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文明视野论我国人口素质之提升

2012-08-15 00:45胡小玉赖章盛
关键词:人口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

胡小玉,赖章盛

(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从生态文明视野论我国人口素质之提升

胡小玉,赖章盛

(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人类文明史演化的规律证明,人类历史由低级到高级进化的过程,正是人类能力也即人口素质不断提升的过程。当今时代,生态文明正以一种主导性的思维模式和生存方式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换言之,几近“伤痕累累”的工业文明正被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态文明以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悄然替换着。毫无疑问,新文明的缔造呼唤高素质的人口。文章拟在深入分析生态文明对人口素质的要求,探寻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人口素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人口素质提升路径,以期益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人口素质;生态文明;提升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不容延误的历史任务。从理论上讲,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其实是人的发展问题,即在现有生态条件下如何实现永续发展的问题。在此过程中,人既是发展的动力,又是发展的目的。毫无疑问,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只能是人。人依托其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可以说,这一能力基本等同于人口素质。因此,从主体的角度而言,人口素质的高低是影响生态文明建设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回归现实,我国的人口素质(这里主要指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仍然较低,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价值观的生态化转向。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不提高人口素质,任何的努力都只能是扬汤止沸”[1]。

一、生态文明对人口素质的要求

对我国而言,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是建设作为文明要素的生态文明,即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并列的文明形式;其最终归宿是建设作为文明形态的生态文明,即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前者主要是实现经济活动生态化,后者的主要任务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实现价值观的生态化转向。只有既具备实现经济活动生态化转向的能力,又能成功实现价值观的生态化转向的人才能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不难推知,无论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还是价值观的生态化转向都对人口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

其一,生态文明要求人具备生态化的科学文化素质。人类文明要向前发展,必须注重培养和发展人类运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的能力,这一能力更多地源于科学文化素质。这一点在文明演进的过程中得到了确证。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对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比以往任何文明形态更高的要求,也即生态文明要求在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结构中融入生态血液,即要求人具备生态化的科学文化素质。也就是说,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科学文化素质不再受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和功利主义所支配,而是受生态整体价值的引导,并服务于生态整体系统的存续。因此,人们必须为维护生态整体价值而培养和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我们知道,知识和技能从来都是科学文化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两大有机组成部分。生态化的科学文化素质自然需要生态知识和生态技能的有机结合。鉴于此,一方面,我们必须深入了解世界和我国的生态现状,学习生态科学基本规律,把握基本的生态知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深入学习生态科技,着重培养生态实践能力,掌握生态技能。

其二,生态文明要求人具备生态化的思想道德素质。除了科学文化素质有高低之别外,高级文明与低级文明之间的最大差别莫过于思想道德素质的悬殊。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工业文明及其以前的文明形态,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仅仅抑或主要以人为作用对象。换言之,基本可以认为,人只有在与人的交往和对话中才有“道德”与“非道德”之说。或者索性说,思想道德素质只能在人对人的观念和态度的好坏中得以体现。而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将人的道德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扩展,认为思想道德素质不应仅仅局限在人对人的观念和态度上,还应扩展到人对其他自然存在物的观念和态度上。也即,人对整个自然生态系统都具有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可以说,良好的价值观念和态度便是思想道德素质的合理内核。生态化的思想道德素质自然需要生态观念的支撑。鉴于此,我们必须树立生态价值观、生态审美观、生态消费观等等。一言以概之,我们必须以生态化的价值观念引导生产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

二、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人口素质特征

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前目标是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长远目标是实现价值观的生态化转向。在生态文明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我们的人口素质应体现鲜明的生态特色,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有效推行。或者索性说,我们应致力于探寻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人口素质特征,从而为培养和发展契合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才提供参照标准和努力方向。事实上,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就是要求资源消耗尽可能低、环境污染尽可能少,价值观的生态化转向则警示我们应以公平正义作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原则。将资源消耗减小到最低体现了经济性,将环境污染控制在最少体现了环保性,以公平正义为发展原则则正是正义性的具体体现。因此,笔者认为,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人口素质应呈现出经济性、环保性、正义性三个基本特征。

首先,关于经济性。生态文明呼唤“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摒弃传统工业文明模式下高能耗的经济增长模式,要求利用最少的资源创造最多的社会财富。人作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理应以精简、高效、精干为行动准则,运用科学文化素质改善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以低投入获得高产出。这是我们在追求经济指标过程中必须优先考虑的。

