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霖,舒 涛,樊 云,汪巍巍
(1.成都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四川成都 610106;2.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四川成都 611731)
成都汽车保有量所呈现出的快速增长的态势,极大地推动了成都汽车工业近年来的稳步发展,并已具备相当规模.作为现代汽车重要组成部分的汽车电子产品,随着国内外汽车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国内汽车产销量的增长,呈现出巨大的市场需求,其对成都乃至四川经济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本文以国内外及成都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现状为切入点,分析归纳出成都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的优劣势,以及成都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策略及途径.本研究不仅可为企业和投资者进入汽车电子产业提供投资决策依据,而且对于政府制定合理的汽车电子产业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全球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始于上世纪初,并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大规模发展.在技术方面,国外在上世纪60年代末就已在汽车上开始采用晶体管点火系统与电子点火装置,随后发展为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与此同时,还相继出现了更多的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汽车电子产品——汽车电子导航与显示系统、安全系统、娱乐舒适系统等[1].到了21世纪,国外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的总趋势是,安全、节能、环保与舒适.
随着汽车电子产业的不断发展,目前国际上形成了以美国、日本、欧洲为首的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而在汽车电子产品的专利方面,目前主要由日本、德国、美国等国的科研机构与企业所掌控.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国内汽车电子产业增速迅猛,巨大的规模效应开始显现.2009年,我国汽车电子产业规模达1 629.6亿元人民币,2010年接近2 000亿元人民币,2011年已超过2 500亿元人民币.据CCID(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统计,近年来国内汽车电子产业基本保持年均35%的增长速度.
但我国的自主汽车电子产品及技术水平同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在汽车电子市场销售额居前十位的品牌中,只有深圳航盛一家国内企业,其余的市场份额全部被大陆、博世、电装、德尔福、伟世通、法雷奥等国外汽车电子厂商掌控.但可喜的是,在过去的10多年里,我国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取得了极大的突破,研发水平几乎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最大差距不超过5年.因此,电动汽车有望成为我国汽车行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一个突破口.例如,在车型开发方面,北方车辆厂和北京理工大学在尼奥普兰的底盘上开发大客车;一汽和东风公司在各自原有的底盘上开发混合动力公共汽车和大型客车;东风电动汽车公司负责开发混合动力轿车;清华大学和北京客车总厂合作研究燃料电池客车等[2].
2.1.1 区位优势明显.
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是国务院确定的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较好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高校和科研院所较多,各类人才输送渠道畅通,且成都经济辐射和带动大西部发展的作用十分显著.
2.1.2 发展优势.
目前,成都一汽汽车有限公司已成为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第81家工厂(一汽大众的第3家工厂),另有一汽丰田、吉利等汽车生产整车企业入驻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泉驿区),这些汽车生产整车企业为成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1.3 相关产业优势.
目前,成都拥有航空航天、国防科研院所和较为完善的物流服务体系,拥有汽车专业模具、职业技术教育等相关配套产业,其能为成都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2.1.4 市场潜力.
随着国内汽车制造业向西部地区转移,汽车消费增量也开始西移,以四川为代表的西部市场正成为国内各汽车制造企业重要的增长点.同时,占全国人口15%的四川的汽车数量仅占全国汽车保有量的7.5%,具有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此外,成都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汽车消费水平居全国前列,近几年均保持20%左右的增速,被誉为“私车第三城",市场潜力巨大.
2.1.5 汽车电子产业发展机遇.
财政部、科技部于2009年1月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为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奠定了资金支持基础.财政部等4部委于2010年6月印发的《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标志着电动汽车产业化时代的来临.同时,成都已被国家相关部门批准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这些都为成都电动汽车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助推力.
2.2.1 整车总量规模小.
成都汽车产业虽然起步较早,但发展较慢,总量规模偏小,特别是轿车产业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与长春、上海、广州、武汉、重庆等城市的汽车产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2.2.2 汽车配套产业链不完善.
目前,成都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范围主要集中在微型车、中轻型载货车等低端产品上,其产品主要供应维修市场,而轿车配套产品的缺失,导致配套产业链极不完善,不能适应成都汽车产业整车发展的需要.
2.2.3 物流成本偏高.
由于目前成都汽车产业配套能力较差,大部分汽车零配件需从外地购买运进,加之成都地处内陆,主要依靠公路、铁路运输,运输成本偏高,运输周期难以保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成都汽车产业的发展.
