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波 杨梅
(安徽财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安徽蚌埠233000)
后现代主义电影对大学生语言风格的影响
韩波 杨梅
(安徽财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安徽蚌埠233000)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电影备受当代大学生追捧。通过对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无厘头语言、广场化语言、互文性语言特点的成因分析,揭示其如何被大学生的接受,转化成大学生的语言风格,以及这种语言风格对大学生们的利弊影响。研究发现,此种语言风格对大学生而言虽有丰富语言、缓解压力和成为群体身份的语言符号等优点,但不利于语言文明、规范和语言再创造,也不利于大学生自身语言创造能力的提升,以及正确对待语言态度的形成,应引起重视。
后现代主义电影大学生语言风格影响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西方社会的文化思潮。它于20世纪60年代首先在法国、美国兴起,80年代风靡西方并向全世界蔓延。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和现代性的一种反叛,体现了对现代性进行批判和解构的思维方式和态度,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抗情绪,有着去深度、去中心、反理性、反权威的倾向。这股强烈的泛文化思潮对社会方方面面都有着强烈的冲击和影响,尤其对文学艺术、美学、社会学方面影响尤为直接和广泛。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也不能幸免。
现代主义电影,是指那些反映后现代社会特征、反思后现代社会、具有后现代艺术风格的电影作品,或是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想影响的电影作品[1]。这些电影作品多具有深度平面化、价值多元化、颠覆与解构等特点。在后现代主义电影里,对权威的嘲弄与挑战,对秩序的离析与背叛,对经典的解构与戏谑、戏仿与拼贴、零碎与穿越,展现人的卑琐、荒诞散漫的反讽、表现意志的狂欢等成了电影常见的表现手段和审美特征。尤其是后现代主义电影中大量无厘头式的对白、恶搞式的黑色幽默、广场狂欢式的语言,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备受当代大学生的追捧,极大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语言风格。
(一)无厘头语言——逻辑的变形
“无厘头”是广东方言中的词汇,意指没有“来头”或是没有什么具体原因之意,指一个人的言行莫名其妙或毫无意义。通常在电影中表现为戏说、搞怪之意。这种表达方式不追求语言的规范和秩序而崇尚语言的快感,体现的是一种“通俗文化”而非“高雅文化”。现代主义电影作品以追求理想或是人生深度为其最为重要的旨意,剧中人物也多强调人生的使命与责任。后现代主义作品则崇尚平面化,不再追求挖掘所谓人生和历史深度,并将对深度的追求转向为体验表层感官的及时快乐。此外,后现代主义电影强调的主体消失、距离感消失、深度消失等理念,极大地颠覆了过去传统话语模式的精英话语权,模糊了高雅与庸俗、艺术与生活的界限,颠覆了传统语意的规范和意蕴。艺术语言不再有高于生活的俯视,而是落于世俗、可恣意调侃的工具。“以繁缛取代简介、以荒诞取代理性、以诙谐取代庄重、以反常取代常规、中英夹杂、语序颠倒重复等”[2]P63成为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经典”语言模式。而香港电影中的无厘头语言风格则是把这些后现代主义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周星驰作品《大话西游》中的“I服了you”、“你给我个杀我的理由先”,唐僧高唱歌曲《Only You》,唐僧劝孙悟空“不要乱丢东西”的经典对话等。在这里,语言不需要清晰的逻辑和意义,重要的是娱乐。
这类让成人看起来有些胡言乱语、不知所云语,甚至有些自我贬损、废话连篇的语言风格,对于那些处于成人世界规则之中,面临社会快速发展种种压力的大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既易于掌握,作为挑战成人话语、消解传统、挑战秩序的“利器”,又能作为区别于成人社会与大学生群体的言语符号和风格,其中既有排斥中心话语权之意,又有自我嘲讽舒缓压力之用。这些无厘头语言直接促成大学生语言游戏化倾向,不求语法与逻辑,偏好追求语言的快感等习惯。这与后现代主义力图消解的对象保持一致,也正与语言的规范化形成矛盾。
(二)广场化语言——无深度的狂欢与痞俗
后现代主义电影毫不留情地去除了人生和历史的深度,消除了历史和人生的神话,解构了意义的神圣。在后现代主义电影里,英雄往往被去除光环,打回凡胎,将人生的崇高和历史的严肃进行无所顾忌的贬低。似乎在传递这么一个信息,在这个消费主义时代里,英雄已经失去存在的土壤,面对平面化、零碎化的世界,集体狂欢是面对无意义的最好方式。后现代主义娱乐电影中的“大英雄”往往都是带有小市民气质,有点世俗,有点无赖,甚至会有点好色的人物,不再那么“正面”和“高大”。在后现代主义电影中,英雄不需仰视,而是身边一个偶尔的、一起狂欢的同伴,其语言充斥着市井的“鄙俗”、喧闹与狂欢。正如王春平所言:“后现代主义电影的语言有不少是大杂烩式的广场化语言。[3]P28”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雷曾这样论述“广场化语言”,“吆喝者戏弄着一切他们吹嘘的东西,把刚溜到嘴边的所有‘神圣’、‘崇高’的事物都引入这种无拘无束的把戏中来。……那种充满自由、欢快的游戏的广场特殊气氛出现了,在这种气氛下崇高与卑贱、神圣与亵渎拥有平等的权利,并且加入到同一个友好的词语环境中来”[4],一切回归于近似于闹剧的市井狂欢,满足“口腔快感”。这种狂欢式的广场语言同样是有别于精致的权威话语。它“通过插科打诨、打情骂俏、粗俗肮脏式语言而创造出一种混杂式语言来满足‘口腔快感’,解构单纯化刻板式的叙述语言和描述语言,传达现代式话语的幽默、诙谐色彩,以营造狂欢式的语言氛围”[3]P29。
