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间势力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政治作用

2012-08-15 00:45珍,
关键词: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宪政

王 珍, 徐 冬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

论中间势力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政治作用

王 珍, 徐 冬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

中间势力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其政治影响力大,作用独特。在抗日战争中,他们首先提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协调维护国共合作,捍卫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时反对国民党独裁与专政,倡导民主政治,主张建立联合政府。中间势力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承担了重要角色,为抗战的胜利、推进中国的民主进程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间势力; 中国共产党; 中国国民党; 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间势力是指在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侵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大背景下,游移于国民党和共产党之外,以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知识分子为主体,同时包括部分地方实力派、开明绅士及爱国民主人士在内的,既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又不赞成我党的革命路线,幻想走第三条道路的一部分组织或人。他们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为推动国共合作、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首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倡导者,但不是最早的倡导者。根据现有资料显示,最早倡导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不是共产党,更不是国民党,而是广大的中间势力。

“九·一八”事变之后,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很快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抗日救国迫在眉睫。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国民党当局不但没有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对日寇进行坚决反击,相反,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把“剿共”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蒋介石认为日寇的侵略只是“切肤小病”,“东三省热河失掉了,自然在号称统一的政府之下失掉的,我们应该要负责,不过我们站在革命的立场说,都没有多大关系”(蒋介石《对剿共军事将领训词》)。“外患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必须“先清内匪,再言抗日”。他还说,当前的任务“第一个乃是剿匪来安内。第二个才是抗日来攘外”[1](P36~38)。可见,蒋介石集团一开始就没有建立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识。

中国共产党尽管一开始就极力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但是在正式发表《八一宣言》之前,也没有及时提出国共第二次合作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由于受到“左”倾关门主义错误的指导,当时的中共中央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举进攻面前,没有及时随着形势的发展来改变自己的工作重心,没有认识到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换,没有把领导全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作为党的中心任务来抓,而是仍旧把推翻国民党政府、争取苏维埃政权在全国的胜利作为党的中心任务。

同时,这个时期中共所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侧重点是“下层统一战线”,统战的对象只限于下层官兵。不仅把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地方实力派等排除在抗日救亡运动之外,认为现在革命与反革命“生死决斗”的时机已经来到,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同时,“必须同时进行推翻国民党的统治”,甚至就连国共两党之间的中间派别,中共也把他们排斥在共同抗日之外,对他们持怀疑的态度,认为他们是革命最危险的敌人,是“反革命党派”。

在国共两党激烈内战、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广大中间势力从民族利益出发,深刻认识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且深知要想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非全体国人精诚团结不可。于是,广大中间势力不顾个人安危,不畏艰难险阻,极力呼吁国共再次合作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刚爆发不久,92岁高龄的著名民主人士马相伯发表《为日祸敬告国人书》,呼吁“今后国民,各抱决心,痛改前非,自赎自救,群策群力,共赴国难”,希望“定息内争,共御外悔”[2](P902)。1932 年 1 月 21日,天津《大公报》提出“当兹中国将整个的被日本军阀摧残吞并之时,为民族生存计,为中山主义计,政府必须抱着与民更始之决心,另辟和平解决赤祸之路”。1932年2月,文化界名人王造时在《战时政策》一文中提出了结束“国共内战”团结抗日的条件,即“共党一须要交出红军,让政府收编,调往前线;二须放弃阶级斗争政策,以期全国内部一致。政府一须相当容纳共产主义的政策,如平均财富,生产公有等;二须实行民主政治,使共党及其他党派有和平公开参政的机会”[3](P140~141)。

不仅广大爱国民主人士及小党派反对内战,倡导爱国统一战线,部分地方实力派在“九·一八”事变后也表示反对内战,拥护抗战。“九·一八”事变之后,杨虎城随即急电南京,要求“举国上下,一致团结,共御外辱”,并表示“枕戈待旦,志切死缓”[4](P441~442);冯玉祥于事变后一个月发表通电,提出了抗日救国的13项主张,并且竭力主张国共摒弃前嫌,实现第二次合作;以李济深为首的粤系实力派在事变之后当即致电蒋介石,要求召集全国各界政治人物共商国是,团结御外。

