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本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

2012-08-15 00:50张未知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现实

张未知

(1.吉林大学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社会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2.长春工程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

哲学基本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

张未知1,2

(1.吉林大学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社会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2.长春工程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

从哲学基本问题理论前提的视角,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思想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和中介实现思维方式的理论变革,从而使思存关系问题深化为改造世界的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展开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批判之中,表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实关怀的理论指向。

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哲学;实践批判;现实关怀

哲学基本问题是各派哲学观点的结合点和斗争的理论焦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变革在于通过实践解决了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真实基础和发展道路,哲学基本问题展开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批判之中,表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现实关怀的理论指向。

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前提反思

哲学基本问题之所以成为历史上各派哲学观点的结合点和斗争的焦点,这是因为它在深层次上反映、表征和标志着不同的哲学观。马克思哲学观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揭示,而是一种前提性的深刻批判。笔者运用“理论思维前提批判”[1]的思想方法,试图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前提问题进行再思考和尝试解读。

黑格尔认为:“近代哲学的出发点,是古代哲学最后所达到的那个原则,即现实自我意识的立场。”[2]以此推理,现代哲学就应该以近代哲学最后所达到的那个原则为出发点,即应该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入手展开讨论。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只是在欧洲人从基督教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中觉醒以后,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完全的意义。”[3]224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即精神和自然界谁是本原的?恩格斯明确断言:“哲学家按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没有任何别的意思”[3]224。作为马克思哲学的现代唯物主义,对这种“完全意义”的理解和反思是什么呢?恩格斯紧接着说:“但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地回答。”[3]225

笔者理解,这里就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恩格斯十分明确地继续指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要得到证实,人类就要马上把他的哲学从理论转移到实践中去”,这是黑格尔和“几乎所有哲学家所共有的幻想”[3]225。很明显,马克思、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不是针对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本身,而是直指“同一性”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以往的哲学家把哲学基本问题理解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仅仅理解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而现代唯物主义恰恰是针对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前提,通过实践来真正解决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讨论现成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不是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上,而是实现了对传统哲学基本问题理解的超越。马克思正是从思维与存在相统一的实践前提出发,展开了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批判,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革命性变革。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正是在于离开了“历史中行动的人”这个根本前提,去抽象地、直观地看待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关系。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在对自然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思维前提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实现的。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3]223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到,这里所概括的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应是恩格斯对此前哲学史的总述,并不包括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认识本身,其中内含马克思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全新思考。“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61这种改变世界的哲学立足于对传统哲学基本问题的前提的批判。以往的哲学家们(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唯心主义哲学家)只是用非历史的、非现实感性活动的思维方式(包括唯物主义方式和唯心主义方式)解释这个世界为什么是现存的世界。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应当用历史的、感性的、实践的思维方式来观察世界,思考如何改变现存的世界。

综上,哲学家们由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而形成了自己的哲学观点从而与其他哲学相区别。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其实质是“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问题。人的思想客观性即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真正前提是实践。马克思正是从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基础挖掘和前提批判出发,揭示出“感性的人的活动问题”。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上,唯心主义只是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去看待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其根源在于离开了感性的人的活动这个根本前提。也就是说,马克思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突破了以往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哲学,不是对哲学基本问题内容和形式的一般意义上的反思,而是对基本问题前提的思考与批判,把人的社会实践作为思维与存在一致性的前提,超越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哲学,由此出发而形成了独特的哲学,即历史唯物主义。“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4]58“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与存在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就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4]59或许可以说,在这个全新的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院哲学,而是改造世界的世界观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这里,已经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深化为改造世界的问题了。从“历史中行动的人”这一前提出发,得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世界观结论[4]56,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变革。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实践理解

