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慕华先生——新中国作物品种资源事业的开拓者

2012-08-15 00:52常汝镇
大豆科技 2012年4期
关键词:区划大豆作物

文/常汝镇

卜慕华先生是我国著名农学家,长期在原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从事研究和领导工作。20世纪50年代,他担任品种资源室主任,广泛征集小麦地方品种,对小麦品种资源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鉴定,编写了包含14644份品种的《中国小麦品种资源目录》,是我国各作物中第1部品种资源目录。农业部于1958年2月召开了全国大田作物品种会议,对全国性大规模作物品种资源征集工作进行了总结。会前准备及会上各项工作均以卜先生为主筹划进行,卜先生是新中国作物品种资源事业的开拓者。他撰写的《我国栽培作物来源的探讨》一文在《中国农业科学》上发表,对我国原产作物做了系统地介绍,这篇文章成为研究我国作物起源方面的重要参考文献,多次被其他研究人员引用。

我和卜先生相识还是在他晚年从事大豆研究以后的事。文革后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得以恢复,他担任作物所副所长,主持常务工作。他看到黄淮海地区大豆研究工作比较薄弱,分析了作物所各作物研究力量的配置后,认为需加强大豆研究,他征求了金善宝老院长的意见,得到了金老的支持,在作物所组建了大豆研究室,这时卜先生已65岁。他做了很多调研,认为针对大豆品种适应范围相对狭窄的特性,开展大豆生态研究十分必要,他决定着手组织全国大豆品种生态试验。1979年11月卜先生主持召开了全国大豆生态研究会议,会议决定由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31个科研单位共同进行大豆品种生态联合试验,试验选用全国各地的78个品种,由30个科研单位提供,从1980年开始试验研究工作。随后几年分别在广东湛江、湖南长沙和江苏苏州召开年度总结交流会,总结交流试验进展情况,对推动大豆科学研究、开展学术交流起了重要作用。在苏州召开了全国生态试验总结会,会上王金陵先生对生态试验如何进行总结提出了具体意见,认为应就全国大豆品种生育期的划分、大豆引种规律等进行专题总结。会议对此形成共识,决定对全国各试验点的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撰写全国大豆生态试验报告,各试验点也可根据本地的试验结果开展分析和总结。可惜的是此后由于卜先生身体不适,试验数据分析受到影响。卜先生只对大豆品种生育期方面的结果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写成了报告初稿。卜先生过世后由郝耕进一步整理成文,由《作物学报》发表。其他相关资料至今尚未整理,十分可惜。

“六五”期间科技攻关计划开始实施,大豆新品种选育攻关项目由中国农科院作物所主持,全国14个单位参加大豆育种攻关,分为东北春大豆(由吉林、黑龙江农科院主持)、黄淮海夏大豆(由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山东农科院主持)和南方大豆(由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南京农大主持)3个专题,卜先生带领大豆研究室各位助手共同努力,并与3大区各主持和参加单位一起协作攻关,育成大豆品种22个,圆满完成“六五”攻关任务。

卜先生对中国大豆研究的重要贡献是中国大豆栽培区划的划分。从1979年开始,卜先生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和研究,调查了我国各地大豆生产概况、大豆的分布状况,了解大豆与当地其他作物的关系、作物比重的消长、生产的变动,分析环境条件与大豆生长的关系,根据大豆的品种类型、在耕作制度中的地位以及栽培方法等,结合前人的研究及国家自然农业区域的划分,制定了大豆栽培区划。初稿形成后又多方征求意见,经多次修改完成了大豆栽培区划。文章在《大豆科学》上发表时用了《中国大豆栽培区划探讨》的标题,强调这一区划还要进一步完善,表明卜先生治学的严谨。1983年在长春举行的第2届中美大豆学术讨论会上卜先生报告了这一区划的研究结果,对中美双方参会代表了解中国大豆分布、类型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卜先生确定的大豆栽培区划首先从耕作制度上划分为3个大区,再依据气候因素和地域划分为10个亚区。3大区即北方春作大豆区、黄淮海流域夏作大豆区和南方多作大豆区。这种3大区的划分方法符合生产实际,应用起来十分方便,已被普遍接受和采用。

卜先生从事大豆研究后,积极推动大豆学术和科研交流,在开展全国大豆生态试验之初即组织了全国大豆生态及区划会议,除布置全国大豆生态试验之外,还进行了学术交流,王金陵先生、马育华先生及卜先生本人都做了学术报告。在他的倡导下,1981年在山东济南召开了全国大豆学术讨论会。此前1963年8月由中国作物学会在江苏徐州召开过1次豆类作物学术讨论会,将其称为第1届全国大豆学术讨论会,在济南召开的即为第2届全国大豆学术讨论会,以后每4年召开1次学术讨论会,一直坚持到现在。在济南会议上成立了中国大豆研究会(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的前身),此次会议又称为第1届会员代表大会,推举了理事、理事长、副理事长和秘书长。卜先生倡导了会议,又推举德高望重的王金陵先生担任理事长,马育华先生为顾问,张子金先生和卜先生本人担任副理事长,王国勋先生担任秘书长。2012年4月初在黄淮海育种协作网年会上,盖钧镒先生和我谈起卜先生为人十分谦逊,还举了当年推举王先生担任理事长,而他仅担任副理事长的例子,卜先生的为人令人敬佩。

我和卜先生因大豆而相识,得到他不少的指导、帮助和提携。文革期间研究工作不能正常进行,外语荒废;文革后科研逐步走上正轨,我想英语不能丢,有空还要看点英文材料,一边看文献,一边复习英语。我开始查阅Crop Science上注册的美国大豆育成品种,查到1977年共育成116个品种,译成中文后,我请卜先生审阅指导,他说有参考价值,可以打印出来。其中有一张美国大豆品种分布图,是卜先生亲自描画的,当时刻的蜡板,图上各州的州名和品种名称都是卜先生亲笔写的。

1987年我们组织编写《中国作物遗传资源》一书,所有承担撰写的人员都是从事遗传资源研究的一线科技工作者,但此前多数没有写书的经历,初稿经我们审定后又返回作者再修改,修改稿则邀请相关专家审阅把关,以保证质量。我除了承担书稿初审外,还撰写其中的《大豆遗传资源》一章,书稿呈王金陵先生、卜慕华先生、王国勋先生审阅,他们给了我很多指导,至今我还保存着3位先生的审稿单。卜先生的审阅意见十分详细,除鼓励我说收集资料多、内容详细、整理得也精密,更对文稿中的不足和不确切之处一一指导,对品种生育期的确定、品种分类等提出了很重要的建议,促使我对指出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卜先生还建议说关于大豆起源一节,内容详尽,实际可单独成文。受卜先生鼓励,我把大豆起源一节适当整理简化,投给了《中国油料》发表。

1984年我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University of Il⁃linois学习,这期间收到卜先生的一封信,大意讲在长沙开会时酝酿了中国大豆研究会理事会换届之事,提议由我担任下一届大豆研究会秘书长,为大豆科技交流服务。1985年5月在武汉召开第3届全国大豆学术讨论会暨第2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了理事会,我开始担任秘书长,直到2005年我从理事会退出来,为大豆科技服务了20年。

卜先生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事业心强,为人坦诚谦虚,一生为农业科研事业尽心尽力,默默奉献,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楷模。

猜你喜欢
区划大豆作物
注意防治大豆点蜂缘蝽
从大豆种植面积增长看我国粮食安全
巴西大豆播种顺利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作物遭受霜冻该如何补救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林芝市雷电风险区划
基于“三线一单”的环境功能区划实证研究
川渝传统民居区划的环境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