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张维《蜃楼记》与柳宗元《永州铁炉步志》之比较

2012-08-15 00:50付春明杨会敏
长春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铁炉台阁张维

付春明,杨会敏

(宿迁学院 教师教育系,江苏 宿迁 223800)

朝鲜张维《蜃楼记》与柳宗元《永州铁炉步志》之比较

付春明,杨会敏

(宿迁学院 教师教育系,江苏 宿迁 223800)

朝鲜张维的古文创作深受柳宗元、韩愈等唐宋大家的影响,其《蜃楼记》很大程度上是他学习借鉴柳宗元的《永州铁炉步志》所取得的成果。文体上,都属于“台阁名胜类”杂记文;文章构思上,柳文结构简单明晰,而张文则结构复杂、曲折多姿;语言风格上,柳文全篇散句单行,节奏紧快,而张文则骈散结合、兼用排比,形成平淡自然、节奏舒缓、韵味悠长的风格;在艺术手法的具体运用上略有不同。

张维;柳宗元;杂记文;异同

张维(1587-1638),字持国,号溪谷、支离子等,与李庭龟(1564-1635)、申钦(1566 -1628)、李植(1584—1647)并称为朝鲜李朝时期的“散文四大家”。此四人以中国唐宋八大家为文章正宗,作文力求典雅醇正,其文章在朝鲜文苑具有典范性。张维少时即以文章知名,入仕后更是文名远播,他或为馆伴出使中国,或出使日本,后来执掌文枢并由右相获封新丰府院君,被另一国朝大家申钦推许为“文章才学当今一流”。张维著述甚丰,可惜大都遗失于江都之乱,唯有《溪谷集》、《阴符经注解》等著作传世,其《溪谷漫笔》是一部随笔文集,在朝鲜文坛享有盛誉。

张维16岁时就师从其外舅金尚容,专攻韩柳篇法。作文深受韩愈、柳宗元的影响,但又不固步自封,广泛涉猎诸家诸子之说为其所用,这一点也为朝鲜其他文人认同。李泽堂评其曰:“公……气不累调,思不愈格,出之也肆篇成章。其理则孔孟,其材则秦汉,其模范则韩柳大家。以至骚赋词律,各臻古人阃奥,绝无世俗奇偏饾饤之病,自成一家语。於乎公之斯艺,可谓真善俱美,而无遗憾矣。”[1]147李明汉评其曰:“公之文源于潜心学习濂洛关闽遗书,尽力于先秦两汉韩柳欧苏诸子之说,甚至道释医卜堪舆亦浸淫咀嚼。”[1]146张维以韩柳欧苏等唐宋大家为模范对象,并在学习作文的过程中将诸家笔法吸纳于自己的创作中,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张维的《蜃楼记》就是他学习创作并取得成功的典型例子,这篇文章从文体描写对象、思想内容、构思、艺术手法等方面学习借鉴了柳宗元的《永州铁炉步志》,并在学习的基础上有诸多超越。为方便下文的比较研究和表述,就暂且将二人的文章简称为张文和柳文。

1 文体之同:“台阁名胜类”杂记文

从文体的具体类别上看,两者都属于古代杂记文“台阁名胜类”。这种说法参考了褚斌杰在《中国古代文体概论》中的分法,他根据杂记文所记写的内容和特点将其大致分为台阁名胜记、山水游记、书画杂物记和人物杂记四类。此书对台阁名胜记的定义为“古人在修筑亭台、楼观,以及游览某处名胜古迹时,常常撰写记文,以记叙建造修葺的过程,历史的沿革,以及作者伤今悼古的感慨等等。这类记文记写的对象是某些建筑物或历史名胜,在写法上是没有定格的,或发议论,或抒怀抱,或写景物,只是不脱离所记写的对象,或以所记写的对象为缘由,而作发挥。”[2]353在此基础上,著者特别强调了台阁名胜记重在发挥议论、抒写怀抱及“从性质上讲,实际上是些文学小品,它常常以议论风发,写物状景形象、生动,情味隽永、深厚取胜”[2]353的鲜明特点。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唐代的台阁名胜类作品大都符合上述的定义,以所记写的“物”为中心,叙写名胜台阁的建构缘起及过程、地理位置、自然景色等,文章具有浓厚的写实风貌,即使有些作者在行文中杂以议论,也只是就事论事自然吐露而不是刻意为之。但宋代以后,此类作品的抒写对象由“以物为主”发展为“以人为主”,宋人不再像唐人那样粘滞于景物的细腻刻画,而是将所写景物淡化为表达他们强烈的个人主观感情的书写载体。他们大都寥寥几笔对所写景物进行泛化、淡化处理,而将主要笔墨放在议论说理、抒写个人襟抱上。更有甚者,对其所写的景物进行空间虚化,不对景物进行具体的正面描写而直接转入议论。如苏轼的《凌虚台记》,作者将其上司陈太守修建并属以作序的凌虚台虚化为四方古宫殿,并以它们的“不足恃”为例来说明万物兴废、人事得丧的无常。

