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打造特色提高质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012-08-15 00:49吕俊杰柏伟施金良朱光俊严宏东
关键词:应用型教学质量专业

吕俊杰,柏伟,施金良,朱光俊,严宏东

因材施教打造特色提高质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吕俊杰,柏伟,施金良,朱光俊,严宏东

介绍了重庆科技学院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特色立校,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所做的工作。认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和办学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健全保障,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特色既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也是高校永恒的主题,提高质量始终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

高等教育;应用型本科人才;教学改革;特色

重庆科技学院秉承“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确立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应用型”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工程技术的创新者,社会文明的传播者,建设事业的管理者”。2010年,我院深入贯彻《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继续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为先导,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为抓手,以科学制定“十二五”人才培养规划和“卓越工程师教育人才培养计划”为契机,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体系,特别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重点,以提高教学管理服务水平为保障,全面扎实推进本科教育教学工作。

一、明确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本科教学工作思路

围绕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确定了“一个中心、两条主线、三项改革、五个体系建设”的本科教学工作思路,全面推进本科教学改革,稳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即:以确保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以及完善因材施教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为主线;以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为着力点,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组织与教学队伍、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评价与考核、质量监控与保障等五个体系建设,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保障。

二、积极推进教学基本建设,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

(一)全面修订各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德育为先,加强基础,突出应用,注重素质,面向基层”的人才培养基本原则,坚持大众化教育与精英教育相结合,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在通识教育基础上实施专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思想,积极开展培养学生素质的综合教育,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上打造特色,在特色上塑造本科人才品牌。

以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为先导,遵照“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原则,遵循国家专业(或行业)规范,对比分析国内外同类应用型高校相关专业的本科培养方案,形成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矩阵结构。通过研讨、答辩、论证,综合考虑各学科特点,从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等方面,形成更适应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需求的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

(二)稳步推进课程改革及大类系列课程建设

为使学生建立起本专业扎实系统的知识结构和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学校重点建设了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核心、通识教育(文化素质)系列课程,推进具有自身特色的全校性大类系列课程体系建设。在构建合理、优化的课程体系基础上,逐步形成体系完善、亮点突出、特色鲜明、能紧跟时代科技发展趋势的本科课程体系。2010年新立项建设5个大类系列,涵盖40余门课程。

为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大力改革外语、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程。初步建成综合课程资源网络平台,为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条件。

(三)推进研究性教学和探究式学习

改革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

推进学生学习评价方式改革,改变以课程结束考试作为学生成绩评定的终结式评价方式,逐步形成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成绩评定方式。学校明确规定期末考试占学生成绩的比例最高不超过70%,促使学生重视和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逐步培养其探究式、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三、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原则,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2010年3月成立了创新实验区人才培养班,统筹学校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以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依托,以专业实验班为载体,探索冶金工程、石油工程等专业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新模式;改进本专业优异生培养机制,并纳入学校新一轮“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建设中专项支持,促进专业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继续推进“产学研(订单式)联合培养、中外合作培养、第二专业、辅修等改革,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逐步形成适应多样化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

(二)构建满足学生个性化培养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经过多年努力,学校形成了由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基本培养体系”和“实践创新能力个性化培养体系”有机融合,校、院两级互动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继续拓展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构建由校级“重庆科技学院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及院级形式多样的创新实践活动组成的,覆盖全校所有专业、多层次的创新实践项目体系。2010年学生参与数增加了30%。

围绕专业的学科竞赛,在进一步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同时,探索其各自向课程延伸、向创新团队延伸的途径,最大限度发挥其在学生个性化创新培养中的作用。2010年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学生人数进一步扩大,占全校本科生的10%以上。

2010年建立本科生创新实践中心,以“创新实验班”、“创新团队”等形式组织开展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自主开展创新实验实践活动的平台。建立暑期学校,为科学研究训练和国际化教育创造条件。

完善了相应的激励政策,吸引更多高水平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创新实践活动。

四、以注重学生发展为指向,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学校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学生发展为指向的质量保证体系,形成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循环式教学质量管理系统。采用“督”、“导”、“评”等方式保障教学过程质量,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学生信息中心、信息平台、信息反馈等方式,广泛收集质量信息,有效监控培养过程质量。形成了包括:网上评教、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学校领导听课、教学信息采集与反馈、年度状态信息、年度调研报告等多维度质量监控结果,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和处理,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

(一)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在教学和专业评价中,改变过去以教学资源、教学条件、师资水平等为目标的评价标准,逐步建立能量化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发展增量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学校全面修订了学生评教的指标体系,加入了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帮助学生系统理解、掌握、运用本课程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能力增强”等评价。同时,学校开展年度学生发展调查,认真分析学生在“知识获取”、“能力发展”等方面的状况。

