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晓虹
教师职业认同程度和教师职业发展
蒋晓虹
教师职业认同是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知、教师职业角色定位的把握、教师职业情感的建立、教师职业责任的履行。教师职业认同程度影响教师职业发展,而教师主动追求自我主体性的职业发展又促进教师职业认同程度的提高。提高教师职业认同程度关键在教师。
职业认同;职业发展;教师
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敬业尽责创造性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基础,它关系到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关系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实施,影响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必须建构良好的教师职业认同,提高教师职业认同程度。
教师职业认同是指教师发自内心的接受自己从事的职业,认识它有价值、有意义,对之充满信心和情感,自觉把职业规范内化到教师的行为中,使自己所承担的职业角色与社会发展对该职业的期望达成一致,并从中找到乐趣的一种过程和一种状态。教师职业认同的基本方面是:
认知是行动的先导,教师职业价值的认知是教师职业认同的前提条件。教师职业价值的认知,主要是指个体从内心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社会职能,对社会的特殊作用。教师传播人类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影响人类未来,是太阳底下充满人类智慧和人性光辉的最崇高的职业。教师职业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基础作用,对社会文明起传承作用,对社会道德起示范作用,对科技进步与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
教师职业角色的定位是教师职业认同的重要内容,在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社会对教师职业角色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职业角色定位也随之发生明显的变化,要求教师不能成为单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应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学生心灵美和行为美的引导者,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者,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者,教育教学和科学技术的研究者。教师对教师职业角色重新定位和转换的认同,成为了每个教师的行动指南和发展方向。肩负教书育人的教师必须随时代发展对从事的职业角色进反思和完善,找准教师职业角色定位,努力实现教师职业角色定位的转变。
情感是人的行为的最本质表现,是一个人认同什么样的价值观的标示器。教师职业情感是建立在对教师职业价值认知的基础上的,它是教师心理上对教师职业所产生的一种内心的爱憎、好恶、荣辱、美丑等的情绪体验,也就是对教师职业认知和接受所作的情感评价。对教师职业有深厚的热爱情感,对为师从教感到光荣,那么,教师职业的崇敬和事业的执著就是不言而喻的。
教师对其职业价值的认知、情感,角色定位的把握,教师职业规范的内化,只有履之于行才会产生效能。教师职责的履行就是在行动上表现为尽职尽责,认真做到:执教为生,导学育人;敬业爱生,甘为人梯;传承文明,启智求真;为人师表,弘扬正气;终身学习,勇于创新。
教师职业认同程度高就意味着对教师职业价值认识深刻,在职业活动中情感体验是积极的,对教师职业角色把握是恰当的,能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把教师职业当成是人生价值实现的需要,为师从教有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心里盛满爱和幸福,达到了以教育为信仰的境界,为教育工作可以作出种种牺牲,甚至自己的生命,自然就能催生出为教育事业献身的自觉性:平时兢兢业业,教书育人,关键时刻爱生如子女,粉身碎骨保护学生。一些地方、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薪酬、福利待遇尚低,实际社会地位也较低,但是仍然有不少教师年复一年,无怨无悔地在教育园地上耕耘不辍。是何种力量支撑、推动着他们呢?是对教师职业价值的深刻体验,热爱教师职业的深厚情感,是为人民为社会培养好下一代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正是这种高度的教师职业认同激励着他们有为教育事业自觉献身精神。
教师职业是把为人类幸福服务和教师自身素质的完善密切结合起来的事业,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实现敬业尽责的内在驱动力,只有职业认同程度高的教师才会有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行动,更关注教育方面的信息,及时补充新知识,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教学工具,探究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才能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从而使教育教学活动成为能教人以道义、教人以知识、教人以智慧、教人以发展、孕育创新人才的肥沃土壤。
心态决定一切,积极心态使人发挥潜能,收获事业成功,得到满意和快乐。有较高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教师必然以积极、主动、愉悦的积极心态,在学习和研究中,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与领导、同事、学生的交流中,感悟教师职业的价值、体验工作的乐趣,发现自己的优点、感受成功的快乐,肯定自己的成绩、获得充实的感觉,带着当教师的自豪、寻找着做教师的幸福。这一切就会使教师满意自己的工作,更觉得为师从教荣耀,更愿意拼搏奋进在不断完善自身素质中持续发展,在教书育人中照亮他人,又使自己的生命价值闪闪发光。