2 描写对象之同:“虚化”

从总体来看,柳文、张文都应归属于杂记文“台阁名胜类”,但两者具体的描写对象都与上述的传统写实对象不同,都具有“虚化”的特点。柳文所记对象是永州城北郊的铁炉步(“步”按照柳宗元文中的解释应为江边的码头),可碰巧的是由于“锻者人去炉毁”[3]756,此地名存实亡,这样柳宗元所记写的对象就成了名不符实的“非现时的存在物”了,因此也免去了对铁炉步四周的环境景物进行写实性的描写,而直接针对此种反常现象发表看法。从其描写对象上看,柳宗元这篇记作在其所有此类作品中算是不入正格的“另类”了,也因此打破了柳宗元台阁名胜类作品贯用的先叙事、次写景、后议论的三段论模式,似乎开启了宋人在此类作品中“以人为主”、尚意尚理的先声。相较之下,张维在选取描写对象方面受到柳宗元的启发并走得更远,他所选取的描写对象是神出鬼没、虚无缥缈的“蜃楼”,正如其在记文开头所说:“蜃楼在溟海中,结构窈冥,机巧神变,故莫详其制作;浮游无定,见灭无常,故莫指其方所;望之而有,即之而无,故莫测其近远云。”[4]130海市蜃楼,变幻无常,望之可见,近之却无,根据现代科学解释,海市蜃楼现象不过是海平面空气与光的折射产生的自然现象,但包括张维在内的古人还不可能给予科学的解释,而是将蜃楼当作中国古代典籍中所记载的传说中存在于溟海中的让人可望不可即的仙人居住的楼阁。若说柳宗元所描写的铁炉步是永州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而后来才“名存实亡”的实际存有过的景物,而张维却将中国神话传说中虚构的并不存在的蜃楼作为记写对象,抒写对象的虚幻性和臆造性,可以算是作者的一个创见了。仅以此点来看,张维也算是具有开拓精神的台阁名胜类文章创作方面的“先锋派”人物了。

3 主题之异:“欺世盗名”与“世事虚幻”