(二)加强教学过程质量管理

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质量决定了教学质量,因此,加强对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政策执行、教材质量和教学过程等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通过健全学校、学院、教学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组织体系;完善《教学督导工作条例》《理论教学工作规范》《实践教学工作规范》;坚持课堂教学评估、领导和教师听课和同行评议等制度,规范教学过程,促进教学工作质量的提高。形成由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听课、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学生信息中心反馈组成的信息反馈体系,为实施教学质量控制提供信息支撑。

(三)全方位开展本科教学质量跟踪调查研究

为了评价学校内部质量体系的实效性,为各专业质量改进提供参照,2010年学校通过加强教学过程质量关键点的监控和数据采集,以及开展 “重庆科技学院毕业生状况调查”、“重庆科技学院学生学情调查”、“重庆科技学院学生发展调查”等,初步形成基于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信息反馈的闭环质量监控体系。

学生发展研究调查,将“学生发展”分为五个方面(指标):知识获取、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其中,学习能力又细分为“主动学习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深入学习能力”、“全面学习能力”和“创新学习能力”等五种能力。经过检验,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切实反映了学生的发展状况。

2010年《教学基本状态》显示,与2009年相比较,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平均值有较大提高,接近15%。教授上课平均时数超过100学时。人才培养国内交流情况有所进步,国际交流项目数及对外交流、访学、互换学生数等持续增加。

校内质量研究报告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分析与反馈,对保障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改革考评制度

建立教学工作综合考评机制。鼓励与约束并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形成了以教学基本工作、动态工作和教学业绩等为一体的学院教育教学状态校内评价方式;构建了包含由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促使学院更加关注本科教学、将保障本科教学质量工作作为重点工作。

五、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支撑

(一)加强教学队伍建设

建立主讲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加强外聘教师管理。认真审核和聘任课程主讲教师,严格教师开新课和新开课的试讲制度,严把教师教学关。

资助青年教师的国内精品课程教师培训、国内同类高校进修等;实施优秀主讲教师与双语教师出国进修计划,2011年学校每年组织近30名教师分别赴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进行为期6个月至1年的进修,冶金学院派出4名。

举办 “重庆科技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和“教学示范课”活动,参加活动的青年教师近300人,为培养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营造良好氛围。

完善助教制度,2010学年全校聘任助教100余人,成为推进研究性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强大支撑团队。

(二)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及图书馆建设

加强实验室建设,已建成由7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若干校级实验教学中心构成的多层次实验教学平台;同时通过创新实验、科研训练计划等促进包括重点实验室在内的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深化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改革,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展评,拓展产学研合作,加大实习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力度,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加大图书资源建设,2010年图书馆文献购置费大幅增加。为了保持与国内一流高校相当的文献保障率,图书馆实行了“数字资源优先,纸质资源降复本”的文献资源建设策略,有效地保障了教学需求。

(三)完善教学管理系统,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根据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新要求,重新梳理教学管理业务流程,突出对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点的监控,建设新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新系统建设有利于减轻师生负担、有利于教学过程信息反馈、有利于提高教务处和学院教学管理水平、有利于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及时了解和掌握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力争新系统成为能支持分类培养、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的教学管理平台,并能支撑网络教学资源的一体化建设。

六、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一)专业建设取得进展

为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要,2011年学校获准设立三个相关专业,本科专业数达到36个,冶金与材料学院申报新兴产业专业1个(功能材料)。

(二)“质量工程”建设再创佳绩

2010-2011年,获国家级、市级特色专业各1个、市级精品课程3门;市级教学团队3个,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市双语示范课程1门;学校成为2011年国家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试点高校之一,石油工程与冶金工程成为国家试点的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专业。

(三)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很大提高

2011年以来,我校学生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获得2个全国三等奖,这也是我校连续两届在全国决赛中获奖;我校学生在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中荣获2项亚军,并获得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参赛成绩创历史新高;学生获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用友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一等奖。在“第四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上,我校学生在机械类成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6个的佳绩。在第四届重庆市大学生“盛群杯”单片机应用设计竞赛中,6个一等奖中我校夺得3个,并获二等奖2个、三等奖6个,学校还获得优秀组织奖。在 “安利杯重庆市大学生计算机作品大赛”中,获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个;获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三等奖;获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重庆赛区一等奖等。

(四)毕业生获用人单位好评

在毕业生总体素质评价调查中,用人单位对我校2010届毕业生总体素质评价为良好。我校毕业生以踏实勤奋、专业知识扎实、吃苦耐劳见长,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2010届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达90%以上,名列重庆市本科院校前列。

[1]杜玉波.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R].重庆:高等教育国际论坛,2011.

[2]周远清.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R].重庆:高等教育国际论坛,2011.

[3]钟秉林.高等院校的发展与高师院校的改革[R].重庆:长江师范学院,2010.

G642.0

A

1673-1999(2012)09-0171-03

吕俊杰(1963-),男,重庆长寿人,硕士,重庆科技学院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钢铁冶金工艺优化与高等教育管理。

2012-02-21

重庆市2011年高等教育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冶金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改革的研究与探索”阶段性成果(112084)。

猜你喜欢
应用型教学质量专业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