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艳秋,黄 超
(1.东北电力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2;2.首都航天机械公司,北京 100076)
跨国经营是指以国际需求为导向,以扩大为目标,进行包括、在内的一切对外经营活动,即在获取、产品生产和销售、市场开发目标的确立等方面,将企业置身于并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参与、国际协作和竞争等一系列经营活动[1]。
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来自文化兼融的风险。如何在短时间有效建立不同国别文化相融合的跨国企业文化模式,是决定跨国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尤其是跨国并购,由于企业间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如果中国企业将自身的文化强加给被并购企业,往往容易造成企业间的文化相斥,甚至容易酿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国首钢在巴西企业并购中所出现的劳资矛盾,就是典型的一例。
投资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地区结构和产业结构上。
在地区结构上,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区域广泛但主要在港澳地区。我国海外投资企业分布在于五大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有近1/3的企业在港澳[2]。
在产业结构上,我国海外投资中服务贸易型企业,无论从企业数量上还是在投资额上仍占绝大多数;生产加工型企业虽然在企业数量上增加较快,但在投资额度上还处于较小规模;而资源开发行企业在投资额度上比生产加工型企业还大些。
考察我国跨国经营成功的企业,它们在体制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要么是改制企业,要么是非国有企业。近几年来,非国有企业,尤其是产权明晰的私营企业跨国经营异军突起,这些企业由于体制上的优势,在国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跨国经营的成功率自然高些。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对外投资之所以不能获得良好的投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投资主体的选择上没有选择充分市场化的、所有权制度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来参与对外直接投资活动[4]。
严格来说,这一条新闻并非摄影新闻。富士推出的这款旗下第一台投影仪,能够在75cm的距离下填满100英寸的画面。这台尚未命名的投影仪使用了一支富士龙镜头,富士宣称这是世界首台可以翻转镜头的投影仪,能够改变投影的方向。
进行海外投资,一般投资接受国对外来直接投资注册有法律规定。进行跨国经营的主体应是具有良好商誉、有一定规模的私营企业和产权明晰的国有企业,使得他们既有财力跃过投资接受国的最低投资“门槛”限额,又不存在国有资产外流之虞,并且它们灵活的经营机制能更好地应对复杂的海外市场,保证海外经营的成功率。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不够:一是企业家本身忽略了金融资本运作本身也是一个产业的事实,本能地将金融资本贴上“过度投机和不务正业”的标签;二是企业家坚信实业才是最重要的,不善于从金融角度发动和组织跨国经营的行动;三是即使产业界认识到了金融资本的重要性,由于当前国内金融体系服务不完善的限制,也难满足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要求。
“对啊,就因为她们离婚了,我才要她们一起去啊。离婚是气头上的事,俩人硬着头皮这么闹,到头来也只有离婚了;那是对烂眼阿根他们有个交待。但是离婚之后,俩人就又后悔了,其实你妹心里有张翔,张翔心里也有她。我们把俩人一起叫去,要不了一年半载他们就会复婚的。信不信你到时候看吧?”
众所周知,我国跨国企业投资规模小,销售收入不高,而且投资方式也较单一,目前在境外投资企业中,对外投资方式仍有78%属于新建,兼并收购仅占22%,且经营方式以合资为主,所有权的安排以少数股权居多。此外,从融资渠道上看,我国企业海外经营活动的规模亦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很难在国内外通过直接或间接融资渠道筹集资金,难以与国际市场中堪称“航母”级大企业进行市场份额的争夺。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投资规模较小,与中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相比,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力度还不够。从单项投资额来看,中国跨国企业投资规模也较小。据统计,2005年我国海外企业中方投资100万美元以上的占到90%,500万美元以下的只占到2.3%,平均每家的投资额才100万美元[3]。而发达国家单一投资项目的跨国投资的平均金额是600万美元,发展中国家平均为450万美元。世界跨国公司的渗透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高科技产品和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一些高技术产业,比如航天航空、微电子、生物工程等,在现代跨国公司中逐渐成为支柱产业,而我们企业在科技方面比较落后,许多企业没有技术优势,更没有形成核心技术。
这次医改在一定程度上修改了美国医疗制度的非全民模式,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结果,它考虑到更多民众的需求,使整个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扩大,采取的是让非功利的、民营的医疗保险公司加入进来,政府给予减税优惠的政策。主要内容包括:(1)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率;(2)法案对医疗保险计划进一步完善;(3)设立福利市场;(4)增加税收(凯迪拉克计划);(5)医疗援助和医疗照顾计划增强。
在进入国别和地区的选择上,应以全球化、全方位的多元化选择作为行动的指南。基于比较优势的原则,目前我国的跨国投资区域应当从发展中国家开始着手。广大发展中国家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有着良好的政治经济联系。亚太国家与我国临近,市场潜力大,经济发展快,海外华人多,对我国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非常有利。
我国推行EVA考核由来已久,而真正实施推广也是近些年才逐渐开始,在央企实施EVA绩效评价,让企业负责人在经营中植入资本成本概念,在开拓市场的同时,及时回收应收账款,去除滞压库存,企业有充足的现金流,经营越来越良性发展,避免企业经营者盲目扩张造成的资源浪费,低效投入。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区域的战略选择应当是:初期以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东亚及东南亚周边国家和地区为主,逐渐以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与独联体及东欧各国为目标进入,兼顾其它地区。
根据动态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确定跨国经营的产业目标。第一,资源开发型产业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预防性产业。通过对外投资建立资源稳定的供应基地,可以降低通过市场转移资源的交易成本,有利于规避世界市场资源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也防止受制于他人的被动局面;第二,劳动与资本相结合的产业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基础产业。中国企业选择较成熟的劳动相对密集、核心技术相对稳定、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作为跨国经营的起点是毫无疑问的;最后,研究与开发型技术产业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重点产业。到国外技术资源与智力资源密集、靠近市场的地区进行研究与开发及科技型跨国投资,是我国选择跨国经营的重点。
当前,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最大障碍是企业规模小、资金不足。在实力有限、竞争力不强的情况下,我国企业应采取“战略联盟”与“跨国并购”的跨国经营进入方式。从理论角度分析,战略联盟对中国企业亦是十一分有益:通过战略联盟,中国企业可以学习并掌握当前全球竞争中最重要的三项要素:技能、资源和经验;通过战略联盟,中国企业可以与世界一流企业共同拓展并分享全球市场;通过战略联盟,中国企业还可以与其他国家的企业劣势互补,优势相长,分摊跨国经营的潜在风险[5]。
我国现有的大多数海外子公司都是以新建方式设立的,这种方式有利于企业以机器、原材料等非货币要素作为投入资本,也便于企业独立地实施自己的经营战略,但它耗时长,难以简捷快速地进入市场。因此,我国企业应更多地采用“跨国并购”的方式,因为较之于新建,“跨国并购”具有可缩短投资周期和投资回收期,迅速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等优势;同时,跨国并购有利于企业根据市场情况,及时调整经营方向,实施低成本扩张。
[1]瞿莉.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6):133-135.
[2]夏旭.关于我国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战略的探讨[J].煤矿现代化,2011(2):7-9.
[3]左世翔.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0(1):67-67.
[4]王艳华.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优势分析[J].经济师,2009(1):233-234.
[5]王育华.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及其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启吉[J].市场周刊,2006(10):122-123.
[6]李红梅.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选择[D].济南:山东大学,2005: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