从文章思想内容上看,柳文先是针对永州城北郊的铁炉步名存实亡这一怪现象提出质疑,然后借铁炉步人之口发表宏论:“子何独怪是?今世有负其姓而立于天下者,曰:吾门大,他不我敌也。问其位与德,曰:久矣其先也。然而彼犹曰我大,世亦曰某氏大。其冒于号有以异于兹步者乎?向使有闻兹步之号,而不足釜锜、钱镈、刀鈇者,怀价而来,能有得其欲乎?则求位与德于彼,其不可得亦犹是也。位存焉而德无有,犹不足大其门,然世且乐为之下。子胡不怪彼而独怪于是?大者桀冒禹,纣冒汤,幽、厉冒文、武,以傲天下。由不知推其本而姑大其故号,以至于败,为世笑僇,斯可以甚惧。若求兹步之实,而不得釜锜、钱镈、刀鈇者,则去而之他,又何害乎? 子之惊于是,末矣。”[3]756-757铁炉步的人用有权势有德望的世族后人只徒有其祖上名号而不具备其祖先品德这一社会现象类比,指出更让人奇怪的是世上的人们仍乐此不疲地追逐这一虚名,并进一步用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代夏桀冒用其先祖禹,商纣冒用其先祖汤,周幽王、厉王冒用其先祖文王、武王的而遭致惨败为世人所耻笑的历史事实来比况铁炉步“名不符实”这一现象。铁炉步人发表的见解可谓微言大义,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并且达到了柳宗元在文章结尾所提及的“观民风,采民言”[3]757的目的。张文先是用颇具抽象性和模糊性的语言引出介绍了所言对象——蜃楼,继而追述其来历:“《列子》书曰,有神山在渤海中,其上台观皆金玉,仙圣之种居之,其山无所根着,常随波往还。其后秦皇帝好神仙,方士卢敖、徐市等皆言海中有仙人之居,去人不远,始皇喜其言,东巡海上,若或见之。自《列子》所记,其实皆指是楼,而其制作远近之详,诸书皆不能载。”[4]130为了强化蜃楼的真实性,作者更是发挥其想象力虚构了居住在海中的“介氏之族”(“介”原义为铠甲,引申义之一指有甲壳的虫类或水族)利用神仙之术举族为神仙建造“壮丽瑰杰”、美轮美奂的住所——蜃楼,建成后嘱托作者虚构的另一人物“子虚子”写记,然后采用“某人”(应该是指介氏族的一员)与“子虚子”主客问答的形式从蜃楼的虚实有无推衍出了天地万物、人事历史皆虚幻无常的结论。综上,柳文以儒家思想为衡量标准,就铁炉步名存实亡一事引申批判了人类社会历史上屡见不鲜的欺世盗名的现象,而张文则主要以自己虚构的故事和严密的逻辑说理阐释了作者对佛教世事无常和老子无有相生思想的认识和体悟,这种思想与苏轼在其《凌虚台记》中抒发的万物兴废、人事得丧的无常及《清风阁记》中探讨的“有无”、“虚实”之道更接近。

4 结构之异:“简单明晰”与“复杂多姿”

从总体构思上看,两篇记文都放弃了台阁名胜类作品贯用的“以物为主”的传统书写模式而采用宋人常用的“以人为主”的新型书写模式。但相较之下,柳文结构简单明晰,而张文则结构复杂、曲折多姿。前者先以所记写的名存实亡的永州城北郊的铁炉步为引子,笔锋随即转入文章的议论部分,议论采取了赋体文学中“主(作者本人)客(铁炉步人)问答”的形式,文章结构单一明了。虽然像柳文一样,张文也以人的说理议论部分为主,但在之前,作者对作为全文议论引子和载体的蜃楼进行简单介绍后,并没有立即转入议论,而是来了两段小插曲,先是追本溯源地引入了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下来的有关蜃楼的神话传说及历史故事,张维用“《列子》书曰,有神山在渤海中,其上台观皆金玉,仙圣之种居之,其山无所根着,常随波往还”[4]130几句话就凝练地概括了《列子·汤问》中记载的“随潮波上下往还”[5]136、可望而不可即的海外仙山“五山”[5]136的美丽传说;“其后秦皇帝好神仙,方士卢敖、徐市等皆言海中有仙人之居,去人不远,始皇喜其言,东巡海上,若或见之”[4]130让我们联想起有关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及其他帝王为了满足自己追求长生不老的私欲而执着地派方士入海求仙的一系列故事,这些传说故事不仅增加了文章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是极大地扩展了读者的阅读审美空间。除引入神话、历史故事这一插曲,张维还发挥想象力虚构了“介氏之族”共同为神仙修建蜃楼的另一动人插曲:“其始也,盖介氏之族经营焉。介氏世居海中,得神仙之术,能变化为幻。尝聚族而谋曰:‘吾属虽与鱼鳖为伍,实有仙灵之道,尝闻神仙好楼居,岂可无壮丽瑰杰之所以称其神明哉。’遂相与吹嘘之,基以虚无,建以象罔,饰以忽荒,盖不日而轮奂矣。即成,大会落之,属子虚子记焉。”[4]130故事的主人公“介氏之族”居住在水中,且“得神仙之术,能变化为幻”,张维虚构的主人公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有记载,而且也通神仙之术,能吐气建造蜃楼。《国语·晋语》中说:“雀入于海为蛤,雉入于淮为蜃。鼋鼍鱼鳖,莫不能化,唯人不能,哀夫!”[6]蛤、蜃、鼋、鼍、鱼、鳖这些海中动物都具有通神的本领。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鳞部·蛟龙》记载:“蛟之属有蜃,其状亦似蛇而大,有角如龙状……能吁气成楼台城郭之状,将雨即见,名‘蜃楼’,亦曰‘海市’。”[7]2382又其《介部·车螯》说:“车螯,生海中,即蜃也,能吐气为楼台。”[7]2536“蜃”即“介氏之族”的成员,其呼出的气,名“蜃气”,蜃气结成楼台之状,谓“蜃楼”,也谓“海市”。正因为生活在浩淼无垠的海中的神秘生物——“介氏之族”具有奇特的吐气建台之术,所以它自然成为张维青睐的为神仙建造虚无缥缈的蜃楼的最佳人选。在以上两段小插曲后,张维才像柳宗元一样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进入文章的议论部分,正是这两段插曲增强了其文章所蕴含的历史文化韵味和艺术感染力。

