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娅凤
(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地方高校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对策
刘娅凤
(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对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主力军的地方高校培养以礼仪素养为重要内容的高素质的大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这一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地方高校如何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礼仪素养和整体素质呢?本文从六个方面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与途径。
文化强国地方高校大学生礼仪教育对策
在任何一个国家和时代,大学生都被视为高素质的特殊群体,是一种文化层次的体现,是一种责任的象征,是一个社会中先进文化和现代科技的领军群体。然而,当前我国大学生特别是地方高校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却不容乐观,与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如果这种现象不能有效改善,必将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影响到民族复兴大业的早日实现。
那么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作为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地方高校如何改善这一现象,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礼仪素养,使大学生的礼仪行为带有内在情感的自觉性,使守礼成为一种价值观、一种高尚的人格力量,从而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呢?本文着重于从以下几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1852年,纽曼发表了著名论著《大学理念》,其中论述了人文教育与礼仪修养的关系:“人文教育反映在人的礼节规范上,言行举止温文尔雅,至善至美。但不仅于此,它使混乱的思维别致有形,就如同孩童的身体,从稚体长出形状并具有力量。大学教育的目的是把幼稚凌乱的心理和肢体有条理地编织、整理,建立结构、表征形貌,赋予标识……”[1]当前地方高校应切实转换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育人功能,改变片面强调科学素质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要深刻认识到“大学生礼仪教育是一个引导大学生自觉地把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道德实践的过程。它能使大学生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成为知书达理、言行合一的人,进而有利于大学生成才,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顺利就业和创业成功。”[2]“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提升学生礼仪修养是破解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难、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地方院校树立良好社会形象,打造学校品牌,在当前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赢得优势,提升大学精神的有力手段。”[3]
因而,地方高校应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明确当前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礼仪教育作为学科融入学校整体育人体系,“将礼仪教育作为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切入口’,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4]。重建高校教育与以礼仪为核心的人文教育的联系,实现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平衡发展,从而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其正确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据报载,在人才招聘会上,言谈儒雅、服饰得体、仪表端庄、神态大方、礼仪到位的大学生更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大学生良好的礼仪素养“有利于塑造大学生个人美好形象,有利于大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从而增进其软实力,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和成功”[5]。
所以,大学生应纠正对礼仪的认识偏差,正确、深刻地认识礼仪的重要意义,强化礼仪意识,自觉习礼、用礼,形成良好的礼仪品质,从而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成功地走向社会。
尽管礼仪的研究和教育在国内已经有所发展,特别是职业与礼仪的结合已是大势所趋。可是礼仪教育,还未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大多数高校还未开设礼仪课程。
大学生求知欲高、可塑性强,在这个成才的重要阶段,地方高校应该从社会责任出发,从民族大义出发,将礼仪教育引入课堂。在教学计划中专门开设礼仪课程,规定为所有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的公共必修课程,严格学习周期和学时保证,并将大学生礼仪教育课程纳入学校德育体系的整体规划。从而利用课堂这一礼仪教育的前沿阵地,对学生进行标准的礼仪训练,规范大学生的言谈举止,矫正粗俗、丑陋行为,以培养大学生良好形象,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成为知书达理、言行合一的人。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的一切。”[6]强调教师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熏陶、启迪受教育者,是古今中外学者一致践行的传统。陈平原先生说:“大学精神之所寄不止是钻研高深学术之研究院,更在于教师之树立楷模与学子之自谋修养。”[7]礼仪教育是养成教育,教师的行为表率是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养成教育的有效方式,教师的模范行为是推进学生进行道德实践和行为仿效的榜样。
古语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定意义上说,礼仪教育就是礼仪教师以自身良好的外在形象,高尚的人格魅力,广博的礼仪知识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因此,地方高校首先要加强礼仪专任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礼仪教师的社会使命感和专业能力,提升礼仪教师真诚和谐、言行一致的人格魅力,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增强礼仪课堂教育的实效。其次,地方高校也要注重提高学校教师整体礼仪修养。通过教师礼仪培训,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使教师认识到其内在的人品、情操和心理品质,外在的仪表、语言和举止风度不仅是教师个人私事,而且会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示范作用。从而增强教师礼仪意识,注重个人仪表。在品格上,要求教师讲求严谨笃学、自尊自律;在教学中,要求教师能将日常礼仪教育贯穿其中,适时向学生渗透礼仪的理念,注重言传身教,率先垂范。
地方高校学生礼仪教育不应仅满足于礼仪知识的传授,更应追求大学生对于文明礼仪的践行,达到知行合一,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的使用程度,所以必须加强礼仪教育的实践。
第一,加强礼仪模拟训练。礼仪教学任务不仅要让学生知礼、懂礼,清楚礼仪常识和礼仪规范,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行礼、用礼,使学生掌握并能准确地运用这些规则和规范。如最简单的站姿、坐姿、行姿等都需要反复的示范、演练才能让学生逐渐改掉生活中长期积累下来的不良习惯,也只有通过有计划的、系统的礼仪实训,才能实现礼仪教育的教学目标。
第二,加强礼仪社会实践。积极开展礼仪知识竞赛,加深学生对礼仪知识的理解;注重学生社团作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功效;将礼仪教育与生活德育糅合,在生活中提升礼仪素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学以致用,展示礼仪的文化魅力和大学生知书达理的风范。
第三,不断创新礼仪教育实践形式。将礼仪教育与先进性教育相结合;礼仪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礼仪教育与党、团员的民主评议相结合;礼仪教育与青年志愿者行动相结合;礼仪教育与重大节日活动相结合;礼仪教育与辅导员的工作相结合;礼仪实践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最终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知识灌输与养成教育相结合,使大学生在理论学习和技能操作中不断提升礼仪素养,保证礼仪教育取得实效。
首先,地方高校要修订和完善大学生礼仪行为规范,创造和谐校园。教育大学生从最基本的仪容、仪表、仪态、言谈举止做起,从日常生活、身边小事做起,树立强烈的礼仪意识,养成礼仪习惯;学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融洽的心理氛围;树立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服务意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体现自己的文化层次、道德水准、审美品位。在此也强烈呼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制订专门的《大学生礼仪规范》,并在全国高校发布推行。
其次,地方高校要充分运用校园媒介,多途径渲染文明礼仪氛围。通过广播、电视、校报、宣传栏、校园网等多种载体,介绍文明礼仪知识,报道文明礼仪活动,宣传文明礼仪典型;拓宽礼仪知识传播渠道,丰富礼仪教育形式,通过举办礼仪讲座、社团活动、文化活动、课外阅读等弘扬文明礼貌之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文化活动,拓展礼仪教育平台,通过评选校内不文明现象、讨论、演讲、礼仪大赛、青年文明岗等活动,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作用,营造人人重礼仪,事事讲礼仪,处处现文明的礼仪教育氛围。
总之,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地方高校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但我们也需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成长与家庭、社会、媒体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互作用的协同配合的大学生礼仪教育立体网络,为大学生礼仪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
[1]时东陆.大学教育的目的[J].科学,2006,(03):29.
[2]刘娅凤.大学生礼仪教育内涵厘定[J].文教资料,2011,(08):230.
[3][4][5]刘娅凤.从就业视角解读地方院校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当代价值[J].佳木斯大学学报,2011(08):132-133.
[6]吴本佳,蒋从明.教师管理与学生管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54.
[7]陈平原.大学有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8.
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汉水文化研究中心计划项目(SLGH1240);陕西理工学院科研计划资助项目(SLGKY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