二、协调维护国共合作,捍卫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间势力不仅是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早提倡者,而且是国共合作的协调者和维护者,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定捍卫者。在抗战八年间,中间势力为维护国共合作,制止内战爆发,团结抗日,奔走呼号,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抗战初期,日本叫嚣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由于中国人民的奋勇反抗,日本的预期目的没有达到。为了尽快实现灭亡中国的目的,日本帝国主义在加紧军事侵略的同时,也开始了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诱降。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政治诱降,蒋介石明战暗和,但“和”是有限度的和,严重损害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事情他是不会答应的。然而,汪精卫、周佛海等就不同了。1938年召开的一届二次国民参政会上,汪精卫公开宣称“非和平即亡国”的言论,激起了广大参议员的愤怒,纷纷要求严惩汉奸傀儡,爱国华侨陈嘉庚更是直言“官吏谈和平以汉奸论”,最终在广大中间势力和中共参议员的共同努力之下,挫败了投降派提案,确立了“抗战到底,争取国家民族最后胜利”的国策,维护了全面抗战的大局。

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转变对华策略,开始实施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军事战略。在此大背景下,蒋介石于1939年的五届五中全会上通过了《限制异党活动办法》,随后不断与共产党制造军事摩擦。一直视共产党为心腹之患的蒋介石担心共产党利用抗战变大变强,进而与自己势均力敌,于是铤而走险,发动了一次更大规模的军事摩擦,即“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的发生在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广大中间势力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但是为了维护抗战大局,避免新的内战爆发,捍卫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广大中间势力于皖南事变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奔走调停工作。皖南事变后十几天,黄炎培、章伯钧、左舜生、邹韬奋、沈钧儒、李公朴等在鲜特生家召开了时局商谈会,起草了一份关于新四军事件以及参政会问题的意见书,并于当天面交蒋介石,意见书阐述了国共两党的武力冲突是国家的极大不幸,其必将影响整个抗战大局。此外,宋庆龄、柳亚子、何香凝、彭泽民也致电蒋介石,指出“过去所历惨痛又将重演,十足使抗战已成之基础堕于一日……”[5](P803)中华解放行动委员会成员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张一麟等400余人联名致电蒋介石,呼吁“停止内战”。爱国华侨陈嘉庚指出:“敌焰犹张,国仇未雪,如复滋味磅蚌,势必利落渔人,民族惨祸,伊于胡底。”[6](P365)总之,在中共和广大中间势力的强力谴责与批驳下,蒋介石集团陷入了空前的危机。

在国共关系异常紧张的特殊阶段,为了避免新的内战爆发,广大中间势力在谴责国民党暴行的同时,也以“和事佬”的身份奔走于国共两党之间,同双方领导人多次协商,力图调停他们之间的矛盾,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皖南事变爆发后不久,中共中央便发布重新建立新四军军部的命令,决定停止同国民党的一切法律关系,并提出了解决皖南事变的12条善后办法,但蒋介石却拒绝接受中共12条,在此情况下,中共便拒绝出席即将召开的第二届国民参政会,以此向蒋介石施压。面对中共不出席参政会的决策,广大中间势力站在维护抗战团结统一的立场上,开始了多方的说服工作。1941年2月10日,黄炎培、沈钧儒、邹韬奋、章伯钧等在周士观家中举行时局商谈会,周恩来应邀参加。期间,他们对于中共不出席参政会的缘由表示理解,同时提出了解决矛盾的两条措施:第一,以中共七参议员名义将12条提交参政会讨论,以此作为中共出席参政会的条件;第二,成立一个党派委员会,专门用来讨论国共关系等问题,中共的12条在此会议上提出。对此措施,中共中央表示接受。2月22日,沈钧儒、黄炎培、张君励等又提出了有关国民参政会的4条意见,其中把“中共参政员之出席必不可少”作为首要意见。对此意见,中共表示可以接受,而蒋介石也出乎意料地表示同意。但是,当2月27日张澜与沈钧儒再度会晤周恩来向其转告蒋介石的态度时,周恩来明确表示需国民党接受12条方可出席国民参政会。蒋介石闻此结果,恼羞成怒道:“如其不出席,则是他们不惜以国内裂痕暴露于外,他们是要负责任的。以后即无话谈。请你们去告诉他!”蒋介石的这些话让中间人士顿感不安,于是顾不得吃午饭,黄炎培、沈钧儒等急忙会晤周恩来,请求中共在最后半天时间里做出最后决定,务必参加会议。但是直到3月1日早上,黄炎培等再次劝说周恩来,中共的意见仍是“中共12条善后办法未获满意解决前,坚决不出席参政会”。