5 艺术手法之异:对“设辞问答”的不同创新

从艺术手法来看,首先两篇记的主体议论部分都借鉴了赋体“设辞问答”的形式,但柳宗元和张维对这一手法的借鉴使用各有创新。“设辞问答”即刘勰《文心雕龙》中提出的赋的特色之一“述客主以首引”[8],它是赋体文学重要的标识,刘勰的提法得到了后人的认可。元代祝尧在其《古赋辩体》中追溯了这种形式的来源:“赋之问答体,其原自《卜居》、《渔父》篇来,厥后宋玉辈述之,至汉此体遂盛。此两赋(指《子虚》、《上林》)及《两都》、《二京》、《三都》等作皆然。”[9]特别要指出的是,西汉开始盛行虚拟人物的对答,由司马相如在《子虚》、《上林》两赋中虚构的“子虚”、“乌有”、“亡是公”等主客体对答首开其例,张维即借鉴了司马相如的这种作法,他在文章中既虚构了“介氏之族”为神仙建造蜃楼并属托子虚子作记的故事,又让故事中的两个虚构人物“某人”与“子虚子”充当“设辞问答”的主客体。但司马相如赋中虚构人物的对答是互为主客、平分秋色地进行论辩,而张维笔下的主客对答则是主客合一,两个虚构人物的主客对答实际上是作者的自我独白,这是对赋的虚构人物主客对答传统手法的灵活运用,主要是为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波折和演进,也是为了推进逻辑说理的进程。张维笔下的“某人”实际上只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而另一人物“子虚子”担当了论述说理的主要角色,“子虚子”与“某人”实际是合二为一地为作者代言,这样作者笔下的虚构人物与作者融为一体了。柳宗元没有采取虚构人物的主客对答形式,主客体即为现实生活中的“我”及永州铁炉步人,并且采用“抑主扬客”的形式,“我”只是提出质疑,而让阐释宏大道理的智慧之人让民间的铁炉步人来担当,体现了作者“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及“观民风,采民言”[3]757的传统的儒教观。巧妙的是,铁炉步人的辩词中也套用了辅助的主客问答的形式——世族大家的后人与铁炉步人的对答,这样就造成了主次分明的双层主客问答的形式,可谓颇具匠心,稍稍弥补了单一的主客问答造成的平白简单。张维在文中采用的利用虚构故事中的虚构人物进行主客问答的双层虚构(也可谓虚构之虚构)和柳宗元采用的双层主客问答的形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6 艺术手法之同:类比手法、以小见大

另外,两篇记在主客对答的论说中都使用了类比的手法以达到小中见大的艺术目的。柳文中铁炉步人用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代夏桀冒用其先祖禹,商纣冒用其先祖汤,周幽王、厉王冒用其先祖文王、武王的历史事实来比况铁炉步这一地方名不符实的现象,取得了微言大义的艺术效果,正如明代茅坤所评价那样:“志步特数言,托讽言外者,无限深情,转处妙。”[10]张文中当“某人”反问“子虚子”为他们全族建造的虚幻的蜃楼作记难道不是“幻之幻”(也即为虚幻的蜃楼作虚幻的文章)时,子虚子曰:“夫天下何往而非幻哉?天有时而踣,地有时而灭,则天地亦幻矣。天地犹幻,况其中之人与物与其事而非幻哉?阿房、未央、铜雀、五凤,此人类所谓宏固巨丽不拔之构也,倾天下之力而成之,竭词人之艺而文之,而今果有存者耶?自无而有,又自有而无,彼与此等矣。幻则均幻,实则均实,如之何其抑此而扬彼也?”[4]130子虚子的答辞就以天地万物的虚幻来类比蜃楼的虚幻,还特别列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阿房宫、未央宫、铜雀台等倾天下之力而建造的并让许多文人为之挥毫作文的宏丽建筑最终都从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消失芜没来论证万事皆空的大道理。

