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萧条成因之争刍议
——兼议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争论

2012-08-15 00:49汪海滨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凯恩斯货币政策

汪海滨

经济大萧条成因之争刍议
——兼议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争论

汪海滨

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是对大萧条成因的两种代表性解释,通过对这两种解释的比较分析,来说明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理论冲突和内在逻辑,从而研判西方现代经济思想的发展趋势以及对我国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启示。

大萧条;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政策启示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使美国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危机之中,是资本主义制度自产生以来面临的最大挑战。但从经济学思想发展的角度看,大萧条 “不仅使宏观经济学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而且还持续影响着宏观经济学家们的信条、政策建议和研究进程”[1],同时也为经济学家研究经济政策与经济运行之间的联系提供了难得的样本,“解释大萧条是宏观经济学的‘圣杯’”[1]。不同的经济学流派都试图对大萧条的成因做出合理的解释,在众多的学说主张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凯恩斯主义的解释和货币主义的解释。

一、大萧条成因的争论

(一)凯恩斯主义的经典解释

凯恩斯的经典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不仅是对大萧条的解释,而且也改变和影响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其理论是建立在否定新古典自由主义的两大核心——萨伊定律和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引起大萧条原因的有效需求不足的推理,否定了“供给自行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把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作为人们行为的重要假设,抛弃了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创立了新的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推理是:大萧条的出现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而有效需求不足是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的结果: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引起消费需求不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人们“心理上的流动偏好”使预期的利润率有降低的趋势,导致投资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使得非自愿失业成为经济的常态,由于工资刚性的存在,市场机制本身并没有力量使总需求等于总供给,经济无法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状态;只有依靠国家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来增加总需求,减轻经济萧条的破坏作用,才能使经济重新实现均衡。

与传统的货币数量论不同,凯恩斯把人们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作为货币需求的重要假设,从而推演出新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偏好假说。该假说认为,人们持有货币是基于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其中,前两种动机取决于收入水平,而投机动机则是由利率决定;在探讨了这三种动机后,凯恩斯提出了新的货币需求函数:M=M1+M2=L1(Y)+L2(i)。该理论肯定了利率对货币需求影响的作用,其政策建议是采用货币政策能够通过传导机制来增加总需求,但是由于存在着“流动性陷阱”的极端情况,凯恩斯也承认货币政策对治理充分就业无效的可能性。

(二)货币主义对凯恩斯理论的“反革命”

货币主义的领袖弗里德曼在其与安娜·施瓦茨合著的著作《美国货币史:1867-1960》中,集中研究了1929-1933年美国货币供应量的情况,对大萧条的成因进行了简单而有力的解释,即由于大萧条期间美联储采取不当的货币政策导致货币供给急剧下降和严重的经济衰退,从而得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是没有必要的,反而只能起阻碍作用的结论。

现代货币数量论是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弗里德曼把新的货币数量论建立在传统理论之上,“着重从货币需求变化的观点出发来解释货币收入水平变动和物价总水平变动”[2]。他的简化的货币需求函数可以表示为:M/P=f(YP,i),即货币需求主要取决“恒久性收入”和利率。根据弗里德曼对美国1867-1960年的经济统计,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为1.8,而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仅为0.15[3]。所以,“恒久性收入”对货币需求有重要影响,而“恒久性收入”在长期内是稳定的,故货币需求也趋于稳定,因此,由货币当局控制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成为经济不稳定的根源。弗里德曼进一步指出,长期内,干涉性货币政策不仅无效反而会引起通货膨胀,他主张实行“简单的货币原则”,即货币当局按照经济增长的速度,长期稳定地增加货币供应量。

弗里德曼针对 “非自愿失业”,提出了自然失业率,以论证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无效性。按照他的看法,由于适应性预期的存在,经济中存在着一个自然失业率,使得长期内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不存在如菲利普斯曲线所描绘的替代关系,通货膨胀不可能对增加就业有持久的影响;而在短期内,财政政策由于导致国民产出以及货币供应量的同比例增长,增加的只是名义的GDP。因此,弗里德曼否定了凯恩斯关于刺激总需求就能解决就业问题的论断,从而说明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越多,经济就会越不会稳定,市场机制才是经济稳定、高效运行的保障。

二、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理论冲突和内在逻辑

(一)凯恩斯主义的体系化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着重阐述的是由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经济衰退以及政府加强对经济活动干预的理论依据和必要性,然而并没有形成一个以总需求为中心的理论体系。《通论》发表之后,凯恩斯的追随者对其理论进行补充并使之完善,不仅使理论动态化、长期化,而且弥补了理论缺乏微观基础的缺陷,从而形成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希克斯和汉斯将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结合起来,建立IS-LM模型,成为凯恩斯理论体系的基本分析工具。IS曲线和LM曲线分别代表利率和收入的变化会影响到投资和储蓄的变化以及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变动,使经济达到均衡。IS-LM模型说明了利率和货币政策的重要性,货币政策也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常规性工具,从而使凯恩斯理论的政策建议具体化。哈罗德、多马各自遵循着凯恩斯的途径就经济均衡增长进行探讨,论证了经济动态均衡的条件,并提出了均衡增长的公式G=Sσ(公示中G代表收入增长的百分数,S代表储蓄对收入之比,σ代表平均每增加一单位投资能增加的收入或产量,即资本生产率)[4],从而把凯恩斯理论动态化、长期化。20世纪40年代末,萨缪尔森1948)在其著作《经济学》中,把传统经济学的微观分析与凯恩斯的宏观分析结合在一起,创立了“新古典综合论”,企图以市场的价格机制来调节生产要素的供求,以政府的宏观政策弥补市场的不足。新古典综合派以微观分析作为宏观分析的补充,弥补了凯恩斯理论缺乏微观基础的缺陷,从而使得凯恩斯主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货币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

