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道德文化建设 彰显以德治国方略

2012-08-15 00:45占毅
关键词:德治国道德建设

占毅

(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广东广州,510725)

强化道德文化建设 彰显以德治国方略

占毅

(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广东广州,510725)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各项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文化建设尤其是道德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在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现阶段必须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充分发挥“以德治国”方略的指导作用,深入贯彻落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以德治国;德育建设;新时期

2011年4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强调指出:“要注重对社会转型期道德文化建设的研究。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法制的推进,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举例来说,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刚刚结束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号角。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今年又是十二五建设开局之时,有必要进一步强化道德文化建设,凸显以德治国方略的意识和理念。

以德治国是江泽民同志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发展时期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其关键在于道德文化建设。早在2001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1]我们不仅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法制国家,我们还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的道德国家,即“富而好礼”的国家,或“安和乐利”的国家。[2]在理论上,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是对我们党治国方略的完善和发展;在实践上,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积极影响。

一、强化道德文化建设凸显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以德治国”是我党加强道德文化建设的理论结晶,是在深刻总结我国几千年治国方略和借鉴国外治国经验基础上的科学论断,对于加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现代化进程有着深远的意义。“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3]

(一)强化道德文化建设,有利于以“德化”达致“德治”

早在古代我国的教育家就很重视德育。孔子认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道德教育比政治刑法更为重要。所以,他曾经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正因为如此,在他的教育实践中,尤其重视德育,且多为伦理道德方面的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显而易见,行、忠、信是对道德方面的要求,文属于文化教育,包括诗、书、礼、乐,也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此外,孟子主张“不以仁政,不能平天下”,又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韩愈、朱熹也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古代的这些教育家从“德治”的政治主张出发,都普遍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市场经济体制目前尚不完善,我们更应该强化道德文化建设。因为加强道德教化、努力提升公民的道德意识本身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以德治国”的根本要求,以期把道德意识内化为自觉习惯乃至行为规范。当然,这需要长期的培养和教化,尤其要从小抓起,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着手。从2002年开始,中央电视台每年推出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在社会上均引起强烈反响。虽然这些感动中国人物的身份不同,经历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这些真实的故事都让人深受教育、倍受感染,让人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精神的力量、榜样的力量和德行的力量——大爱无疆。他们以自己的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道德文化价值的魅力与内涵,彰显了道德文化的感染力、影响力和同化力。

(二)凸显以德治国方略,有利于发挥其指导作用

“以德治国”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它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以集体主义为中心原则,辐射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自古以来,在中国的教育家们所推崇的道德教育中,也有类似的内容,如尊老爱幼,诚实守信,舍生取义,精忠报国等。虽然这些内容有的具有明显的阶级性,但也有广泛的社会性。由此可见,“德治”方略与德育建设的主导思想是相互融合、相互贯通、相互一致的。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广泛宣传这些思想,可以更加明确德育建设的方向,实现全员、全社会和全过程三位一体的道德文化建设,以达致最佳的德育教育效果。“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必须认识到,如果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失去行为的正确规范”。[4]159

二、坚持道德文化建设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要注意坚持把对人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同进行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传统、优良的社会公德教育,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5]由于教育客体的层次丰富,心理素质、道德修养、文化环境等各方面都有差异,所以教育形式也不应是单一的,这是由个体的差异性决定的。孟子就曾经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指出了因材施教的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达问者,有私淑艾者。”(《孟子·尽心上》)。当然,教育是互动的,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时,也要率先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从而能以良好的道德情操鼓舞人,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指出了在德育过程中教育家言传身教的重要意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因此,对不同的教育阶段应有不同的教育目标,不同的受教育者应有不同的道德要求,确立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对思想觉悟高的受教育者,道德要求也应该比较高;对于觉悟低、道德品质比较差的受教育者则要循序渐进,而不可能一蹴而就,通过突击实现立竿见影的效果。道德品质培育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和完善的过程,它包括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养成道德习惯。要培育健康的道德品质,特别是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缺少的。[6]

