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翠月
大出血是剖宫产手术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发病突然,情况危急,若不进行及时的抢救和治疗,很有可能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是当前导致产妇死亡的一项主要原因[1]。对剖宫产术后子宫下段收缩乏力性大出血进行认真的分析,掌握正确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对于有效减少产妇剖宫产术后大出血、降低子宫切除率、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16例产后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剖宫产术后子宫下段收缩乏力性大出血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和临床护理方式。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本组研究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2例产后大出血患者,最大年龄35岁,最小年龄21岁,平均26.5岁;孕周为37~40周,平均39.4周;剖宫产术后出血量500~1600毫升,平均1055毫升。其中首次剖宫产64例,二次剖宫产8例。行剖宫产术分娩的临床指征为头盆不称、肥胖症、巨大儿、胎儿宫内窘迫、前置胎盘、高龄初产、羊水过少、妊高症、社会因素等。患者术后大出血的临床表现为:分娩后分别在子宫肌层注射和静脉注射20μ缩宫素,艾利斯钳子宫切口和出血部位,胎盘脱落后去除,使用纱布清理子宫,检查是否有出血情况,切口以上部位的子宫收缩良好,但是下段有弥漫性血液,可见出血点;术中无子宫下段出血现象,缝合关腹后,术后返回病房或清理阴道时可见阴道中有大量血块或血液排出,宫颈口软、薄,宫口开大3~6厘米,袖口状。
2.治疗方法:对于子宫下段鲜血上溢或下断壁活动性出血,手触下段,肌层柔软的患者,立即将积血吸净,使用盐水纱布垫将下段填塞,并两手环抱、压迫子宫下段和血管,行局部加压按摩,在子宫下段肌层进行环形多点的20~40μ缩宫素注射。治疗3分钟后去除纱布垫,观察出血状况。对于个别的活动出血点可以采用"8"字缝合或电凝,止血后缝合子宫切口。对于术后2小时或术后清理阴道时出现的大出血患者,立即对患者行20~40μ缩宫素的阴道宫颈内点注射,握拳顶住引导宫颈,行双合子宫按摩[2],直至出血现象停止。
3.护理方法:根据患者的术后出血量及时为患者补充血容量,把握有效抢救时机,为患者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道,必要时使用大号的留置针头,检测脉搏、血压等各项指标变化[3]。保持患者的呼吸通畅,及时吸入氧气。严格遵照医嘱为患者用药,对休克患者采用吸氧、静脉滴注盐水的方式治疗,做好输血准备。保证患者休息和治疗环境的舒适安静,及时查看会阴垫,观察是否存在继续出血,是否有知觉,加强术后营养支持。
经过及时的治疗和有效的护理,所有患者均转危为安,治疗7~8天后,均成功出院,治疗45天后复查,显示良好。
本组研究中所涉及的72例产妇均为经过试产,或者已经进入产程,子宫口大于3厘米的患者,其中枕后位、头盆不称等多见。由于胎儿头部下降受阻,使产妇宫颈受到长时间压迫,肌纤维过度伸展,致使削减下段肌层收缩作用。分娩后,由于子宫下段肌纤维缩复力差不能回缩,致使宫颈柔软而薄,呈现袖口状,无法闭合血窦,行缩宫素注射后会有较好的缩宫效果,但是未经缝合的子宫切口会影响子宫的完整性,使切口子宫下段肌层收缩不良而导致术中发生大出血的现象。
试产时间过长,使产妇产生精神紧张或进食较少,子宫下段肌肉的处于紧张的状态,再加上子宫壁水肿会影响子宫下段的收缩乏力,前置胎盘附着的部位不能闭合血窦,胎儿巨大,子宫下段肌纤维过度拉长、变薄,不能够及时的进行收缩和止血,胎儿的长时间压迫也会导致局部供血不足。同时肌纤维的氧、血缺乏,也同样会减弱子宫下段缩复力,不能够及时收缩,导致术后大出血。
常规处理子宫大出血的方法能够使小部分的患者止血,在出血严重的患者治疗中没有明显的效果。子宫下段出血点的缝扎、局部按摩和多点注射缩宫素对于严重性的大出血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这种方式是使用纱布压迫出血部位,缩宫素多点注射,既能够达到止血的效果,又能够防止继发宫缩乏力加量出血,不但能够较大程度的争取抢救时间,也能够较好的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
对剖宫产术后子宫下段收缩乏力性大出血患者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护理,能够为患者的治疗和恢复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并且为心理紧张的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建立治疗信心,有益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1 谭美秀.改良式B-Lynch缝合术在剖宫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9):56 -57.
2 李树珍,李欣,李永梅.子宫加压缝合法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疗效观察[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8,31(2):138-139.
3 何秀丽,汪庆玎,沈彦波.丙泊酚-氯诺昔康镇痛对人流术后子宫收缩痛的影响[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14(2):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