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凯恩斯主义无法对其提供合理的解释和对策,西方经济学界对凯恩斯主义的怀疑和责难大大升级,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货币主义。

前面已经指出,货币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是建立在现代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之上,论述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强调货币因素的作用,并阐明了资本主义世界面临的失业、通货膨胀等重大问题的政策。其基本观点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动态上是稳定的,货币当局只需按照经济增长速度长期稳定地增加货币供应量,那么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经济是可以趋于稳定的;反对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认为“滞胀”的出现,正是由于政府奉行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人为地破坏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关于货币政策,货币主义的看法是,如果政策运用得法,是可以起作用的,一是“能够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失调的主要源泉”,二是“为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背景”,三是“有助于抵消经济体系中由其他原因引起的一些较大的动荡”[5],但不赞成实行干涉性货币政策。

总之,货币主义在理论和政策上主要强调了两个问题:第一,货币需求是稳定的,货币供应的变动是影响经济的基本因素。第二,主张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

(三)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争论的实质

作为凯恩斯主义的批判者和挑战者的货币主义,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政策方面,都与凯恩斯主义有所分歧。二者的争论主要围绕着以下几个问题的展开:

第一,关于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凯恩斯主义认为,总产出和就业量主要取决于消费和投资,尤其是投资支出及其乘数,至于货币供应量,则只是次要的、间接的作用。而按照货币主义的看法,由于“恒久性收入”是稳定的,货币需求长期内也是趋于稳定的,故货币供应的稳定增长是经济稳定的关键。

第二,关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可以表示为R→M→i→I→Y(其中,R为存款准备金,M为货币供应量,i利率,I为投资,Y为总产出),货币的作用主要通过利率的变动来影响投资和总产出,故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间接的。而货币主义之所以认为货币是最重要的,因为它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M→Y,货币供应量直接影响总产出和总收入,货币在经济活动中是最重要的。

第三,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性。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有效需求的不稳定决定了市场经济的波动性,经济不可能自行达到均衡,政府有必要通过宏观政策对经济进行调节。而货币主义则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能通过价格预期的调整而走向均衡,市场经济在动态上稳定的,之所以出现经济的波动主要是由于预期调整的延迟,但无论怎样延迟,通过市场的作用,经济最终能够恢复均衡,而无需政府进行干预。

综上分析,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在实质上是相同的派别,都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否定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存在的前提下,从各自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方式的理论解释出发,提出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病情的诊断和处方;它们之间的分歧不是根本性的,而主要是方法论的。

三、西方现代经济思想发展趋势及对我国金融政策的启示

任何的经济理论和政策都是与特定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的。经济大萧条的时代宣告了主张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学的失效,强调政府作用的凯恩斯主义确立了西方经济学的正统地位,同时也影响了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目标。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主张回归自由放任的货币主义开始对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进行批判,其政策建议逐渐为西方各国所接受。然而,次贷危机和当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再次表明,自由放任在当今全球经济日益密切、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明显的时代背景下是行不通的,强调政府干预(特别是加强金融监管等核心领域)的凯恩斯主义必然重新归位,其政策主张也将重新帮助全球经济走出低迷,从而把经济拉回到健康的运行轨道上。

当然,重新回顾和分析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在理论和政策主张上的争论,对我国更好地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调节经济有很多启示意义。

第一,财政政策的“微观化”。财政政策是凯恩斯主义调节经济的基本手段。但是,长期的财政政策日益暴露其无效性,不能被灵活地运用,如政府公共支出易增不易减、税收易减不易增。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环境污染严重、劳动生产率不高等诸多问题,因此,应该根据这些问题,制定优先增长的微观财政支出政策。收入不平等、两级分化严重也是我国需要迫切解决的社会问题,故我国应该对现行税收结构进行调整,提高个税税率、遗产税率,作为对我国财政收入政策微观层面的补充。

第二,货币政策目标的单一制。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都坚持货币政策目标的单一制:前者的目标为充分就业,后者强调物价稳定。而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还是双重制,由于赋予政策更多的任务,故往往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应该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实行相机抉择的政策目标。当前我国主要的经济状况是物价虚高,通货膨胀严重。鉴于这种情况,我国应实行以稳定物价为目标的货币政策。此外,必须确保中央银行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第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松紧搭配。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发生作用的时间早晚不同,因此,灵活搭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于能否取得预期目标十分重要。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资金流短缺,企业借贷成本高,民间信贷盛行,故我国应该实行“松”的货币政策和“紧”的财政政策的政策组合。这样,既可以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的局面,也不至于加剧通货膨胀,又不会引起经济衰退。

[1]伯南克.大萧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3.

[2]伯尔.通货膨胀与货币理论[M].伦敦:乔治、艾兰和昂文出版公司,1973:206.

[3]郭诚,陈建华.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货币政策分歧的理论比较及其启示[J].理论月刊,2001(8).

[4]胡代光,厉以宁,袁东明.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和演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9.

[5]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M].胡雪峰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F039

A

1673-1999(2012)02-0085-03

汪海滨(1988-),男,福建安溪人,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西方现代经济思想史。

2011-11-1

猜你喜欢
凯恩斯主义凯恩斯货币政策
多赚两只蛋的钱
多赚两只蛋的钱
多赚两只蛋的钱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多赚两颗蛋的钱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
需求管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