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审美角度看“陌生化”

2012-08-15 00:49陈芸莉
关键词:陌生化艺术性文学作品

陈芸莉

从审美角度看“陌生化”

陈芸莉

“陌生化”手法可以引起接受主体对作品的审美感受,但不一定就能使作品具有现实的审美价值。审美性是文学的整体功能属性,在注重作品的艺术手法的同时不能忽略作品的内容,割裂作品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文学作品;审美性;“陌生化”;内容;形式

审美性是文学的整体功能属性,由艺术性和功利性共同组成。功利性有时具体地表现为意识形态性,文学是可以具有意识形态性的、审美的社会意识形式。文学文本作为艺术内容与形式完整统一的形象化体系,具有可以引发主体审美情感的功能属性[1]186。“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理论,强调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在艺术上超越常境,从而造成“陌生化”的表象,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1916年,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指出:“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感觉如同你所见的视象那样,而不是如同你所认知的那样;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是复杂化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既然艺术的领悟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的,它就理应延长。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造的方式,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己无足轻重。”[2]就是说要打破人们日常生活中自动化的思维定势,重新使无意识麻木状态后的审美意识苏醒,艺术突破惯常化,整个周围的世界以崭新的面目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而实现人们对事物的审美感受。但是,从在审美过程看,“陌生化”这种艺术手法也有其局限性。

“陌生化”旨在让人们摆脱生活中熟悉的机械的状态,唤起人们对熟视无睹的生活的新的审美感受。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为作家运用各种新异奇特的手法去吸引读者的注意,让读者或接受主体摆脱机械自动化阅读,对作品有新的审美感受。“陌生化”成了作家手中的一大法宝,过多地强调文学语言、结构、艺术技巧、形式表现方面的艺术性。“有些理论家如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就把文学的结构原则、构造方式、韵律、节奏和语言材料等艺术性当作文学性本身。”[3]但文学实践表明,单凭艺术性即文学的形式因素不能充分地体现作品审美价值,文学还要有内容方面的意蕴才能引起人的丰富的审美情感[1]185。如《红楼梦》,其中有众多象征意义的名称,有复杂的人物形象及相互依托的关系,结构上复杂精巧,情节上离奇曲折,比比皆是“陌生化”的手法,但如果没有那博大精深的内容底蕴,恐怕很难引起人们对其持久的审美感受,更不会得到一代代评论家们的青睐。巴金的《家》,清新明爽的语言是其一大艺术特色,但如果抽取作品中那鲜活有思想的青年形象,追求自由恋爱的渴望情绪,如何能博得读者的喜爱,征服青年读者的心灵?必须避免这样一种误区,认为具有审美性的文学作品就不能深刻地揭示或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有重大的社会作用的文学作品就不具有审美性。“陌生化”恰就陷入了此误区,放弃与社会生活的种种联系,单纯一味地追求非功利性的、形式化的新奇独特,更新人的陈旧感觉,进行新的审美感受或体验。脱离社会,脱离生活,审美感受则无从谈起。过分强调形式表现,不考虑文本的内容,忽略文学的社会功能,不仅不能深入合理地认识理解文学本质,促进文学创作健康发展,增进文学的审美价值,而且还会使作家丧失自己应有的人文情怀和责任意识[4],使文学走向边缘化。黑格尔指出,审美活动是一种“充满敏感的观照”。“‘敏感’一方面涉及存在的直接的外在的方面,另一面也涉及存在的内在本质。充满敏感的观照并不是把这两方面分别开来,而是把对立的方面包括在一个方面里,在感性直接观照里同时了解到本质和概念。”[5]黑格尔指出了本质和概念的关联,我们也可以用来理解形式和内容。形式和内容不是对立的,二者相辅相成,只有把二者艺术地结合,才能使人对一部作品产生持久深刻的审美感受。

“陌生化”运用的越成功,艺术性就越强,越突显艺术感染力。别林斯基说:“艺术首先必须是艺术,然后才能是一定时期的社会精神和倾向的表现。”如果没有艺术性,“我们所能看到的,不过是体现很坏的美好的企图而已。”[6]从中不难看出艺术的重要性及它的审美目的,审美是需要艺术性来实现的,艺术性是构成审美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适宜的艺术性可以带给人们强烈持久深刻的审美体验,但艺术性和审美性并不一定成正比例关系,艺术性越高,审美性未必就越强烈,这还取决于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审美主体的观念或意识,它决定性地影响着审美性的产生。当审美主体的观念意识与文学作品的形式内容特征一致时,作品所具有的艺术性自然就可以促进接受主体的审美感受,实现的作品审美价值;当审美主体的观念意识与文学作品的形式内容不一致时,这时作品的艺术性就很难引起接受主体的审美感受,无法实现作品的审美价值。“凡是文学作品都具有艺术性。有的作品进行了媚俗、低俗的描写,甚至令人作呕,就只能有艺术性而不能有审美性。”[1]192例如在小说中大肆描写身体、性的作品,《金瓶梅》《色戒》《白昼的躁动》等。还有展示人生的颓废、黑暗绝望的作品。如残雪的《山上的小屋》,铺开了一个家庭亲情变敌意的画面,整个故事如同一个飘忽、怪诞的白日梦境。它们反映的是人世间的冷漠,甚至是亲情的残酷炎凉,冷冰冰的世界,使人感到恐怖,又觉得可恶可悲。卡夫卡的《城堡》意义荒谬,表现的是人生荒芜颓废绝望的情绪,给读者呈现一片黑暗的世界。这些作品艺术性在某一方面却有存在,但其审美价值就要因人而异了,不是所有的人都会产生审美感受。“陌生化”使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形式上新颖独特,结构情节复杂零乱,但是如果混乱到使人难以捉摸把握的程度,就不能引起人们对作品的审美感受。一些深受西方现代派影响的小说,例如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作者放弃历时性的叙述方式,而用共时性的联结将三个彼此无关的故事组合在一起。就单个故事看,语言清晰,指向明确,但是三个故事被组合在一起时,却很难归结出什么意义,使读者丧失了阅读兴趣。贝尔特的《等待戈多》,写两个百无聊赖的人等待戈多,而戈多却始终没有出现,首尾重复,无冲突,让读者困惑不解,何谈审美感受?

总之,“陌生化”手法可以引起接受主体对作品的审美感受,但不一定具有现实的审美价值。注重作品的艺术形式,不能忽略作品的内容,割裂作品与社会生活的种种联系,撇开文学的社会功能。“陌生化”可以唤起人们独特的审美体验,也可以揭示人们熟视无睹的生活的本质,但它发生作用的根源在于作品的内容。

[1]李志宏.新时期文学本性研究:以审美性和意识形态性为中心[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2]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等.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M].方珊,等译.三联书店,1989:6.

[3]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9.

[4]王元骧.何谓“审美”:兼论对康德美学思想的理解和评价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2006(2).

[5]黑格尔.美学:第 1 卷[M].商务印书馆,1979:167.

[6]别林斯基论文学[M].北京:新文艺出版社,1958:16.

I01

A

1673-1999(2012)11-0112-02

陈芸莉(1987-),女,甘肃武威人,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南昌330013)文法与艺术学院文艺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

2012-03-26

猜你喜欢
陌生化艺术性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论电视新闻的艺术性
把握电视编辑的艺术性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