由于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教师在从教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角色冲突,如,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冲突,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冲突,新的教育形势对教师职业角色的期待与现实教师自身素质不高的冲突,工作与学习进修的冲突,教师角色与父母角色、丈夫妻子角色的冲突。这些角色冲突导致部分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和工作压力,出现了“厌教”和“跳槽”现象。在教师队伍中,加强教师职业认同建设,提高教师职业认同程度,就有助于缓解这些角色冲突。因为对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越强、心理层次越高,个体就会以健康、积极的心态投入教师职业,有良好的职业态度,能对工作有热情、创造性、积极性,能理性应对和缓解各种矛盾与压力,克服各种困难,并从心眼里深深爱上教师职业,甚至在思想上进一步升华,把从事教师职业当做一种幸福和最能为人类幸福服务的崇高事业。研究发现,来自同一学校的教师感受到的角色冲突和工作压力并不相同,这除了跟教师本人的专业素养、应对能力有关外,也与教师对职业认可和热爱程度有关。有的教师虽然工资不高、工作非常辛苦却乐在其中,有的教师放弃条件优越的大城市到条件艰苦的山村边疆从教,有的教师放弃出国机会安心国内教育事业,有的放弃待遇优厚的其他职业而坚持在教育第一线工作,其原因就是他们喜欢教师这个职业,有着强烈的兴趣和很高的职业认同,能排除各种干扰,安心从教。
教师职业认同程度影响教师职业发展,而教师主动追求自我主体性的职业发展又促进教师职业认同程度的提高。两者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教师职业认同一般有三种态势: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基本方面有稳定的正面、积极的体验,持肯定态度,是健康的认同;有负面、消极的体验,持否定态度,是病态的认同;在肯定与否定之间摇摆,是困惑的认同。
要获得健康发展态势的教师职业认同,提高教师职业认同程度,关键靠教师自身。唯物论认为认识不能没有作为对象的客体,也离不开主体自身。尽管,作为职业认同主体的教师不能改变客观职场环境,但是可以依靠自主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应对解决,就能获得良好职业认知、职业履行效果,并且提升自身职业认同程度。
从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来看,教师自我认同的建构是教师职业认同建构的核心和基础。因此,教师主动追求自我主体性的职业发展,自觉不断完善自我认识和自身素质,是获得健康发展态势的教师职业认同,提高教师职业认同程度的最直接的基本因素,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建议教师们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使其成为教师自主追求职业发展的指向和动力。一般来说,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对职业生涯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人生需要规划,生命因设计而光彩。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是现代人必须的人生课题,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要件,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驱动器,是教师提高自身职业认同度强而有效的不二之策。教师科学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加深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识,促使自己为实现确立的职业目标做出有意识、有计划的努力,注入职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当一个教师对职业生涯有自己的规划,就好比拿到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路线图,可以让教师预期到自身的发展前景和成果,而得到较高的满足感、幸福感和成就感。以师为乐,以师为贵,以师为荣,从而能更有效地创造性工作。
进行科学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进行自我分析和教师职业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知识和能力进行全面分析,认识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劣势与不足;充分认识教师职业的价值,考虑教师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教师职业角色对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其次,要确立合理的职业奋斗目标。一般为争取成为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和名师。第三,要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根据深化教育改革对教师职业角色的定位要求,将已有的知识和吸收的新知识科学的重组。第四,培养教师职业角色需要的各种能力。即培养教育教学基本能力和学科专业技能。第五,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通过加强学习,投身教育实践,严于解剖自己,自省慎独,心理调节等方法,认识教师职业是一项极其崇高的事业,对社会发展有特殊作用和贡献,坚定师德信念,陶冶师德情感,磨炼师德意志,养成师德习惯,培养健康情绪,塑造健全人格。第六,因人而异突出重点。青年教师要警惕懒散、紧张情绪,培养崇高的教育理想和强烈的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重在树立教师职业角色意识,尽快贴近角色、适应角色、胜任角色,实现向合格教师角色的转型。中年教师要警觉弃变求稳的职业懈怠情绪,长保强烈的进取心态,在反思中进行教学活动,依靠科研实现自身的发展。老年教师要提防终途泄劲的消极情绪,坚定积极向上持续进取的心态,在传承中探索创新,总结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实现向科学实践的转变,构建自己独特的教学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要注意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反思能力、调控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同化能力,获取教师职业更多更美好的体验和认知,增强更多更美好的情感,找到更多更美好的乐趣,从而不断提高教师职业认同程度。
(作者单位:临沂大学教育学院)
G451
A
1001-6201(2012)01-0231-0
2011-07-20
[责任编辑:何宏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