皖南事变可以说是国共双方在抗战期间所发生的最大的矛盾。对于中间势力来讲,虽然调停没有成功,但共产党仍然感谢中间势力为打破国共僵局、维护统一战线团结所做的努力。为此,周恩来专门致信表示感谢:“数日来承奔走团结,钦感无既”,“延安诸同仁闻诸先生之热诚苦心,亦极感奋,并电嘱致谢意”[7](P51~52)。

三、反对国民党独裁与专政,倡导民主政治,主张建立联合政府

实行民主政治历来是广大中间势力尤其是各民主党派积极倡导的。然而,自抗战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便调整了政策,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不断制造反共摩擦,打压民主力量,限制言论、集会、结社等自由,继续实行一党专政制度。抗战后期,随着广大中间势力对国民党反动本质的逐步认识,以及由于其反动本质所导致的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空前严重的危机,全国人民纷纷要求其结束独裁统治,实行民主政治。

在1939年9月9日召开的第一届国民参政会上,在共产党和广大中间势力的共同努力下,会议通过了实施宪政的决议,此后在全国掀起了一场民主宪政运动,建立了一系列反对独裁、主张实行民主政治的组织。1943年9月,在中国抗日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的前夜,国民党十一中全会做出“实施宪政”的决议,并成立了宪政实施协进会,推行假宪政。为了揭露国民党的宪政骗局,争取民主,中共联合广大中间势力发起了第二次民主宪政运动。1943年9月18日,民盟主席张澜发表《中国需要真正的民主政治》,揭开了国统区第二次民主宪政运动的序幕。1944年1月3日,黄炎培、左舜生、沈钧儒等人再次发起民主宪政问题座谈会。同年4月28日,沈钧儒、章伯钧等又联合举行重庆文化界招待会,宣布要求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学术自由,要求民主改革。至此,这次由中共倡导、广大中间势力广泛参与的民主宪政运动,有力地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统治,揭露了其假宪政的骗局,教育了广大人民群众,推动了民主政治运动的发展。

1944年9月15日,共产党参政员林伯渠在三届三次国民参政会上提出了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这一主张得到了广大中间势力的积极响应。9月24日,张澜、沈钧儒、黄炎培、章伯钧等出席了在重庆迁川大厦礼堂召开的500名各阶层代表参加的集会,他们一致赞同共产党提出的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同一天,在昆明也举行了有500多人参加的纪念“双十节”大会,中间人士李公朴、闻一多、罗隆基等人呼吁全国一致要求国民党结束独裁统治,立即建立联合政府。1945年元旦,第三党章伯钧,救国会沈钧儒,职教社黄炎培和国民党民主派冯玉祥、李济深等纷纷发表元旦献词和讲话,共同呼吁立即召开国事会议,制定共同纲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从1943年到1945年抗战胜利,这场轰轰烈烈的民主宪政运动一定程度上给国民党反动派以沉重的打击,并且启迪了民智,进一步壮大了爱国民主力量,为抗战的完全胜利和全国人民的团结一致奠定了基础。

[1] 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抗日战争时期:续编(三)[M].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当时委员会,1981.

[2] 朱维铮.马向伯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3] 王造时.荒谬集[M].上海:自由言论社,1935.

[4] 政协陕西省文史委.回忆杨虎城将军[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5] 孟广涵.国民参政会纪实(下)[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5.

[6] 皖南事变资料选[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研究组.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Abstract:The middle forces were an important political force in the anti-Japanese national united front.The political influence of the middle forces was bigger and the role was unique.In the period of war,the middle forces first promoted the KMT-CPC cooperation and promoted anti-Japanese national united front.At the same time,the middle front opposed the dictatorship of Kuomintang,promoted democracy and advoca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alition government.The middle force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anti-Japanese national united front forces,and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for promoting democracy in China.

Key words:the middle forces;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the Chinese Kuomintang;the united front

Political Role of Middle Forces in the Anti-Japanese National United Front

WANG Zhen,XU Dong
(College of Marxism,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K264.6

A

1674-0297(2012)01-0017-03

2011-04-09

王 珍(1980-),女,河南郑州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09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研究。

(责任编辑:李晓梅)

猜你喜欢
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宪政
中共在国统区掀起的两次宪政运动高潮
博林布鲁克宪政思想研究——以18世纪英国宪政史为背景
皖南事变原因研究综述
罗登贤与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论毛泽东抗战时期统一战线思想的基本特征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策策略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党的建设——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共产国际中国问题研究小组评析
宪政视野中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
现代儒学的宪政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