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藜玮,闫乃鹤
对高校学生管理方式创新的思考
孙藜玮,闫乃鹤
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的特点,认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应当树立服务学生的理念,不断优化学生管理体系,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管理方式;创新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相较于上几代人更具有新意。特别是随着80后逐渐淡出校园,90后成为各大高校在校生的主力群体,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为此,有必要反思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探索学生管理方式的创新。
首先是我们面对的学生跟过去不一样了。
当代大学生,大多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从80后进入大学开始,独生子女就开始成为大学生群体的重要成员,到90后成为在校生的主力群体,则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一般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一家几代人围着一个孩子,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这个孩子已经形成了“我就是中心”的意识。虽然处于和平时期的中国不需要这些学生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进行痛苦的抉择,但是作为新时期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懂得这个国家艰难的成长历程,正确把握个体在这个国家中的位置和价值,则是他们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同时,许多学生心理比较脆弱。当前的大学生,很多人说他们是“温室中成长的一代”[1]。在进入大学校园以前大部分学生没有独立的生活能力,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生活上都依赖于父母。当然就当前中国的现实环境而言,学生在经济上依赖父母是不得已的,并且对他们的学习是有利的。90后以特立独行为自己的标志,这种特立独行带上了自我糊弄以及群体沉迷的阴影。真正的特立独行,是能够拥有独立强大的内心世界,能够承受一定的压力,能够独立地解决问题。显然,许多大学生在心理承受能力上异常的脆弱。我们不否认这个特殊的时代既给大学生的发展带来了温室一般的环境,但同时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也在给这些孩子带来父辈们曾经没有面临过的各种压力。这种环境使得大学生承受着各种不同的心理压力。如何有效地排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这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考虑和重视的问题。
另外,许多学生还有浓重的功利主义倾向。各种现实的生活压力,使得一些大学生悖逆了接受高等教育的初衷和意义。接受高等教育的意义在于通过学习各种专业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先学知识,后择业的问题。但是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忽视了主次轻重的问题,将就业摆在首位,文化课学习的重要性则被忽视。过于浓重的功利主义色彩使得学生过于重视眼前利益,高等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正面临着挑战。
其次,网络的普及对学生管理工作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的普及,一方面扩展了学生的交际范围,另一方面也使得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加孤立。许多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缺乏真实的交流,各种集体互动、班级活动难以开展。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按照不同的活动内容、不同的学生群体,开展的方式也各有不同。从总体来看,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有以下四种常见的形式:
第一,一对一式的个体沟通。与每一个学生进行沟通,是了解学生思想、心理状况最直接的方式。这种一对一式的沟通,通常我们又称之为谈心。“这种沟通方式注重的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了解与倾诉,能够有效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使老师能够较为深入的了解到每一个学生个体的性格特征,分析他们可能潜在的思想问题。”[2]采用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要求老师能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状况,提出不同的建议,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同时对可能发生的错误予以提醒。这种一对一的沟通更具有精准性。但是学生众多,老师往往难以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如此细致的工作。所以如何选择合适的沟通个体,如何提高谈心的效率,这是老师必须注意的问题。
第二,开展团体活动。通过团体活动能够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最大程度的解决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特别是在当前,一些困扰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具有趋同性,采用这种团体教育的方式,通过轻松娱乐的各种活动,最大程度的解决学生的共同问题,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
第三,奖惩教育。奖惩教育也是一种激励教育,无论是在高校还是在其他的社会组织中,这种方法都被广为采用,被作为日常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采用这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培养他们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对他们将来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好处。高校开展奖惩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让他们对是非黑白有独立的辨别能力。
第四,网络教育。“随着校园网的普及,在高校的教育工作中充分利用网络设备和网络工具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教育的内在要求。”[3]对于学生管理工作而言,针对这一现实特征,应该对陈旧的教育管理形式作出调整和改变,积极寻找二者之间的契合点,把握和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以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广开来。这样既不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同时能够使管理工作的效果达到最佳。比较典型的就是近两年流行的博客这一网络工具,不仅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很多老师也非常热衷这一网络交往平台,将这种形式运用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和可行性。
第一,确立管理工作服务学生的基本理念。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首先要有明确定位,是将自己定位成一个完全的职能管理者,还是定位成通过管理服务学生的服务者角色,这是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在传统的观念中,所谓管理,就是一种优势地位对弱势群体的监管。很显然,这种观点已经不符合当前的现实需要。确立服务学生、引导学生的基本理念,才能让高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开展起来。”[4]首先,无论是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师还是学生干部,都应该以服务学生的基本理念开展各项工作。坚持服务学生的理念,各项工作的开展才能得到广大学生的认可和支持。许多学生干部在参与管理工作时常常存在一种 “高高在上”的心理,这是要不得的,这样只会加重学生的逆反心理,不能取得管理的良好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其次,管理者要以身作则。除了树立基本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以外,管理者更是要发挥以身作则的价值,通过自己的表率作用,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活动,打造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学风。
第二,从学校管理向学生自我管理的方向转变。大学生对社会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他们不会像小学生那样全盘接受学校的教导。从这个角度来说,要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仅仅靠学校、老师、学生干部这种外在的因素是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的。“必须充分调动学生主体这个内在因素,加强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才会取得成果。”[5]首先,必须建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让学生确立独立的意识,从对家庭和学校的依赖心理中走出来,认识到个体的价值。只有认识到个体的价值,才能感受到作为个体对社会应当承担的责任。这种责任的承担能够让学生更加清醒,同时也更加自信和自立。其次,要引导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学校应该建立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机制,鼓励学生成立社团组织,支持学生独立开展社团活动。利用这些以学生为主导力量的组织形式开展学生工作,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优化学生管理体系。高校的学生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牵涉到学校的各个部门,需要调动学校所有的相关人力物力资源。包括学院与学院之间的合作、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合作、老师与老师之间的合作、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等。高校现行的学生管理“校、系、班”三级管理模式,特别需要协调不同主体之间的功能作用,才能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既要赋予职责,又要让其拥有权利,责权必须统一。
[1]黄斐,张玲,张涛.柔性管理在学生工作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10(18).
[2]马燕慧.浅谈高校服务主导型学生工作模式[J].学理论,2010(14).
[3]曲雪玉,葛军.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7(15).
[4]杨敏.论从团体辅导视角创新开展高校学生工作[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8).
[5]祖克拉·塔来提,陈访贤.试论高校学生工作理念的三重转型[J].科技信息,2010(17).
G647
A
1673-1999(2012)03-0165-02
孙藜玮(1981-),女,山东烟台人,烟台职业学院(山东烟台264670)助教;闫乃鹤(1982-),女,山东烟台人,硕士,烟台职业学院助教。
2011-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