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教师的归属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2012-08-15 00:49庄林议陈丽清
关键词:紧迫感归属感责任感

庄林议 陈丽清

(闽南理工学院经管系,福建石狮 362700)

民办高校教师的归属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庄林议 陈丽清

(闽南理工学院经管系,福建石狮 362700)

当前,高校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教师的和谐稳定。稳定教师的情绪情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升教师对学校的校园归属感、培养人才的责任感和创先争优的紧迫感,对民办高校的健康、快速发展有重要意义。

民办高校;教师;归属感;责任感;紧迫感

目前,民办高校应把注重发展规模和效益的思路,转变到提升民办高校和谐校园的高度,而高校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教师的和谐稳定,因此如何稳定教师的情绪情感,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终提升教师对学校的校园归属感、培养人才的责任感和创先争优的紧迫感,对民办高校的健康、快速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民办高校教师现状

第一,归属感。伴随民办高校发展规模的扩大,教师趋于稳定,离职率日趋呈下降趋势,但从质量上看,优秀青年教师少,教学名师更少,学校自身培养的青年骨干教师为数也不多,即使在校,也仅处于学习和提高的初级阶段,仍无法独立开展或担负起某个专业领域的工作。

据问卷调查分析发现,民办高校教师之间没有过多严格的等级观念,教师基本是由办学者聘用,彼此间不存在权益之争,同事之间人际关系融洽,但教师的年龄结构多为“老年多,年轻多,中年少”,“退休教师多,刚毕业教师多”,校园工作条件一般,教师幸福指数普遍不高。在民办高校工作的教师感到身心愉悦的仅为7%(多数退休教师认同),感到一般的占39%,感到中等的占38%;满意度认为一般占60%,教师怀有打工、临时过渡想法的占31%,近半数教师都存在有好岗位或有能力就走人的念头;近半数人员基本没有参与过学校管理;学校对教师需要时重要,不需要时不重要,更有甚者以企业员工来对待;教师中约80%认为学校管理偏向企业化,学校管理缺乏规范。

第二,责任感。民办本科院校教师一般从全国各地公办高校聘请而来。在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方面,民办与公办高校不会有太大差别,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多数教师都能主动关心学生成长成才,关爱学生文明健康发展。不同之处在于,教师中认为学校计算工作量过于精打细算的占57%,工作量缺乏公正公平和合理定数。多数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职称越高,课时越多,越没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教研、科研和外出交流学习。

第三,紧迫感。民办高校教师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特点,这决定了教师紧迫感的双重性。一方面,退休教师凭借个人意愿发挥余光余热,因在原单位退体后仍有一份退休工资,无后顾之忧,紧迫感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多数从一所学校走向另一所学校,没有任何社会阅历,全凭冲劲,没有给自己压担子 。据问卷调查分析发现,教师在工作中认为压力大占36%,压力一般占57%;认为年轻教师学习能力较强占45%,苦于没时间和机会外出交流学习占60%;对于青年教师自身在民办高校的发展前景,认为清晰的占31%,模糊的占34%,正在努力寻找的占35%。

二、影响民办高校教师归属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的因素

第一,认同观念、评价标准和成就体现。民办高校教师参差不齐,彼此对学校的认同观念、评价标准和成就体现不一样。一是,青年教师认为学校要实行人性化管理,而不是企业化管理,要为青年教师提供较好的社会保障、教学条件、生活环境,以及外出交流学习和个人业务提升的机会[1];退休教师则认为学校要减少高职称教师的工作量,为老教师创造良好生活条件,才能发挥老教授的余光余热,发挥“以老带新”的传、帮、带作用,发挥老教授指导科研、教学和动手创新的作用。二是,衡量教师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的评价标准不明确。青年教师认为学校应采用激励机制,引进竞争机制,择优聘用,甚至可以低职高聘,一人一薪,以适合民办高校的特色办学,吸引更多优秀青年教师到校工作,尽可能减少青年骨干教师的流失,培养属于学校自身的合理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2];退休教师则认为,学校提供的教育教学条件不完善,在现有条件下,能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就不错,没有更多想法和意见。三是,在民办高校工作的教师成就感多数体现在上课学时数、课堂表现和人际交往,尤其在教师个人和领导关系方面占据主要位置,人为因素的管理方法主导着民办高校管理,公正公平和合理因素较为缺乏。教师在民办高校中想成就个人价值,奉献青春,投身教育事业的想法大有人在,但更多处于理想状态,受客观条件影响,无法逐一落实到具体实际之中。教师对校园的归属感受到严重影响。

第二,学校的理想承诺、经济承诺和情感承诺[3]。民办高校教师与学校之间都要以一纸合同约定工作范畴,但在工作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的情感因素会逐渐增加,教师培养人才的责任感由心而发,与日俱增。相反的是,学校给予教师的承诺却不断食言。校方提供给教师发展的理想承诺,让教师真心想在民办高校安心工作的观念动摇了[4];校方提供给教师的薪酬、福利等待遇,相较公办高校拉开了距离,让教师出现了离职心理,等待时机跳槽;双方合同约定已无法拴住教师的情感,教师培养人才的责任感倍受打击,教学、教研、科研,以及关心关爱学生之举逐渐缺失[5]。一旦校方的理想承诺和经济承诺跌破教师的心理底线,即导致流失,情感承诺不复存在[6]。教师培养人才的责任感受到严重影响。

第三,办学的功利化和师资的年轻化。高等教育办学出发点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允许出资人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正因如此,办学者往往考虑办学成本,聘用退休教师和新毕业的年轻教师,补充师资队伍,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秩序。然而创先争优的主旋律在于创新,创新的主体靠青年教师,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情绪和情感完全取决于学校的激励和鼓励政策,功利化的思想与年轻教师的创新思维交织存在,主动申报省、市、校各级教研、科研课题的教师人数受到影响,主动指导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动手实践工作的教师日益减少,主动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教学和管理者更是缺乏,创先争优的紧迫感受到严重影响。

三、提升民办高校教师归属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的有效途径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为教师创建工作舒心、生活愉悦和心情舒畅的校园环境,提供外出交流、学习进修的机会,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努力做到环境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和服务留人。

第二,完善激励机制,创建活力校园。应出台适合民办高校办学特征的激励和奖励机制,以最大限度发挥教师的特长和优势,努力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才尽其力。

第三,吸精华弃糟粕,创造民办特色。吸收公办高校的良好做法为我所用,结合民办高校自身的实际,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民办高校发展之路。

总之,民办高校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完善激励机制,创造民办特色,决定着民办高校的健康、快速发展,直接影响到民办高校的教师对学校的校园归属感、培养人才的责任感和创先争优的紧迫感。

[1]温立军.高职教师激励机制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8.

[2]王爱芳,秦军.浅析激励机制在高职院校教师管理中的运用[J].成人教育,2009(1).

[3]雷静.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09(16).

[4]杨丽华.民办高校教师流失问题的研究[D].扬州大学,2009.

[5]罗佳.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及其与职业认同、离职意向的关系研究[D].南昌大学,2010.

[6]倪娟芝,沈天炜,姚鹏.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与建设策略研究[J].社会纵横,2010(8).

责任编辑 袁丽华E-mail:yuanlh@yangtzeu.edu.cn

G645.1

A

1673-1395(2012)08-0181-02

2012-06-25

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A11303S)

庄林议(1975-),男,福建漳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经济学、学生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紧迫感归属感责任感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推动产销对接要增强紧迫感
媒体品牌推广中的社会责任感
任重道不远 更需紧迫感
责任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