其次,关于环保性。生态文明鼓励人们崇尚和追求高质量的幸福生活,痛斥“污染成性”的传统发展诟病,提倡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理应以珍惜和保护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条件,维护和巩固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根基为己任,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这是我们在注重环境指标中必须极力倡导与推崇的。

再次,关于正义性。文明的根深蒂固源于观念的深入人心。生态文明之所以能够获得世界各国的高度认同,始于其正义的呼声由人类世界扩展到自然生态系统。没有正义观的引导就没有真正有益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一切生态文明建设的构想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我们必须明白,“要拯救地球家园,首先要拯救的是人的精神家园”。[1]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只有心怀正义才能堪当大任。这是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时刻谨记、极力宣称的价值导向。

三、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人口素质提升路径思考

任何人类实践的路径和方法都不是单一的,而是以为数众多的选择呈现在我们面前。但无论路径和方法如何千差万别,相信有效的路径和方法总是围绕在一个灵魂、宗旨抑或说内核上,这便是需要我们慎重思考、审慎抉择和努力把握的。人口素质提升自然也不例外。既然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人口素质应具备经济性、环保性、正义性三个基本特征。那么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人口素质提升路径就应以这三个基本特征为参照标准,以培养和塑造具有经济性、环保性、正义性人格特征的生态文明建设人才为价值目标。这是生态文明视野下人口素质提升的灵魂、宗旨和内核,也是设计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人口素质提升路径所应遵循的总体目标和大致方向。

在把握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人口素质提升之灵魂、宗旨、内核后,如何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对此,笔者认为,在这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又有其灵魂、宗旨和内核,只要始终围绕着这一灵魂、宗旨和内核去设计路径,不愁人口素质得不到提升。这一灵魂、宗旨、内核便是“静动结合”,即既要培养和塑造“静态素质”,又要培养和塑造“动态素质”,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着手提升人口素质。所谓“静态素质”,笔者将之界定为已经习得但由于外界条件限制不能付诸实践的素质。所谓“动态素质”,笔者将之界定为已经习得并能够成功付诸实践的素质。静态素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动态素质。静态素质的培养和塑造是动态素质得以培养和塑造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具备了静态素质才有转化为动态素质的条件和可能,并且静态素质的培养和塑造以转化为动态素质为最终目标。因为,只有经过动态展示的素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静态素质转化为动态素质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故而,相对于静态素质,动态素质是更高层面的素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可以说,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征程中,世界各国在人口素质提升方面的努力从未间断过。然而各国政府在探寻人口素质提升路径的实践中几乎无一例外地于有意无意中过多“钟情于”静态素质的培养和塑造,对于动态素质的培养和塑造则更多地寄希望于公民自身的自觉行动。诚然,静态素质最终能否转化为动态素质,公民自身条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如若政府能够在静态素质通往动态素质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那么静态素质向动态素质过渡的路途便会平坦、顺畅、快捷得多。而且,此时的政府行动并非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能够促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强有力武器。鉴于此,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人口素质提升,应以培养和塑造静态素质为出发点,以培养和塑造动态素质为落脚点和最终归宿。简言之,首先,从静态层面提升人口素质,即提供学习和养成素质的机会和条件。故而,要加大教育投入,大力发展体现生态文明内涵与要求的科学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让人们掌握生态知识、生态技能,树立生态观念,实现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生态化转向。其次,从动态层面提升人口素质,即给人们提供展示素质的激励条件和诱导机制,让人们在展示生态化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中不带有任何“后顾之忧”,从而自发自觉地实现生产方式、消费模式、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的生态化转向。

人口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与其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人改造和重塑美好世界的伟大实践,毋宁说是一场人改造和重塑完美自我的伟大实践。因为在这场伟大实践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成败都将受制于我们的人口素质。在生态文明日益深入人心的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迫切地需要深谙生态知识,掌握生态技能,胜任生态实践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提升人口素质理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征程中的一项责任重大且意义深远的庄严使命。

[1] 张凤云.人口素质与中国可持续发展[J].许昌学院学报,2004(6):21-23.

C924.2

A

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2010)规划项目“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10KS10);江西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资金资助项目“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人口素质提升研究”(YC11—06)

胡小玉(1986-),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

猜你喜欢
人口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
艺术类高职院校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招考形式改革探索与研究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浅析新闻记者的道德素质与责任
广播音乐编辑的综合文化素质探讨
谈谈新形势背景下小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
民国时期山西人口素质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青岛市就业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
倡导全民阅读工作研究
浅谈中学生道德素质
《弟子规》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