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晓琴,张园园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休闲在人类生活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由于体育产业的日益崛起和体育赛事竞技可观赏性增强,吸引人们不断加入以体育作为休闲活动的行列中。
体育休闲是休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们以体育文化为基本内容进行创造、构建生命状态或存在状态的一种行为方式,在闲暇时间通过参加体育活动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和陶冶情操一种休闲方式。而休闲体育是在自由支配的时间内,人们依据自身的兴趣和需求,以对体育活动的自主选择和直接参与为基础,为实现娱乐身心、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和完善自我等目的的体育活动参与态度和生活方式。
体育休闲是众多休闲方式中的一种,它强调的是要达到休闲放松身心的目的性;而休闲体育是相比专业体育比赛而言的一种体育活动方式,它的目的不是休闲娱乐而是参与体育项目着眼于体育的角度。
体育休闲具有传承性,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受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因素影响显著。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在早期的阶级社会中,宗教对文化的影响很大,波及人们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在民族文化中的影响逐渐减弱。
在体育休闲发展历程中,民族文化因素中的宗教曾在一定时期内是制约和束缚体育休闲的普及和发展的,西方宗教认为所有的娱乐活动包括体育休闲都是邪恶的,不能被容忍的,在宗教占统治地位时期体育休闲发展受到限制。但随后所产生的工业革命和与之相适应的工业文化为体育休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充裕的闲暇时间。
民族文化对体育休闲影响的形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活动形式:民族文化中传统体育项目大多是集体项目,促使现代体育休闲的主要活动形式以集体项目为主,但因现代生活节奏快和科学信息技术发达的特点,个人项目逐渐被大众所接受。
活动内容:各国各地域的民族文化中都包含不同特色的体育休闲活动,如蒙古族的摔跤、西班牙的斗牛等,使现代体育休闲的活动内容不尽相同。
地域位置:民族文化在地域上的差异导致体育休闲在地域上也有所不同,像我国东北地区体育休闲大多以雪文化为主,而南方地区则是注重水上休闲。
休闲效果: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体育休闲,一般都符合本民族本地区的实际和人们的休闲需要,能够达到很好的休闲效果。
社会价值:在普及开展体育休闲的过程中,既增强了人们的身体素质增加了休闲方式,又宣扬了传统民族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体育休闲在现代社会中最重要和影响最大的是奥林匹克运动会,下面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1988年韩国汉城奥运会为例,从民族文化对体育休闲的影响的角度对两届奥运会中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文化因素进行分析。
1.丰富的民族文化为现代体育休闲的发展提供素材
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拥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同时我国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特色文化。这些都有利于体育休闲在民族文化中汲取休闲素材,形成了像板鞋竞走、押加、舞龙舞狮、陀螺等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体育休闲方式,为现代体育休闲提供多样化的方式,丰富了体育休闲的内容,既能够强健人们身体到达休闲娱乐的目的,更能弘扬民族文化。在北京奥运会和汉城奥运会的举办过程中虽然没有因为举办地的不同而使奥运会的比赛项目有所差异,但两个国家的传统体育休闲项目都有被奥运会所选用作为比赛项目的,比如中国的武术即将进入奥运会比赛中,韩国的跆拳道早已是奥运会中最受大众喜欢观看的赛事之一。
2.民族文化元素在现代体育休闲过程中贯穿始终
民族文化元素在体育休闲发展过程中一直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这不仅仅体现在休闲的方式和内容上,在体育休闲的细节之处也彰显出民族文化的魅力。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例,奥运会的会徽设计和开闭幕式中都蕴藏着传统文化元素,其中会徽包含汉字精华,集合了中国传统的印章、书法等艺术形式和运动特征,将中国精神、中国神韵与中国文化巧妙结合,象征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具有美好前景的中国形象。既满足了体育休闲所需的美观,又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民族文化精华。汉城奥运会的会徽取材于朝鲜一种民族传统装饰条纹,与北京奥运会以汉字作为会徽的主体元素不同,会徽中三个旋涡状条纹代表天、地、人三者的和谐。图案采用旋转向上的动态,代表和谐和进步,与此同时传达出韩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再来看奥运会的开幕式,北京奥运会在表现上与世界接轨,中国走向世界的同时,也通过开场的烟火、水墨画、篆刻等只有在中国才能欣赏到的文化艺术令全世界人民为之震撼和折服,自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民族文化更加大放异彩。
3.不同民族文化元素在体育休闲中的表现方式不同
民族文化的形成受地域位置的限制使民族文化显示出不同的文化特性,这样在体育休闲中表现出不同民族文化特色的休闲形式,能够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形成世界各地独具地域特色的体育休闲文化,同时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进步。虽然北京和汉城两届奥运会都在东亚举行,两个国家更是同属于一个文化圈,但在奥运会举办过程中仍然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就奥运会的吉祥物而言,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共五个分别是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和妮妮,他们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鲤鱼、国宝熊猫、圣火和燕子意化而成,每个福娃都有独特的内涵,以鲤鱼为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鲤鱼跃龙门”之说代表着繁荣与收获,头部纹饰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鱼纹图案。而汉城奥运会的吉祥物Hodori的小老虎,虽然在中国老虎也是被人喜爱的动物,但它一般都被认为是暴力和凶恶的代表,在韩国传统文化中它却含有友善的一面,头上戴着一顶朝鲜农民传统舞蹈中的纱帽,与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中所表现的民族文化因素大不相同。
