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水本源说研究

2012-08-15 00:45庄凌飞
关键词:水地本源管子

庄凌飞

(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管仲名夷吾,字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历史上有“管仲相齐,桓霸诸侯”的说法。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的学者们假借管仲之名,追述并发展了管仲的思想,集体撰写了《管子》一书。作为政治家,管仲的政治主张从治国到治军,从民治到王术,在《管子》一书都有体现;作为哲学家,管仲也是极其关注我们从何而来的,也是在思考着万物由何处而起的。《管子》一书中,关于万物起源的思想,《水地》给出朴素的解释。

一、水本源说产生的背景

中国在农耕文明的牵引下,对水的注重是历来就有的。水不仅能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原料,同时也是人本身生存的必要原料。农业生产倚重水,所以远古先民大多傍水而居,长期丰厚的灌溉条件使得农业得以丰收。因此,对水的原始崇拜就开始了,祭祀求雨,以待丰年是远古巫觋们最主要的工作。水与生命的联系十分密切,同时水作为早期的交通手段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水为人类提供舟楫之便,人们通过水域开始了最早的物资交流、文化传播等。管子出生于颍水之上、生活在春秋时期的齐国,当时的齐国较之于内陆国家的显著地理特点在于其濒临海洋,《管子》记载:“渔人之入海,海深百仞,就彼逆波,乘危百里,宿夜不归。”因此其水哲学和水文化底蕴更为深厚、范围更为宽广。管子在海洋文明的环境下自然而然的也就提出了水本源说。[1]

二、水本源说

说道水本源说,首先要明确的是,水本源说的提出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就是管仲提出来的。自战国开始,稷下学派就开始假借管仲之名发展管仲的思想。《水地》篇最后论述,“齐之水”、“楚之水”、“越之水”、“三晋之水”、“燕之水”和“宋之水”,我们看出《水地》篇大约出自战国中期,韩魏赵分晋之后,齐灭宋之前[2]。百家学说自春秋开始产生,经过了春秋战国交替之间各国的战争攻伐,各家学说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融合。纵观《水地》全文,“人皆赴高,已独赴下,卑也”与道家“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的思想一致;五藏生成的论断与医家思想相符;最后的“圣人之治于世”又与法家思想契合。单一篇《水地》就包含了三家思想,各家学说的融合在战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曾经的尊己抑他在这个时期明显淡化,以致后来的各朝各代都是多家学说共同治世,各家的思想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发挥着作用。

《水地》开篇点题,“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生也。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世间万物由“地”构成,人从属于万物,也由地构成。物质世界就简简单单地由地构成了,但是作为人,精神情感品行怎么产生呢?“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生也”,精神世界也一样的,“地”是最基本的元素,构成世间万物,包括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世界。而地作为构成万物的本源,却由水而来,水是“地之血气”,就好像是一个人的筋骨脉络一般,水构成了地。作为万物本源的构成,水就是万物本源的归结点。这是典型的早期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将世间万物的起源归结到可以看得见的具体事物上。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上,世界各地的先民们似乎有着一种莫衷一是的共同点,对于万物的本源都从世间的某一事物去探究。

说道《管子》的水本源说,就不能不提及同一时期古希腊的泰勒斯的水本源思想。二者虽然相隔千山万水,但思想确实相一致。据亚里士多德记载,泰勒斯以为水是原质,其他一切都是由水造成的[3]。这与《水地》篇的表述是相符合的,在人类文明初期,世界各地人们思考的问题大同小异。但作为文明绵延了三千年的中国而言,它的细致却是早期其他文明所不具备的。尽管在水本源说的思想本源是一致的,但是《水地》对水本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三、水与万物的关系