马克思、恩格斯从人与世界关系视域中人的价值创造能力来阐释哲学基本问题。思维是指人的思维,存在是指包括人的存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整体上也就是人与世界的关系,它内涵人在世界中的地位问题、人与世界共存问题、人对世界的改造问题。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从来没有解决人与世界对立统一的现实基础和具体中介问题,以往不论是唯物主义哲学还是唯心主义哲学,都是分别从对立的两极去思考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始终僵持于“本原”问题的自然本原与精神本体的抽象对立,固执于思维方式上的客体性原则与主体性原则的互不相容。与以往思维方式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贡献在于发现了两个世界相互矛盾的根本原因和实现统一的现实基础,从根本上变革了从抽象对立的两极出发的传统哲学思维方式,颠倒了康德、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主义立场,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原则,做出了实践的唯物主义者的科学论断和深刻阐述。“以改变世界为根本任务的马克思哲学不再是关于绝对真理、世界终极真理的遐想,他不再祈求在某种意识的明证性、绝对的确定性基础上构建永恒真理的学说。”[5]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为重要标志,马克思从人的劳动实践、人的社会实践、人的历史实践,最终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最根本的解释原则,从实践这个现实基础和中介的存在出发,重新观察、解释和对待人与世界的关系,实现了以实践为基础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从价值论的角度看,认识世界是人类发现价值的过程,改造世界就是人类创造价值的过程,在发现价值中创造新的价值,在创造价值中发现新的价值,这已成为有利于人的价值实现和人类自由解放的必然的社会发展过程。马克思把现实的人的价值创造过程放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综合考察,从资本主义社会在物的价值不断升值的同时人的价值不断贬值的事实出发,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压抑,从而在吸取和运用资本主义创造的现代社会文明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现实斗争去克服资本主义自身无法解除的那些社会弊端和弊病,“在批判旧世界中去发现新世界”。从根本上说,实践不是回答世界本来是什么的问题,而是要回答世界对人应当是什么的问题,是对现有“存在”的否定。实践必然面向未来,关注具有可能性的、与人的生存密切相关的价值世界,实践是一个在原有价值实现的基础上,不断把理想价值转变成现实价值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人的生存实践、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就是人类价值实现的过程[6]。“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哲学的基本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这里,已经从一般意义上的思维与存在关系终极统一问题深化为改造世界的人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问题了。人的存在是意义的存在、价值的存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是现实、具体和历史展开的。社会历史发展的逻辑证明,在人类改造世界的同时,世界也在改造着人,人类改造世界所发生变化的结果,必然直接反映和体现在人的自身变化上,因为改变世界最终是为了改变人自身的生存状态。社会历史最终总是朝着人的自我完善、价值实现的方向发展、循环、超越和回归,人的价值存在既是现实性的存在,也是超越性的存在,是现实性存在与超越性存在的内在统一。每个人都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完善的存在,每个人都有美好的愿望、理想和人生境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追求,是人性内在共有的价值追求,理想存在于人的真正本质的发展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衡量价值的根本尺度。实践既创造价值也衡量和检验价值,这是由实践的本性所决定的,因为实践创造价值的过程,也就是接受实践检验价值的过程。实践既遵循客观自然规律又遵循人的主观能动规律,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的辩证统一。以实践为基础的真理认识与价值自觉的现实的、历史的、内在的统一,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实质和价值境界的根本体现。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积极自觉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保持进取状态和探索精神,不断研究和解决人类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为人生和社会创造出更大价值,否则实践就失去了主体性自觉。必须坚持以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只顾眼前功利,违背客观规律而盲目夸大和扩张人的主观意志行为,实践就会丧失其本来意义,失去客观性基础,甚至是毁灭人类生存的依赖基础,将必然受到“价值规律”的无情惩罚[7]。

三、哲学基本问题的现实关怀

哲学基本问题理论上反映着哲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涉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性的认识、理解和把握,也关系到如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展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历史唯物主义不是历史而是哲学,唯物史观不是历史观而是世界观。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教条和抽象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现实的哲学、开放的哲学、批判的哲学、发展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现实性,自觉地面对现实,勇敢地揭露现实,深刻地批判现实,这是其他哲学所不具备的理论品格和理论风范。

实践的主体是人,人总是处在现实之中,面对着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历史唯物主义所关注的现实,不是脱离人的自然领域的现实,不是传统哲学的抽象现实,而是直指现实的人,人的现实社会生活,人的现实社会关系,现实人的历史发展,以及所有这些因素所决定的现实的人的思维方式及其转变。马克思关注的不是抽象的现实,而是人的社会现实。旧哲学是在现实之外观察评论“现实”,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在现实之中把握分析现实,特别是把握对人的生存、发展、解放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现实问题,从而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客观规律。也正是在研究解决这些广大人民群众的重大而根本的社会现实问题中,马克思实现了哲学领域的理论超越和深刻变革。

