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荣,吴海英,梁建秋,何泽明,王 荣
(1.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南充综合试验站,四川 南充 637000;2.四川省渠县良种场,四川 渠县 635200)
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把发展大豆生产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从2004年开始,四川省启动实施了粮食增产增收“三百”科技示范工程项目,以大示范促进大带动,以大带动促进大豆生产大发展。通过几年的努力,四川大豆生产取得了突出成效。针对四川人多地少、耕地复种指数较高的实际,积极创新种植模式,走耕地深度开发之路,采取增、间、套种等办法,在不与大宗粮食作物争地的情况下,努力扩大大豆种植面积。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移,农村养猪大量减少,四川以“麦/玉/苕”模式为主体的种植模式已不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就此,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杨文钰教授和南充综合试验站探索出了“玉/豆”、“玉/豆+苕”等轻简高效种植新模式,通过模式的创新和推广应用,四川大豆种植面积由1996年的175万亩扩大到2011年的630万亩(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统计),播种面积增长迅速,发展形势喜人。
四川大豆在几年前一直属小宗作物,种植零散,产量较低,种植面积较小。近年来,四川大豆生产发展迅猛,出现规模化、大面积连片种植,产量水平大幅度提高,已经成为四川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播种面积在全国排名第6位。农业部在《种植业发展第十二五规划》(2011—2015)中将四川及西南间套食用大豆列入全国三大优势产区之一,国家发改委又将川渝大豆纳入国家十二五主要粮食作物,四川大豆引起了国家及省各级政府的重视。
1.3.1 以“玉/豆”模式为主推技术,以耐荫高产良种南豆12、贡选1号为主推品种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确保大面积高产稳产 2011年四川省农业厅把大豆列入了农业科技“三大行动”项目,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南充综合试验站育成的南豆12和自贡农科所选育的贡选1号为四川省大豆主推品种,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杨文钰教授研制的“玉/豆”新模式为四川省主推技术。同时,2011年四川省农业厅又启动了大豆高产创建活动,在阆中、仁寿等28个县进行大豆高产创建。另外,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南充综合试验站和岗位专家杨文钰教授对四川大豆主产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培训和生产指导,为实现四川大豆高产稳产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3.2 主要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全省大豆喜获丰收 根腐病、豆秆黑潜蝇是四川大豆的主要病虫害,对大豆产量影响很大。2011年在大豆与玉米共生期间,即大豆幼苗期间四川省普遍降雨量较常年显著减少,土壤湿度低,气候条件不利于大豆主要病虫害根腐病、豆秆黑潜蝇的大发生;同时四川省加大了对病虫害的防控力度,有效控制了四川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全省大豆大面积喜获丰收。
1.3.3 流通渠道不畅,企业带动乏力,四川大豆生产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状况,制约了大豆生产进一步快速发展 仁寿、荣县、乐至等大豆主产区2011年播种面积已达30万亩,大豆已经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但是,由于只有个体小型豆腐制品和豆芽加工作坊,没有龙头企业带动,加上交通不便,农民生产的大豆主要是自给需要,影响了大豆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根据2011年11月25日调查,农民收获的大豆出售率仅为5%,95%的豆籽仍然贮存在各家农户中,主要用于食用、喂猪和留种。
