极的社会现实,要始终保持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的工作热情,就必须注重自身心理调节能力的培养。
良好的人格特征,不仅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客观要求。社会工作把助人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工具性目标[4]。社区工作者在完善自身人格方面,首先要具备健康的人格,具有对人类生命、健康和尊严关怀的人文素养,并努力培养使命感和奉献精神,才能实现职业助人的本质。完善的人格是成为一名合格社区工作者的基础条件,也是决定社区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
职业能力是社区工作者成为专业人员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成为职业人员必备的条件。这里所说的社区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既包含了能力要素,也蕴含身份要素,是其从事社会服务所必须的各种能力,也是他为社会成员提供专业性公共服务的资格与权力,是获得公众信任的基础。在社会的急剧变革中,面对社会所赋予的使命和责任,社区工作者除了要具备专业道德力和专业力等基本职业能力,也要有不断提升自我、拓展自我和完善自我的可迁移能力与创造力。新的环境赋予了社区工作者职业能力新的内涵。
道德力指的是社区工作者在进行职业工作时的价值伦理与职业操守,“它完成了从个人责任向社会责任的过渡”。高登斯坦把工作者描述为“价值注满的个人”。社区工作者是专业“助人”服务的实践者,为了实现其价值理想,世界各国都制定了各种伦理准则和从业守则。伦理守则主要包括关于工作者对服务对象、对同事、对机构、对专业和社会责任的行为准则。社区工作作为我国的一种新兴的职业,必须经过社会大众的认可和考验,必须接受社会大众监督,必须以全新的姿态和高道德标准要求自己,这就对社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挑战。社区工作者在实践中应以“人本”理念为指导,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自己、对待社会、对待工作对象,在工作中践行专业价值、发挥自我潜能,促进工作对象的发展,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但是,社区工作者由于缺乏专业的教育和训练,普遍存在专业价值观缺失或“内化”不深或个人价值至上等问题,以致在工作中对服务对象、专业及社会造成伤害。
社区工作者的专业执行力是其核心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指工作者具备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专业方法和技巧、专业管理及专业情感等要素[5]。一名合格的社区工作者,首先应掌握关于人与社会、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要学会用理论知识进行解释与指导;其次要善用不同的实践模式、专业方法和技巧解决实际问题,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再次要熟练应用专业化的管理技术,开展行政、项目、信息、人力和资金管理的计划、组织、协调和评估等工作,也应具备例如个案管理、福利管理和自我管理等能力;最后是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情感,对专业有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及敬业精神,以此增强工作信心和毅力,促进专业的持续发展。我国社区工作者几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资源较匮乏,通过职业资格认证人员较少,存在理论知识薄弱、工作手段和方法缺乏科学性、管理手段简单、专业情感不稳定和专业认同感不强等问题。当前社区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已经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可迁移能力指个体把所学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可迁移应用于不同的工作中,它是个人最能持续运用和依靠的能力,是个人学习能力的具体体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更新换代不断加快,这意味着社区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正因为如此,可迁移能力(学习能力)比知识技能更为重要,它使社区工作者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不断增大的工作挑战和不断丰富的社会需求时能够顺利应对。当前,我国大部分社区工作者都有其他专业学习经验,但仅有少部分人获得了社会工作专业学历,大部分人缺乏可迁移能力及学习能力,实现不了专业理论与实践经验相互促进与转化的效应,对于个人能力的提升及社区工作的发展都达不到可持续性的效果。
创造力对与社区工作者来说也非常重要,它体现在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我国本土化理论探索需要社区工作者具备一定的创造力,从而创造出符合国情的新理论、新方法,为我国社区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近年来,随着社区建设的迅速发展,社区的概念、社区工作的内容和方式以及社区居民的需求都有了很大变化,社区工作任务较为繁重,社区工作者由于偏重忙于日常工作,知识更新较慢,开拓创新意识不强,难以适应新型社区工作的需要,对社区工作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具有社会性的特征,与社会需求紧密相关,应按社会的要求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社区工作者社会化是在社会环境变迁过程中个体从价值观念、知识技能、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方面对群体与环境不断作出更新与适应的过程。社区工作者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理解能力、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它们是社区工作者社会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中的关键性因素。
文化理解能力是指社区工作者在实践中对服务对象语言、行为、情绪、心理、态度等背后存在的文化根源具有的敏感程度和理解能力[6]。社区是一个不同群体聚居的共同体。社区工作的重要服务对象是诸如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贫困群体、少数民族等群体,他们背后的年龄、职业、阶层、价值、宗教及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要做好服务工作,社区工作者就要具有较强的文化理解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文化的多元特征会愈加显著,这对社区工作者的文化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会认知能力就是个体关于社会现象、社会关系和社会过程等来自自身周围环境的社会信息进行感知和判断的能力。在社会快速变迁与社区多元化发展过程中,环境对社区工作者的社会认知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既要有感知社会变化与社会关系的能力,又要有依据社会准则判断社会现象的能力。也就是说,社区工作者在持续发展专业化能力的同时,还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形成适应特定社会文化的人格和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树立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人生目标,继而实现可持续社会化,保持自身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适应性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认知基础上的,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主动顺应、调控和改变环境,最终达成个体与社会环境间的和谐关系和平衡状态。就当前社区工作的职业属性来看,它还处于“弱职业属性”的地位,缺乏较高的社会认可,这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社区工作服务的内容复杂多样,对象广泛多元,问题繁杂多变,工作难度很高。从社会变迁的角度来看,社区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进程中,问题层出不穷,工作压力很大。在时代急剧变迁中处于社会最基层的社区工作者将要更直接和更深刻地面对和感受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以及其中的冲击,也就要有一种顽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来支撑自身的发展,才能使自己与社会环境平衡前行。
总之,要使社区工作者的能力符合专业化、职业化及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从个人、制度、社会三个方面着手,探索自我提升、制度建设和社会营造“三位一体”的建设路径,才能达到可持续性发展的目的。
[1]张远增.可持续发展教育[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2]张可创.社会工作者的核心竞争力[J].机构与职业竞争力,2009(8).
[3]张倩,等.社会工作者职业健康心理研究述评和展望[J].现代商业,2010(15).
[4]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孙亚华,等.从社会工作者核心竞争力角度看社会工作者职业地位提升[J].机构与职业竞争力,2009(8).
[6]许莉娅.个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C916.2
A
1673-1999(2012)07-0054-03
王宁(1976-),男,海南琼海人,硕士,昆明学院(云南昆明650214)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教育、社会政策。
201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