这种广场化语言体现了在后现代社会商业化和物质化日益加剧的情况下,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社会压力感、焦虑感的自我调适和舒缓。身处校园的大学生,已难远离“尘世”,作为一个群体,面临学业、就业等压力,还面临成人社会强大的“同化”要求与自身“自我个性”保持之间的矛盾,群体焦虑不言而喻。后现代主义电影为观影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化解压力的后现代方式,使他们享受着广场式语言狂欢带来的快感与迷醉。但是,消解传统、颠覆崇高带来的压力化解,同样也给当代大学生带回了另外一种曾经力图抛弃的语言风格——市井与鄙俗,走向世俗、情色、庸俗的另一极端,形成了另一种“痞俗”语言风格。这是当代大学生养成日常交际、网络交往中秽语习惯的重要原因。这无疑是对语言文明化努力的挑战。当然,广场化语言的使用也丰富了语言本身,俗语、俚语、广告语、方言古今杂糅、中西拼凑,以至于“给力”、“我走先”甚至有点粗俗的“我靠”都成了流行“潮词”。
(三)互文性语言——随意的拼贴与戏仿
“后现代主义电影又是一种互文性语言”[3]P28。互文性是指文本与文本之间存在借鉴、模仿、抄袭等各式联系,而非彼此独立。后现代主义电影本身并非是一种创作型的艺术类型,它的电影语言存在着大量引用、模仿、拼贴的痕迹。上海大学金丹元教授也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化“引用”特点决定了它是一种互文性文化。从后现代主义特点对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影响来看,后现代主义欲对传统经典和价值进行颠覆和解构,意图超越。但是后现代主义当前仍是一个泛文化思潮,并无完整的理论体系和逻辑可供依托,而更多是以“前卫”、“实验性质”、所谓“知识精英”式的怀疑形象出现,力图消解与颠覆,但是却无法重建。它以对现代主义的否定者身份出现,却未明确否定本身意欲何为,试图解释为无“本质”的零碎和偶然才是这个世界的本原。后现代主义电影也受此影响,其极力解构传统话语体系和语言规范,却无法提供可供使用或参照的完整图景,只剩下零散的碎片被随意拼贴与戏仿。于是,互文语言成了后现代电影的重要语言风格。如《大话西游》中至尊宝的经典台词:“曾经有份真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但是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时才后悔莫及,尘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非要把这份爱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与《重庆森林》中警察223说的“在1994年的5月1日,有一个女人跟我说了一声生日快乐。因为这句话,我会一直记得这个女人……如果记忆是一个罐头的话,我希望这个罐头不会过期。如果一定要加一个日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形成了互文性语言[3]P28。
而后现代主义电影中的经典对白,经常被大学生截取下来,随意地被安置在各种情境中使用。如大学生们的“曾经有份珍贵的复习材料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尘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与上文经典对白形成互文。后现代主义电影中语言的互文性,不仅为其他电影创作提供参照文本,还直接促成了当代大学生互文语言风格的形成。网络上“生活体”、“甄嬛体”等戏仿和拼贴的互文形式,大学生语言的互文风格对此类再创作和传播起到重要的作用。互文性语言风格充实了大学生的话语体系和网络语言,为大学生们提供了独特群体身份的语言符号,但是过多的模仿、抄袭、拼贴、戏仿并不利于大学生们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更为重要的是,当代大学生们从后现代主义电影中再创造的互文性语言,如上所言,并非真正的创造,如不能正确认识与改变,会限制大学生们的真正语言创造能力和民族语言的再发展。
观影是当代大学生极为重要的休闲娱乐手段和方式。后现代主义电影在当代大学生中广为传播,其语言特点被大学生群体所接受,直接促成无厘头、广场式、互文式后现代主义电影语言风格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流行,并形成当代大学生常见的语言风格,成为大学生群体身份的语言符号物。它们既充实了大学生们的话语体系,又丰富了学生们的语言风格。这种语言风格还成为大学生通过调侃、反讽、戏谑等方式调节压力,对传统进行批判的工具。但是,后现代电影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语言风格变化,由文中分析可知,负面影响多过于积极影响,不利于当代大学生语言的规范化和文明化,也不利于大学生对语言本身的再创造和自身语言再创造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对传统语言规范不加分析的错误消解与颠覆,更是不利于民族语言文化的保存和发展,容易形成大学生对语言的错误态度。
著名电影制作人弗里尼曾说:“不同的语言就是意味着不同的生活态度。”我们要对后现代主义电影——这一后工业社会新兴文化符号对当代大学生带来的语言风格变化保留一分宽容,也要对它给当代大学生语言风格带来的变化保留一分敏感和警觉。
[1]李孟哲.浅析中国后现代电影[J].电影评介,2009,(17):13-14.
[2]张志永.“大话”的由来——后现代主义语汇对当代广播影视文化的影响[J].教学研究,2010,(12):61-63.
[3]王春平.建构与重塑狂欢与形变——后现代主义电影美学意蕴探究(下)[J].艺海,2009,(9):26-29.
[4]梁鸿.试论刘震云小说的闹剧冲动[J].河南社会科学,2002,10(6):8-10.
[5]郭涛,周利娟.从后现代主义思潮到网络语言符号——网络语言符号动因论之一[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6,18(2):79-81.
[6]涂鸿,刘世强.香港娱乐电影的后现代主义体验[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23(6):37-42.
[7]王伟.当代香港电影的后现代主义显征[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4):13-17.
[8]刘伟,张中驰.试论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手法[J].东京文学,2011,(4):81-82.
[9]姚智清.网络语言对青少年语言习惯的影响[J].语言研究,2011,(23):66-67.
[10]林霁月.后现代主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