7 语言风格之异:节奏“紧快”与“舒缓”

从语言风格来看,两篇文章语言都具有缜密雅洁、自然流畅的特点。不同的是,柳宗元用连词将单行的长短不一的或陈述或疑问的散句紧密地组合成一个整体,节奏紧快,行文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而张维则以讲故事、话家常的口吻娓娓道来,形式整齐的排比句、大量字数不等的对偶句(其中以四言对偶句最多)与单行的散句并用。排比句的运用如“蜃楼在溟海中,结构窈冥,机巧神变,故莫详其制作;浮游无定,见灭无常,故莫指其方所……”[4]130,对偶句如“天有时而踣,地有时而灭”,“倾天下之力而成之,竭词人之艺而文之”[4]130等等,正是这种骈散结合及排比句式的运用造成了节奏舒缓、平淡自然、韵味悠长的叙述风格。朝鲜文人李宜显在《陶谷集》对张维文章的评价可谓准确:“溪谷之文,虽无动人气焰,妥帖称停,无一字一句偏侧生拗。凡作文快意处,例多洋溢滥飞,而此却潘然如平盘储水,行文又极雅洁。”[11]

综上,从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上看,张维的《蜃楼记》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柳宗元的《永州铁炉步志》的启发和影响。但从文体发展、文章构思及语言风格上看,张维无疑富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别出心裁进行个性化的表达,从张维在学习借鉴基础上所创作的这篇小记所取得的艺术成果,即可窥见他卓越的文章笔力及领悟能力,这也是他为何能成为朝鲜李朝时期散文四大家之一的原因所在。

[1] 金台俊.朝鲜汉文学史[M].张琏瑰,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2]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 柳宗元.柳宗元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0.

[4] 张维.溪谷集[M]∥民族文化推进会.韩国文集丛刊:第92册.汉城:景仁文化社,1991.

[5] 列子[M].景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

[6] 国语[M].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978:498.

[7] 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8]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

[9] 吴广平.宋玉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1:395.

[10] 吴文治.柳宗元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249.

[12] 李宜显.陶谷集[M]∥民族文化推进会.韩国文集丛刊:第181 册.汉城:景仁文化社,1991:438.

A Comparison between Korean Writer Zhang Wei's Notes of Mirage and Liu Zong-yuan’s Notes about Yongzhou Iron Furnace Wharf

FU Chun-ming,YANG Hui-min

(Department of Teacher Education,Suqian College,Suqian 223800,China)

Korean writer Zhang Wei's ancient prose creation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Liu Zong-yuan,Han Yu and other famous writers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To a great extent,his Notes of Marage was an achievement which he had learnt and profited from Liu Zong-yuan’s Notes about Yongzhou Iron Furnace Wharf.In literary style,both of the articles belong to the proses about the Tai Ge of interest;Looked from conception,comparatively speaking,the structure of Liu Zong-yuan’s proses was simple and clear,while that of Zhang Wei’s was complicated.Looked from the language style,the whole text by Liu Zong-yuan used quite a few pieces with tight and quick rhythm,however,the records of Zhang Wei not only used the single lines but also the dual ones mixed with parallelism and affable rhythm,as a result,his notes formed the light and natural style.In the artistic technique,they had made innovations respectively in their concrete utilization.

Zhang Wei;Liu Zong-yuan;miscellany article;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I106.6

A

1009-3907(2012)03-0321-04

2011-09-30

付春明(1981-),男,湖南邵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杨会敏(1980-),女,湖北襄阳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柳 克

猜你喜欢
铁炉台阁张维
猴子的红屁股
生肖虎
嗨,去你的铁炉峁吧
鹬蚌相争
孔融让梨
年 味
美丽的鹿台阁
永州铁炉步志
明清修建三台阁研究
童年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