2011 年,在农业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四川套作大豆发展迅猛,全省播种面积达到630万亩,实现了全省食用大豆60%自给。但是大面积生产与单产水平极不平衡,在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服务区域内,经过体系专家和技术人员的及时技术指导和服务,在西充、乐至、渠县、广安、阆中5县核心示范区获得了平均亩产138.1公斤的高产,在西充县百亩大豆高产创建示范区获得平均亩产149.4公斤,在仁寿百亩高产大豆创建获得平均亩产154.3公斤,但在辐射区域大豆平均亩产仅110公斤左右,非示范区域低产田块普遍在60~90公斤范围,产量低,效益差。
1.5 四川大豆播种面积快速扩大和单产水平稳步提高的原因分析
1.5.1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推动了四川大豆生产大发展 近年来,农业部和四川省政府高度重视大豆生产,把发展大豆生产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从2004年开始至2011年,四川全面实施了粮食增产增收“三百”科技示范工程项目,以大示范促进大带动,以大带动促进大豆生产大发展。
1.5.2 套作大豆轻简高效,农民种豆积极性高 根据南充综合试验站2011年2月5~9日对服务区域5个示范县的不同乡镇10个农户的大豆成本效益调研,结果表明:种植一亩套作大豆的纯利润为206.8元,比玉米纯利润80元/亩高出120元以上,比水稻纯利润166.4元/亩高出35元以上,每公斤套作大豆成本投入仅为1.8元左右。由于套作大豆省工、省肥、投入少,给农户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近年来四川广大农民种豆积极性大大提高。
1.5.3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研制的新品种、新技术引领四川大豆生产的大发展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杨文钰教授研制的“玉/豆”种豆新模式和南充综合试验站研制的高产优质套作专用大豆新品种南豆 12及“玉/豆+苕”种豆新模式,在全省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提高了大豆单产和效益,得到了广大农户的认可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促进了四川大豆生产的发展。
1.5.4 在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引领和带动下,大力开展技术培训与服务 2011年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杨文钰岗位专家和南充综合试验站在四川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全年先后为大豆主产区40余个县培训农技人员和农户共计2839人,发放技术资料近2万余份,推动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为确保大豆高产稳产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川套作大豆主导品种是南豆12和贡选1号,主推技术是“玉/豆”和“玉/豆+苕”2种模式。
高产典型:2011年,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南方栽培岗位专家杨文钰教授在四川仁寿县示范的3000亩玉米套作大豆,经四川省农业厅组织专家测产,100亩核心示范区大豆平均亩产154.3公斤,高产田块亩产178.9公斤,千亩大豆平均亩产134.2公斤,比大面积增产30%以上。并且在玉米大豆单季产量提高的同时,玉米、大豆双季总产量达到742.6公斤/亩,双季总产值达到2000元/亩,实现了玉米套作大豆双高产。
2011 年,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南充综合试验站在广安、西充、阆中、渠县、乐至开展了套作大豆高产示范,示范面积共1200亩,经组织专家测产:平均亩产大豆138.1公斤,其中西充青狮镇出现了大豆亩产达到181.9公斤、玉米大豆2季作物亩产值超过2000元的高产典型。
目前能够适宜四川玉米套作大面积种植的高产品种只有南豆12和贡选1号2个品种,并且贡选1号在生产上应用已接近10年,品种混杂,退化严重,抗性减弱。新培育成功的耐荫高产品种南豆16和南豆20在大面积生产上尚未发挥作用,仅小面积示范,种源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大面积生产的需要。
四川省留在农村务农的主要是70岁左右的老年人,人老体弱,文化素质极低,对新技术接受慢。并且在农村普遍出现了地多人少、耕地荒凉的现象,制约了四川大豆的进一步发展。
据南充市综合试验站调查,四川种植大豆主要是人工挖窝点播、人工管理、人工收获,劳动强度大,人工投入较多,机械化播种施肥技术仅停留在试验和小面积示范上。
