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艳华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教务处,广东 广州 510430)
职业院校的文化建设与网络技术互融性探讨
何艳华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教务处,广东 广州 510430)
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文化底蕴较浅,学生的文化熏陶渠道不多,网络是业余时间的主要途径,而网络文化的良莠不齐,必须通过合理引导。文章着力从网络技术以及文化建设两方面展开,并就文化建设与网络技术的互融性进行探讨。
高职院校;文化;网络;互融性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组成。当前我国正着力推进文化建设,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在这种大背景下,高校在培养优秀社会人才的同时,更应以先进、健康、积极的文化为理念,促进学生的成长。由于文化传播的方式多样,传播内容良莠不齐,而以网络技术为手段的文化渗透在高校中颇有独领风骚之势,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和引导学生值得我们关注。基于此,本文对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与网络技术的特点做了阐述,并对其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互融性进行探讨。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正以一种崭新姿态,跨入高等教育之林,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由于许多新建高职院校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经历了一轮以校园环境的建设、专业的建设、办学规模的扩大为着力点的发展后,校园文化建设实质上已成为各校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总体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文化底蕴的形成是需要历史积淀的,高职院校的建设历史较短,由于规模发展时注重面积、土地等生存发展因素,其文化建设显得力不从心,基础非常薄弱。
高职院校在文化建设方面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文化历史基础的普遍缺失。高职院校大多数由一些中专或技校转制而来,这些学校文化建设本身就有难以避免的不足。比如中专学校的初中生源基础,成人学校的松散型管理,都使学校无法形成较浓的文化氛围。二是学校内部未培育统一的文化标准。由于学校对于文化建设的轻视,使得学校的文化建设往往成为口头形式上的东西,上层没有统一的核心文化带动,下面各个分支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习惯。三是个体文化意识的淡薄。许多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由于阅历有限,视野不够开阔,对于学校建设和教学普遍地缺少文化意识。随着办学条件的降低,大量的资金涌入到高职办学领域。这就使得高职院校的规模和效益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更没有资金及精力投入到文化建设方面,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对于文化的漠视。这三方面共同构成了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基础,由此可见,在当前内涵建设时期,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有了更加强烈的艰巨性、紧迫性与使命感。
面对高职院校从历史基础、个人意识上出现的种种漠视文化建设的现状,我们应当明确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基本取向,培育历史传承,确立统一的核心文化,践行特色的发展战略,这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本质诉求与必然选择。高职院校的特色集中表现为:以人为本、以就业为导向、产教结合、突出实践性和职业性。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必须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入手,因地制宜,从物质、制度及精神三个层次开展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
第一,物质文化层面。学校应该大力投资来配合文化建设的宣传,比如建立能够反映学校文化建设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或者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建设活动,并对表现优异者进行物质上的奖励。
第二,制度文化层面。制度文化要与学校宣传的文化建设相一致。比如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等等。
第三,精神文化层面。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这一层次主要是学校宣传的价值观能够被广大师生所接受,成为广大师生学习和生活的准则。通过学校的办学特点逐步向学校文化建设的精神层面过渡。通过无形的精神文化来反馈指导广大师生的日常生活行为,具体表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等方面,还有家长、同行的认可度与社会美誉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在目前的高校中,很多学生都具备个人电脑,校园网络遍及各个角落,网络技术对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冲击着传统的方式,已经渗透到了高职院校的各个领域,在日常办公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得到充分体现。
完善的校园网络使得信息网络化的优点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好处就是使得无纸化办公在高职院校得以顺利的实现。无纸化办公是现代办公方式中比较方便、快捷和高效率的一种,它主要是依托计算机网络这一重要平台,借助其他电子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及OA办公软件组合而成,还有学信系统、正方系统、金碟系统、后勤管理等软件充分应用。而计算机网络技术恰好是构建这一平台重要支柱,TCP/IP协议、基于WEB和基于P2P的网络应用等技术日趋发展更加完善了这一平台。
计算机网络技术带来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好处就是使得高职院校的办公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将原先孤立的点连接成为统一的整体。在过去办公通讯领域中最基本的是电话、传真,随着超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提出了更高、更多、更苛刻的要求。网络化的信息共享、打印、数据库共享、视频对话、视频会议等给予的便捷,更加凸显网络技术的重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管理,二是教学辅助。要提高办学水平就需要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网络技术在这两方面都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教务管理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辅助管理,可以提高管理质量,规范管理行为,大大节约管理成本,减少人为的失误。教务管理人员可以将教师上传的课程授课计划、课程教案、课程PPT、教师课堂教学录像等按照专业大类进行划分,将课程安排等公布在综合教务管理系统,以方便学生查看。这样既可以节约学生的时间,同时增长了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