2.2.4 高端研发能力弱.
尽管成都从事汽车电子行业的企业有200多家,但从目前掌握的行业资料来看,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极为有限,仅有20多家,且大都停留在生产销售一些小的汽车电子元件和小型独立应用设备上.相对比较高端的汽车导航系统、防盗系统、防撞预警系统等虽有少量企业在生产,但这些企业都是一些小的科技公司,缺乏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而对于像动力传动系统的综合控制(PCM)、制动防抱死控制系统(ABS)、牵引力控制系统(TCS)和驱动防滑控制系统(ASR)这类比较高端的汽车电子系统目前基本上在成都无任何科研机构与企业涉足.
从汽车发展的总体上看,汽车电子产品的升级换代是其永恒趋势,具体表现在:高性能IC及高端解决方案将被大量应用和普及,网络级解决方案前景看好,车载信息系统将成为信息化时代车载电子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节能、环保、舒适和娱乐是未来汽车电子产品发展的重点.
根据调研分析,我们认为,未来成都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的一个可取的核心指导思想是:汽车电子产业向集群化、新能源方向发展;实行“两手抓”的发展战略,传统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并举,前者促生产,后者建市场、促研发.
3.2.1 大力开展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研发与制造.
重点发展的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主要包括,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电机驱动系统和控制单元、动力电池和电池组管理系统.
3.2.2 实现汽车电子关键技术的研发突破.
重点发展的汽车电子关键技术主要有,动力电子技术、底盘电子技术、整车智能化与智能交通系统等方面.具体来看:在动力电子技术领域的研发主要应结合电动汽车产业来发展,例如,电池管理系统、高压供电管理、整车控制器、发动机控制系统等;在底盘电子技术领域的研发同样应结合电动汽车产业来发展,例如,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牵引力控制系统(TCS)、车身电子稳定系统(ESP)、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等;在整车智能化与智能交通系统领域的研发则应结合传统汽车产业及电动汽车产业来发展,例如,车载信息网络、车用智能传感器、车载GPS、电动空调、组合仪表、车载电子标签(OBU)等[6].
3.3.1 联合高端,强化联盟.
积极推动省内汽车企业与国内外汽车厂商进行战略重组,积极开展技术、股权等深层次合作.同时,高起点引进新技术和新工艺,形成多路突破、多方联合的发展态势.
3.3.2 加大研发扶持力度,尽快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
设立汽车产业专项资金,助推汽车电子产业发展,整合并加大有关科技计划等科研资金,重点支持省内高校、科研机构和汽车生产企业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整合优势科研资源,建设综合性研发实体、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研究开发电动汽车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重点在一批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
3.3.3 积极引进国内外汽车电子企业和研发机构.
坚持以大项目统领汽车电子产业优势领域跨越式发展,着力推动成都本地优势汽车电子企业与国内外大集团合作,积极引进海外、国内优秀研发团队及产业化项目等.
3.3.4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城市智能交通和汽车娱乐系统.
新能源汽车、城市智能交通和汽车娱乐系统与汽车电子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应采取相关措施大力发展.同时,制定相关政策促进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和用车文化形成,例如,带充电设施住宅建设规范的出台,针对新能源汽车的按揭购车金融机构的扶持,方便中长途出游的新能源汽车租赁体系的建设等.
通过对汽车电子技术发展路线进行分析,规划未来发展的远景图和技术方案,为成都汽车电子产业的技术需求提供了确认、评估及选择策略的完整方案,并提出创新性的发展战略,为政府决策部门以及欲进入该行业的投资人提供了相关参考,其目的是推动成都汽车电子产业能够更快更好发展.
[1]王亚平.中国汽车电子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科技投资,2004,3(8):52-53.
[2]孙康慧,张少杰,汤中彬.中国汽车电子产业发展动力及趋势[J].商场现代化,2008,37(35):343-344.
[3]潘青.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环境与对策研究[J].市场研究,2007,14(7):28-30.
[4]邵虞.汽车电子憧憬未来[J].电子产品世界,2003,11 (11):8-11.
[5]唐波,陈德棉.我国汽车电子行业投资机会研究[J].机电一体化,2006,12(5):12-16.
[6]龚进峰,曹健,袁大宏.浅谈我国汽车电子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J].汽车工程,2004,26(3):364-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