南充综合试验站在调查中发现,各地基本上都是自产自销,当地生产的大豆被当地的小型加工作坊收购。近年来大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生产的大豆越来越多,由于流通渠道不畅,价格越来越低,种豆效益降低务必影响农民种豆的积极性和大豆面积的继续扩大。
四川至今尚未建立“产、供、销”、“产、加、销”一条龙服务的产业模式。育种单位与推广部门脱节,生产与市场脱节,尚未形成大豆产业化。
大豆育种单位与推广部门之间无任何联系,育种单位即使育成了优质高产品种,如果自己不去繁殖并在生产上应用,育成的新品种生命就到此结束。大面积生产需要大豆良种时,各级推广部门就到处引种串种,育种单位与推广部门严重脱节,优质高产良种也难以形成规模化种植,形成竞争优势。四川至今没有专门的大豆营销机构,即使农民种植出优质大豆,由于流通渠道不畅,存在卖出难的问题,影响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制约了大豆产业的发展。
四川水稻、玉米、花生等作物得到了国家良种补贴政策扶持,玉米、花生和大豆是同一季节作物,大豆在没有国家良种补贴政策扶持情况下,各级政府主要抓玉米和花生,而面积发展潜力巨大的大豆就受到了一定限制。
(1)大力开展套作大豆新品种的选育和种质创新攻关研究。中国南方间、套作面积潜力巨大,是推动中国大豆产业发展和抗衡国际高油大豆挑战的突破口。而当前适合南方间、套作种植的高产、高蛋白、多抗大豆良种较少,远远不能满足四川及南方发展间、套作大豆的需要。因此,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应组织有关育种岗位科学家进行联合攻关,以选育耐荫、高产、高蛋白大豆为目标,尽快选育出一批适合四川及南方间、套作种植的优良大豆新品种。
(2)建议设施与设备研究室加强轻小型大豆免耕播种机、收获机及脱粒机的研制,以满足四川丘陵地区大豆生产快速发展的需要。
(3)加强“玉/豆”、“玉/豆+苕”模式轻简高效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以大幅提高大豆单产水平。近年来,随着广大农村中青年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农村劳动力大大减少,用于喂猪的红苕种植面积逐年下降,因此“麦/玉/苕”模式也逐渐被节本高效的“玉/豆”和“玉/豆+苕”新模式所代替,这2种模式下大豆种植面积潜力在1000万亩以上。因此,必须加强“玉/豆”和“玉/豆+苕”模式大豆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技术研究、示范与推广力度,为振兴中国大豆产业服务。
(4)大力开展新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农村的广大农户和各级农技人员对大豆高产高效栽培知识了解和掌握很少,很难适应现代大豆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大力开展对各级农技人员和广大农户的技术培训,通过高产展示示范、集中培训、田间技术观摩指导培训,实现科技入户,提高技术到位率,调动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大豆生产技术水平和市场应对能力。
(5)建立主导新品种的良种繁殖基地。由于现在没有专门经营大豆种子的企业或公司,也没有专门的大豆种子繁殖基地或部门。因此,需要建立主导新品种的良种繁殖基地,确保大面积生产用种的供给,努力提高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为减轻进口大豆压力做贡献。
(6)建立健全大豆产业化模式。建立和完善“科研、生产、经营、加工、外贸”一体化模式已势在必行。走强强联合之路,与推广部门、种子经营部门、大型加工企业、外贸集团联合,解决好南方优质大豆的生产规模化、经营、销售难等问题,形成“科研、生产、经营、加工、外贸”一体化的产业模式,推动南方套作大豆的迅猛发展。
(7)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快速推动大豆产业发展。近年来,四川及我国南方地区的间套作大豆的研究和大面积示范取得了一定成效,受到了农业部和相关部门领导一定程度的关注,但是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高度重视。在当前,由于大豆产量、效益不如同季节作物的玉米和水稻,所以我国大豆主产区东北地区的大豆播种面积呈逐年较大面积的萎缩,大豆产量严重不足,缺口量巨大,对国家粮食安全形成了影响。
我国南方间套作大豆产量和面积潜力巨大,是推动我国大豆产业发展和抗衡国际高油大豆挑战的突破口。大豆体系科技人员一方面要加强科技成果创新和展示示范工作,另一方面还要采取各种形式向国家主管农业的相关领导、部门汇报发展我国南方大豆产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争取得到国家良种补贴政策的支持,以进一步快速带动南方大豆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