网络对于环境的要求比较苛刻,雷电、尘埃、水汽、温度等都可以造成网络的不稳定。但是高职院校网络客户端人数多急速膨胀,这些客户端在接入网络时没有规范的管理,直接造成网络安全问题蔓延,对网络的稳定造成极大的影响。高职院校中的计算机类型参差不齐,所使用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也是各式各样。许多计算机操作系统跟不上系统发展和升级的要求,这就使得大量的计算机本身有很多的漏洞,计算机病毒可以轻易地入侵并感染这类计算机。同时,许多人随意在网络上下载软件使用,在没有经过严格测试的情况下,直接安装到计算机上,也随之把隐藏在软件中的木马程序、恶意代码等安装到了计算机里面。因此,当个别客户端感染了病毒之后,病毒将会通过校园网络进行快速传播,进而感染大部分的客户端。这就是计算机病毒大都集中爆发在校园网络的原因。
更有一些学生在学完了网络技术的课程后,便在校园网上尝试各种网络攻击方法,甚至有些人编写了一些木马程序,在校园网上散布,从而对校园网的正常运行造成了危害。高职院校的校园网属于开放型网络,如果太过于限制,会对教学和科研产生负面的影响,这就扩大了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
网络技术作为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的产物,冲击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给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为当前文化建设和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时异则物异,物异则情迁,在我们埋头进行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同时,应当开眼看世界,运用更加现代化的技术来促进文化建设的发展。
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的优势,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理论,树立科学发展观。始终把握正确的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不断促进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努力满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诉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生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把诚信教育和廉洁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的重点,确保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以文化建设为中心,以网络技术为辅助,形成和谐向上的网络文化,建立和发扬大学精神,构建和谐校园。大学要主动承担起社会的批判功能,建立正确的道德观、思想观和人生观。对社会上一些假恶丑的观念进行坚决的抵制,大力宣传真善美的价值取向,对现实社会进行理性的反思。
高校要主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形成教书育人的良好风气,以高尚的师德引领学生健康成长。要积极利用网络传播便捷、迅速的特点,建立社会与学校的互动机制,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动员起来,使他们共同发挥作用,密切配合,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通过建立学校与家庭的互动机制,在网上创办互动论坛,及时、准确地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做好育人工作,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协调的教育功效。
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学校要创造一个能够充分发挥师生潜能的学术氛围,积极通过校园网倡导学术讨论与自由,形成宽泛的网络学术氛围,激励教师从事科研活动,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为创造性思维提供良好的土壤。
文化借助于网络技术,将是今后文化建设的重要倾向。由于网络传播具备挥发性、无序性、感染性等特点,一些非主流的、不健康的东西容易在网上发酵,当学生缺乏辨识能力时,其误导与煽动性非常强烈。因此,建立合理的网络监控机制尤为必要,这对荡涤文化、把握主流、实现网络技术与文化建设的互融,起着重要作用。
[1]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工作的决定[S],2011-10-25.
[2] 雷惊鹏,黄存东.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陕西教育,2009(7):50.
[3] 李占文.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06(4):22-24.
[4] 马艳波.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文教育[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04-106.
[5] 张文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色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5):32-33.
Discussion about Culture and Network Integ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Vocational College Development
HE Yanhua
(Teaching Affairs Office,Guangdo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rade,Guangzhou 510430,China)
Vocational colleges culture is low,compared with the gene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network is the main way to obtain culture in spare time.The network culture,some good and some bad,must pass a reasonable guide.This paper focuses on network technology and culture construction,from which discusses integration of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network technology.
vocational college;culture;network;mutual fusion
G 710
A
1671-7880(2012)03-0017-03
2012-03-05
何艳华(1977— ),男,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