历史唯物主义所理解的“现实”问题的理论要点应当体现有:第一,这种现实是自在基础上的自为的现实,是人的感性现实和社会现实的内在统一,脱离“人”的自然领域对人没有现实意义,而脱离“人”的社会领域也不属于人的现实生活。第二,现实是联系性的过渡性的历史存在。现实问题的表现总是双重辨证的,复杂多样的,联系区别的,发展变化的。在对现实的肯定性理解中必然包含着否定性的理解,对现实的认识过程,也就是对历史的批判反思过程。第三,现实显现或隐现在现象之中。“现实”在某种意义上说不是展现出来而是揭露出来的,因为现实问题往往包含在、隐藏在、散在于大量现象之中。现象反映现实而不等于现实,对现实的认识是对现象的抽象和把握,特别是重大社会现实的认识不能表面化。第四,对现实把握的程度决定着理论反思的深度。对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往往抽象并发展为某种理论倾向,形成某种思维定势,从而构成了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问题、焦点问题、时代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恰恰是重新回到现实问题的根基之处,在奠定了哲学革命的现实基础之上而实现的。也就是说,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对以往一切哲学对现实问题的前提批判,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现实意识的扬弃。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基本问题也就是包括了理论和实践的现实问题,也可以说,“回到马克思”就应当回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密切关注的社会现实中来。

哲学史上的不同发展阶段或不同发展时期,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不同的哲学门类派别,虽然都没有离开“人”这个核心,但都没有能够像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样真正抓住“现实的人”。人的现实存在是历史性的、价值性的存在,人与世界的关系说到底是人对世界的价值的关系。哲学史上对人与世界价值关系的把握,主要在于对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人与神灵的价值关系、人与抽象理性的价值关系和人与人的价值关系的不同理解,反映了自然主义、神本主义、人本主义、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绝对主义、相对主义的不同价值立场和价值态度。传统哲学形而上学试图发现相对于人的终极真理和最高价值,达到世界之巅阿基米德点的价值终极确定性,从而造成了人的价值的外话、异化、神化;而现代、后现代西方哲学强调人的自身价值,对传统哲学形而上学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否定和颠覆,其结果却无法回答“崇高”的失落,“理想”的破灭,“精神”的颓废。一方面,传统哲学形而上学把本来属于人类自身的价值源泉、价值本性,异化、神话、抽象化给自然、神灵、理性,在理论上表现为脱离现实、具体人本身的价值依托和价值空想,追求永恒高远、虚无缥缈而又根本无法实现的东西;另一方面,当代虚无主义又把本来属于人性美好的价值理想和精神追求进行全盘解构和否定,引入了一种人的信念“危机”的尴尬境地,从而同样剥夺了人的价值权利和价值地位,在现实生活中,空想的价值失去了凝聚力量,表现为人的理想信念丧失和精神颓废,盲目追捧眼前物质利益和感官刺激,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价值的困惑也就是哲学的困惑,其理论根源于对哲学基本问题非实践的思维方式,在于对人的抽象、片面、静止和单向度的形而上学理解,也在于对传统哲学“矫枉”过程中走向极端的忽视人的价值本体内在生成力量的思潮的影响。摆脱现代精神生活的困境,就要立足于实践,发挥哲学的价值理想建构功能,把超越的理念、理想还原于每个现实的、具体的人本身,使现实的人赋予高尚而实际的人生追求。

[1]孙正聿.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

[2][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37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孙利天.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8.

[6]穆艳杰,周耕.马克思主义存在形态及其关系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1-14.

[7]张未知.试论唯物辩证法的价值论原则[J].理论探讨,2010(6):60.

Basic Problems of Philosophy and Marxist Philosophy Reform

ZHANG Wei-zhi1,2
(1.Center for Fundamentals of Philosophy and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ety,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2.Changch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chun,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emise of basic problems of philosophy,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ideological connotations of the reform of Marxist philosophy.To make the theoretical reform of the thinking pattern,Marxist philosophy makes practice as the foundation and medium,so as to deepen the problem of thought and existence into the issue of the survival value and the meaning of life of people who reform the world.Basic problems of philosophy spread from the criticism of philosoph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symbolizing the theoretical point of Marxist philosophy's reality concern.

Basic Problems of Philosophy;Marxist Philosophy;Criticism of Practice;Contemporary Concern

B01

A

1001-6201(2012)01-0023-04

2011-09-28

张未知(1957-),男,吉林长春人,长春工程学院研究员,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秦卫波]

猜你喜欢
马克思哲学现实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菱的哲学
漫画:现实背后(下)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现实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