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江苏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探讨

2012-08-15 00:45:32吴建生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技能型江苏省院校

吴建生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1)

对江苏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探讨

吴建生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1)

随着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下降,江苏省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高职院校要正确认识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根据教育对象的变化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在人才培养工作中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检验教学质量的首要标准。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对象;教学质量

1999年至今,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到2011年,独立设置的高职学校数量达80所,在校生规模占全省高等院校在校生总数的比例接近50%。在高职教育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并趋于稳定的同时,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的指导,十几年来,全省各高职院校逐步形成了比较清晰的对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不断探索和实践符合国情和省情,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2004年以来全面展开的江苏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和2006年以来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推进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进一步明确,促进了各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梳理、总结,丰富了江苏省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经验。今后一段时期,随着高职教育自身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升级的到来,随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随着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下降,江苏省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高职教育必须不断改革,以适应新的要求。

1 正确认识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

高职院校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直接受到国家教育部有关文件的影响。1998年,教育部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2000年,正式将高职高专教育统一确定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一表述清晰地体现了高职教育实施“技术教育”,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因此,自2000年以来,不少高职院校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的说法,将人才培养目标表述为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部分专业沿用至今。到2004年,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将 “高技能人才”明确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而,近几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多表述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011年在有关文件中又出现高端技能型的提法。有不少高职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对这些不断在变化的提法表现出种种困惑,其实质是没有理解教育主管部门的意图,没有把握住教育的根本问题。一种提法的出现往往是针对当时职教领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如职业教育成为本科教育、学科教育微缩版。但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可能改变。

确定“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国际高职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目前,我国教育界普遍认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属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1997)中确定的5B。《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第89条指出,5B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行业,或某类职业、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人才培养目标集中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规格上,即特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上。有学者指出,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则是从事生产第一线直接为社会谋取利益的工作,使工程型人才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变成物质形态。郭扬先生认为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在于技术型人才主要运用理论技术和智力技能来工作,而技能型人才主要依赖经验技术和动作技能来工作。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建议,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学校教育类型在国际上一般称为狭义的“职业教育”,一般是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承担。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学校教育类型则叫做“技术教育”,高等职业院校则大多属于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技术教育”。

对技术和技能的要求,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就业岗位确定,不能一概而论。从实际情况看,江苏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普遍定位为“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至今仍为我省大多数高职院校所沿用,也是同国际高职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是相一致的。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发展轨迹看,他们的高素质和高技能更多的是在较长的工作过程中不断发展的结果。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在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体现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并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发展。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提到了三种不同的培养目标,即: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岗位(岗位群),培养能力强、素质高、懂技术、会管理,社会满意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级技能型人才和复合型技术应用人才。同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计划的制订过程中,着力体现学生培养的共性要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不断扩大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增设综合性实验,设立创新教育项目学分,保证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 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框架。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普遍的一种定义是: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针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所采取的某种能够稳定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框架和运行组织方式。在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各高职院校普遍认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用最通俗、最概括的语言讲,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怎样培养人的框架或模型。而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的一个前提性问题首先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也就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专业设置说明培养什么专业的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人才培养模式还要说明谁来培养,在哪里培养,一般包括校内方和校外方。对高职教育而言,校外方是指企业、政府,政府能够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提供政策性环境,企业可以成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场地、师资和教学项目。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化,其实质是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选择构架和具体安排;人才培养过程是人才培养模式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动态表现,制度则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得以运行的保证。

80年代以来,德国的双元制、曾对我国职业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这些从国外引进的职教模式并没有在中国实现本土化。高职教育领域已经充分认识到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但在当前,省内尚未形成一种系统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高职教育已开展了许多教学改革,但对核心的问题——以反映职教本质属性的、与毕业生就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必需的理论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的课程体系重构,在深度方面还远远不够。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今后一段时间江苏省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工作。

3 根据教育对象的变化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教育对象将不会产生根本的变化,但与当前生源有着巨大差异。对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现实情况是:教育对象是普通高中或中等职业教育后的年龄在18~21岁之间的青年人。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同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的重要区别。我们的培养对象是全日制的青年学生,整齐划一。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尤其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方面在各个学校、甚至在各个专业之间没有太大的区别。即便在2017年前后的适龄人口最低峰,高职教育的主要教育对象仍然是18~21岁之间的青年人,实施的是全日制教育。当然,不会产生根本的变化并不意味着不会产生巨大的变化。从江苏省高中阶段招生情况看,2011年招生71.55万人,入学率达到97%。江苏省2011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43.61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5.00%,以此规模计,到2014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即将达到近60%。至2017年前后的适龄人口最低峰,毛入学率将达到近70%,即进入普及化阶段。江苏省高职院校必须适当扩大生源,开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同时,根据生源特点和发展要求,改革教学模式。

4 在人才培养工作中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检验教学质量的首要标准

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是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名称、表述,而是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高职院校不应被为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表述所困惑,应当认识到真正决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是社会的实际需求,不同的表述方式并不能改变高职教育根本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应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构建和采用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方面,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检验教学质量的首要标准。

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要求在关注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培养人的重要意义。各高职院校普遍认识到在办学层次上要强化“高等性”,使毕业生达到高等教育要求的人才基本规格,在办学类型上则坚持“职业性”。由于目前高职教育的规模在江苏省已达到整个高等教育规模的50%,随着人口出生高峰的远去和人口出生低谷的来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心将不可避免地逐步“降低”,在人才培养目标中要求更多的技术还是更多的技能型,在人才市场的指挥棒下会有所变化。但是,作为以18~21岁左右的青年人为主要教育对象的高职教育,对社会所承担的教育职责和使命较之以往更为重要。18~21岁左右的青年人正是世界观、价值观和自我认知趋于完善的阶段,高职院校对许多学生而言,是最后的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的场所,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更好地承担起培养人的责任。以符合学生要求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手段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1] 韩冰.借鉴国际通行做法 改革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25-27.

[2] 彭振宇.论高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J].职教论坛,2012(1):23-26.

[3] 韩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校企合作[J].教育与职业,2010(2):30-31.

Exploration about the Talent Culti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WU Jiansheng
(Wu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Wuxi 223003,Chin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Jiangsu province will face many new problems along with the decline of birth rate.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ust hav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aims of teaching,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reform according to the changing educational objects.The student'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should be the primary standard for inspecting teaching quality.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alent training mode;the subject of education;teaching quality

G 710

A

1671-7880(2012)03-0007-03

2012-02-10

吴建生(1953— ),男,江苏无锡人,副教授。

猜你喜欢
技能型江苏省院校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江苏省交通图
江苏年鉴(2021年0期)2021-03-09 05:19:44
江苏省政区图
江苏年鉴(2018年0期)2019-01-10 05:32:22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中国水利(2015年5期)2015-02-28 15:12:36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江苏省纪委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18
江苏省人大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16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