这种规律要求教育应有针对性,形式应该多样化。如果用单一的方式方法来实施德育工作,在同化中磨灭个性,很难取得实效。同时,受教育者道德品质的塑造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例如,对学生而言,除了学校以外,受家庭、社会及其它因素的影响也比较大,所以,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也应联系家庭及社会的实际,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来广泛进行道德教育和示范。当然,尽管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着差异,但是对于受教育者整个群体来说,应该在总体上有一个共同的基本要求,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然,在强化道德文化建设的同时必须注重道德文化同宗教、迷信等伪道德的区别,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和主渠道作用。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式的“地球村”: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科技信息化、知识网络化的趋势日益凸显,各种思潮相互交织,相互激荡,可以说良莠不齐,鱼龙混杂,难以分辨,有些人可能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加上宗教、伪宗教与封建迷信等往往披着所谓道德文化的外衣,对民众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迷惑性和欺骗性。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学习与普及,并联系生活实际和典型案例,揭穿伪道德文化的本质及其危害,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

三、坚持道德观教育和法制观教育相统一

实际上,法律和道德都是调节社会人群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作为两种不同的调节手段,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意义。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是社会发展和个性完善的目标,“德治”靠的是自律、劝导和舆论监督,具有非强制性;“法治”靠的是他律,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道德是立法、执法和守法的基础,法律的强制性可以保证国家社会生活的有秩序性。“要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求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而且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4]94由于这两者的特点不同,把它们结合起来,可以克服各自的弱点,相互取长补短。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道德和法律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稳定体现。良好的道德品质既是受教育者形成良好人格的基础性条件,也是良好社会道德风尚形成的最基本要求。加强道德建设,提升道德素养,既有利于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又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按照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和规范,把法律作为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既是依法治国的要求,也是对“德治”的一个重要补充。如果受教育者缺乏法律知识,就难以划清守法与违法的界限,同时法律禁止的行为必定是不道德的行为,所以,法律观念淡薄也不利于道德文化建设。在今后的道德文化建设过程中,尤其要加强对道德观教育和法制观教育的认识,二者不可偏颇,通过各种渠道使两者相得益彰,共同促进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实施,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强化道德文化建设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经济、科技、GDP等硬实力明显增强,文化尤其是道德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交际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带来了多元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同时,由于西方反动势力的文化渗透,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受重物质、轻精神,重科技、轻人文价值取向的影响,有的人忘却人的精神诉求与本质所在,导致正确的理想信念缺失,精神动力不足,乃至良心、道德、人性丧失,出现了与现代经济、科技发展不相协调的以权谋私、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极不文明的行为,危害社会与他人;有的人忽视精神家园建设,荒芜了自身内心世界而“精神杂草”丛生,在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时,精神生活却出现了无名的烦恼、心躁乃至精神疾病;有的人轻视精神的作用与价值,在面对社会激烈竞争中不知所措和所向,精神困惑与动力衰退使之在竞争中难以振作乃至沉沦于侥幸与迷信之中。[7]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突出强调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强道德观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把德育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2011年4月24日,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向全国青年学生提出了三点希望,其中第一点就是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道德文化建设要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自始至终都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不断增强全民“德治”的自觉意识与理念,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五、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知荣辱促和谐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发表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可谓一脉相承,同时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时代精神的升华和凝聚,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在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坚持道德践履始终是道德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就我国教育事业来说,在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加强师德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做为人师表的楷模,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和带动学生。学校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公益行动以及校园文化活动,在实践中熏陶,在熏陶中实践,潜移默化,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身体力行,知荣辱、创文明、促和谐,为道德文化建设添砖加瓦,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新风尚,真正落实以德治国方略。

总之,在我国十二五建设开局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强化道德文化建设,凸显“以德治国”理念需要加强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只有成为个体的自我需要,个体行为由自觉到自发乃至形成良好习惯,这样才可能有效,因为道德的本质既是实践的又是生活的。积极培养公民的“德治”意识,强化德育教育,使之内化为个人的行为规范,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我们把“以德治国”方略贯穿落实在道德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之中,既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与发展,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也有利于“以德治国”方略的贯彻落实,从而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普遍提升,共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科学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 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在京召开,江泽民与出席会议同志座谈并作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01-01-11(1).

[2] 魏英敏.“以德治国”与提高全民道德素质[J].北京大学学报,2002(7):133.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7.

[4]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5]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070.

[6]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55.

[7] 郑永廷,等.当代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与价值彰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2.

D61

A

广东省第六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质课程——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占毅(1973-),男,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德治国道德建设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关系研究
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十八大以来“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