我们所说的物质世界,包括有机物质世界和无机物质世界。《水地》在谈水的同时,将水对物质世界的构成分成了四类,即金石,草木,鸟兽和人。说道与金石的关系,“集于天地而藏于万物,产生金石,集于诸生。故曰水神”,水可以在天空地面流动,在万物体内汇聚,生成金石这种无机物质,汇合成世间诸生,就好像是神一样,无处不在。中国人对玉是很推崇的,在水与金石的关系上,玉是最好的诠释对象。金石由水构成,玉自然也由水构成,同时水也生成玉的九德:“温润以泽,仁也;临以理后,知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刿,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扬彻远,纯而不杀,辞也。”将水对金石的物质构成,上升为金石的品行,从可见的物质,到可感的品行,《水地》将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联在了一起。关于草木和鸟兽,《水地》一笔点破,“集于草木,根得其度,华得其数,实得其量。鸟兽得之,形体肥大,羽毛丰茂,文理明著”。在水的作用下,草木根茎坚实,花朵繁茂,果实丰硕,鸟兽膘肥体胖,羽翼丰满,毛色光鲜亮泽,健康成长。传统文化中,将万物分为五类,天地人神鬼,人作为沟通天地和神鬼的中介,自然草木鸟兽之上,成为万物之灵。人由水构成,“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水构成人的形体。《水地》不仅提出水构成人体,同时还还原了人体的构成过程。“三月如咀。咀者何?曰五味。五味者何?曰五藏”。“五藏已具,而后生五内”。“五内已具,而后发为九窍”。“五月而成,十月而生”。三个月生成五藏,五藏生成五肉,五肉发生九窍,五个月形体初成,十个月降生。就自然科学而言,人体主要由碳氢氧构成,其中氢氧是主体,是细胞的主要成分,氢氧构成水,水自然而然地构成人体,这在推论上是成立的。《水地》的自然科学是粗糙的不全面的,但并不影响他分析过程的合理性。

四、水德

《水地》在论述了水与万物之后,在对“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这个问题上,也给出自己的看法。中国古代向来重视德育,自孔子归国办学开始,齐鲁大地的儒学之风盛行。德性是儒家向来看重的,在思想融合的战国中期,这种思想的融合必然引起人们思维的多元化。“水淖弱以清,而好洒人之恶,仁也;视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使概,至满而止,正也;唯无不流,至平而止,义也;人皆赴高,已独赴下,卑也”。仁、精、正、义、卑这与孔子“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卑)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恍恍乎不氵屈尽,似道;若其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的思想是一致的,儒家的思想在《水地》篇中的印记很明显。这在之后关于人品性的认识问题上,给出了思想供给。《水地》在论述了水与人形体的关系之后,在人的品行这个问题上给出了一个自己的认识。“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 何以知其然也?”《水地》认为“齐之水道躁而复,故其民贪粗而好勇;楚之水淖弱而清,故其民轻果而贼;越之水浊重而洎,故其民愚疾而垢;秦之水泔冣而稽,淤滞而杂,故其民贪戾罔而好事;齐晋之水枯旱而运,淤滞而杂,故其民谄谀葆诈,巧佞而好利;燕之水萃下而弱,沈滞而杂,故其民愚戆而好贞,轻疾而易死;宋之水轻劲而清,故其民闲易而好正”。水本源说是一种自然存在论,将自然万物的生成都归结到水这一物质之上,在水哲学和水文化影响下的稷下学派,不自觉地将水的自然性质带到社会意识之中,认为水质的不同势必会影响水系附近居民的品行,水德影响人性。文章最后,论及治国者如何治国,“圣人之治于世也,不人告也,不户说也,其枢在水”,根据水质的不同,可以对民众的品行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对不同品行的民众分而治之,水让人们看到了民风民俗,看到了人们内心的精神情感。尽管水质影响人品性的论断极近荒诞,但是人类文明之初,对治世者治国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

五、水本源说的价值

(一)认识到自然存在是人存在的前提

《水地》是多家学派思想的结合,正好像《管子》是各家思想的融合一样,其思想认识的多元融合与庞杂,处处表现出了稷下学派的特点。稷下学派多元融合创新的理念,将各家的思想融会贯通,在对前人的认识进行总结之后,学者们认识到了自然存在是人存在的前提,他只能主导人的世界,不能为人的世界所主导。按照马克思主义思想,就是自然独立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只能从属于自然。先人们的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摆脱人类早期自然崇拜的因素,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都归于自然,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提出了后来的“人与天调”。天人合一只能是一种幻想,在自然对人塑造的认识确立之后,唯有人与天调的认识才是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法门。恩格斯也认为人对自然是不能战胜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既然不能战胜唯有与之适应。正是在这种人与天调自然观的影响下,作为早期的文明国度,中国的文化才能绵延千年而不衰。就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许多经济文化军事强国都重归中国,再次向中国来寻求自救之法。自然存在是人存在的前提,突出了人对自然的从属地位,引出了“人与天调”自然观。曾经我们由“人与天调”转到了“战天斗地”,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产生一些问题。在全球问题频发的今天,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在某种意义上是人们对“人与天调”认识的回归。