民族文化对体育休闲发展的影响应以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它既有推动体育休闲发展的积极方面,也存在着阻碍体育休闲发展的消极影响的一面。
1.民族文化中存在迷信落后因素制约体育休闲的健康发展。民族文化是民族和国家长久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既有精华也有落后迷信不科学的因素,通常情况下这些不科学因素会影响体育休闲的品质和标准,损害人们的身体和思想的健康。以传统武术中的气功为例,气功本来是用来帮助人们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但被某些人不科学利用,成为宣扬迷信搞不科学活动以赚取非法钱财的手段。
2.不同的民族文化容易导致体育休闲壁垒。不同地区形成不同的民族文化,由于文化的差异所产生的体育休闲活动有所不同,这样容易产生地区排斥和不相容的现象。以斗牛为例,在欧洲的西方国家将斗牛作为体育休闲娱乐的重要活动,观赏者参与者众多,但在印度牛被视为圣兽,神圣不可侵犯,斗牛这种休闲方式显然在印度不能被认可。这可能导致体育休闲壁垒,有碍于民族体育休闲的世界化。
民族文化对体育休闲的发展历程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其自身制约性和束缚性,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不良影响。为保证体育休闲持续健康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充分利用民族文化因素推动体育休闲的进步。
体育休闲与世界接轨的同时,应该着重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整理,不仅是本国的传统文化,也可以通过发掘别国文化为本国人民的体育休闲提供素材,例如美国擅长虚拟技术,通过借鉴我国民族文化中的功夫和民间故事打造成《功夫熊猫》、《花木兰》等精品文化产业。我国民族文化历史雄厚,民族体育文化博大精深,有许多具有价值的内容有待开发,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将民族文化精髓融入到现代体育休闲的发展中。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许多现代人奔波于日常生计忙于应酬,闲暇时间零散很难有较长完整的休闲时间,一般的民族文化的体育项目满足不了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加之西方体育休闲方式日益渗透到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逐渐淡忘远离了民族体育休闲活动,反而更多地选用篮球、足球这种节奏快的休闲方式。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对传统体育文化知之甚少,他们更愿意沉浸在网络游戏中打发闲暇时间,因此,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改造要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为导向,创新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不同形态,将民族文化融入到现代体育休闲生活中,与现代休闲方式和理念相贴近。体育文化中的“多元”形态的并存并不排除在一定历史时期的主流和共同的体育文化精神的存在,但这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激荡和融会、孕育和生长才能水到渠成。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须以开放的心态立足于世界。这种开放有两个测度或维度:一是世界化,二是个性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世界化恰恰是市场经济的要求,而达到世界化的途径就是个性化。当今世界体育文化中有影响的体育文化都是个性化的体育文化,如奥运会、国际足联世界杯、美国国家篮球协会(NBA)、国家美式足球联盟等。就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而言,日本和韩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已经实现其世界化与个性化发展,日本的相扑、空手道、柔道以及韩国的跆拳道的传承与发展都很成功。事实证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个性化水平越高,对世界的影响力就越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首先要在国内站稳脚跟,创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品牌,才能开拓更大的国际体育文化市场,屹立于世界民族体育文化之林。我国民族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涵着深厚的人文价值,加强体育休闲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对提高我国各民族人民健康水平、推动休闲产业发展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诸如“习武先习德”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哲学思想对现代人有很重要的教育价值。我们应当抓住时代发展的契机,做好全方位、多角度的民族文化体育休闲的传播,充分挖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神价值,满足人们体育休闲的精神需求,同时也能实现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的传承与发展。
[1] 克里斯·布尔,杰恩·胡思.休闲研究引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2] 史蒂芬·威廉姆斯.旅游休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3] 郑建雄.休闲旅游产业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 周鸿.论民族休闲生活方式的变迁[J].江汉论坛,2003(12);117-119.
[5] 曹琛.中外休闲体育产业比较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
[6] 杨秀丽,李淼焱,毛慧媛.中国传统休闲文化与西方休闲价值观[J].沈阳大学学报,2004(3):67-69.
[7] 王保军.基于文化社会学视角的当下休闲体育文化探析[J].体育与科学,2011(3):76-78.
[8] 张广瑞,宋瑞.关于休闲的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1(5):17-20.
[9] 梁月林,张捷,章锦河,等.国内近十年休闲研究进展[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6(5):71-75.
[10] 高扬,谢怀遥.从中国传统文化看休闲[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6(1):68-70.
[11] 刘家志.民族文化建设与民族文化哲学研究[J].社会科学,2002(6):61-64.
[12] 赵进,王建.从习俗东进中青少年体育休闲方式的变迁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1):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