(二)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借鉴作用

《管子》的《水地》篇在很早就提出了我们现在都在重视的问题,这是难能可贵的。但同时,他也只是我国千年文化的一个小部分。我国的传统文化多元庞杂自成一系,我们穷其一生也很难窥其一隅,他是我国千年延续的根本。自鸦片战争之后,国人对传统文化嗤之以鼻,对外国文明推崇之至,直到一战结束,梁启超欧洲考察归来,人们才开始思考,假如外国的文明是完美的全面的,那么为什么会爆发如此惨烈的世界大战呢?可见外国的文明也并不是完美的,他有其优秀的一面,但也很多的弊端,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也是这样,精华与糟粕并存,就好像光与影一样,光越强,影就越暗;反之亦然。第一次国学热就从一战之后开始。在两次世界大战过后,各国重构世界格局,经济全球化带动着文化也在向全球化发展。强势文化正在一点点地侵蚀着别国的文化。美国作为强势文化的输出国,在以惊人的速度向全球推进,他不仅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主体性,同样也在影响那些有着古老历史文化传统的欧洲国家。所以目前在欧洲,不管是法国,还是西班牙、德国,同样都在思考,对于美国的强势文化,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来应付。维护多元文化的存在,尤其是自己本国传统文化的存在,是全世界各国都在关切的一个问题[4]。自己本民族特有的历史、传统和精神,在强势文化的影响下,慢慢的消退,文化的主体性也就消失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国家独立性的丧失。可以说,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之所以是这个国家的标示,是一个国家区别别的国家的表现,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保障。传统文化的丧失,带来的是国家独立性的丧失,没有独立性的国家就没有社会发展可谈。中西之争,本质上就是文化之争。政治经济军事都是可以重塑的,但文化是不能的,他一旦消失了就再也不能重现。文化是无敌的,但也是脆弱的,他需要开明政治的宽容,发达经济的扶植,强大军事的保护。所以,我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稳步发展的同时,应该考虑我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就好比美国百年文化一样,对内的文化传承与对我的文化输出,是我国在文化事业上的可行之路。

(三)精华与糟粕并行

通过《水地》篇,我们可以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庞杂与多元,“博学多见,和而不同”是我国传统文化最好的诠释。但同时,我们也要明确我国的传统文化是精华与糟粕并行,科学与迷信共舞。在人类文明初期,这种精华与糟粕,科学与迷信的共存是不可避免的,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统治者出于统治的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曲解,使得传统文化呈现在人们面前更多的是糟粕与迷信。同时也有很多精华的科学的传统文化是现在的自然科学面前是无法解释的,正如东汉的七音碑,乐谱依稀可见,但其为何能发音至今无法解释。

我们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对内传承和对外输出的同时,更多的努力需要放在对传统文化中的纰漏与误解的更正上。如果不能更正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种种误解和错误认识,对内的文化传承和对外的文化输出也只能是天方夜谭。《水地》篇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中精华的一面,科学的一面,同时我们要正确认识其中糟粕的一面,迷信的一面,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对其全面了解,才能做到正确地理解前人的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地认识问题。

早在两千年前,管子的水本原说就从水与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来看待水的地位和作用。尽管其水本原论带有自发性和朴素性的特点,但它对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与可持续发展观念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在《水地》背后更加庞杂伟大的我国传统文化,对于我们更好地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他的借鉴与指导作用是不容小觑的。我们在回归对传统文化推崇的同时,更多的工作是要勘正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误解,换其本来面目。对内的文化传承与对外的文化输出,是我国科学发展观践行过程中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1] 梅良勇,杨晶.管子的水本原论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2] 胡家聪.管子新探[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13.

[3] 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51.

[4] 楼宇烈.中国的品格[M].海口:南海出版社公司,2011:14.

猜你喜欢
水地本源管子
探本源,再生长:基于“一题一课”的生成式专题复习课的探索
施氮水平对水地覆膜马铃薯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保函回归本源
追溯本源,自然生成*——《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教学设计
析错因找方法 溯本源寻对策
会宁水地春小麦新品种引进试验
团结的力量
滚球游戏
水八仙
搞不定的水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