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关注学生迁移思维的培养

2012-08-15 00:42:55
文教资料 2012年4期
关键词:工业革命全球化历史

荀 瑾

(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江苏 无锡 214028)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思维迁移规律,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有着独到的不可忽视的作用。新课程改革以来,培养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目标被放在了显著的位置。①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贯彻迁移意识,运用迁移规律,不仅能促使学生获得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促成良好情感态度的养成。

一、“学习迁移”概念及其教育价值

1.“学习迁移”的基本概念。

“学习迁移”是心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主要指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对一种知识的学习会对另一种知识的学习产生影响,人们会将已经学到的知识、技能、方法、情感等应用到新的学习情景当中。迁移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当旧有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起促进作用,有利于新知识的掌握时,就是正迁移;反之就是负迁移。

学习的迁移现象早已被人们熟知,孔子提出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迁移方法运用于教学中的典型例子。

2.课改理念与历史迁移能力培养的意义。

历史学科具有独特的结构特点,历史跨越古今、包罗万象,涵盖着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历史是一个有系统的整体,每个历史事件都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同一时期不同的历史事件之间或多或少地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只有通过知识的不断转换和迁移,把各个看似孤立的史实综合起来,才有利于我们在新旧知识间追本溯源,知识的迁移有助于学生提高理解、归纳和创新能力。

新课改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法,这意味着把指导学生总结经验和方法、引导他们完成历史知识的迁移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历史教学中,既有历史学科内部各种知识、技能的迁移,又有历史学科与各门学科之间的知识、技能的迁移,因此,教师要充分把握学习迁移的特点,促进正迁移,避免负迁移,积极培养学生的正迁移能力,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二、历史迁移思维形成的基本环节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探究历史迁移思维的形成过程,一般而言,可分为如下几个基本环节。

1.通过相关历史素材间的比较,找出适合迁移的切入点。

在中学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一般会碰到两种迁移过程,一种是新旧历史事件同类型,在接受新知识并进而把新知识运用到新情境中的时候,把新事物归纳进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从而形成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另一种是新旧历史事件不同类,从原有知识中提取出与新知识相关的知识点,加以调整组合,从而完成迁移的过程。不论是哪一种过程,要完成迁移,都必须找出相关历史事件中适合迁移的切入点,可以通过相关历史素材间的比较迁移导入。例如,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教师可以把两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放在一起比较,请同学们根据前面所学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理解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

2.通过已知推断相似的未知内容。

迁移思维的形成过程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即通过已知推断相似的未知的内容,并得到历史思维的提炼和形成。例如: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的背景,学生掌握了如下几点:政治前提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通过圈地运动和海外殖民掠夺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圈地运动和海外殖民扩张、殖民贸易等开辟了广阔的国内和国际市场。通过已知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学生推断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同样可以从政治前提、资本、劳动力和市场等方面分析相关的未知内容。

3.借助移花接木的方式,实现新旧知识、技能、方法和情感的迁移。

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移花接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材料和相关视频,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这对学生迁移思维的培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让学生由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迁移推断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教师可适当提供如下材料。

材料一:19世纪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首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解放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良运动席卷欧洲、北美洲,以及亚洲的日本,如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日本的明治维新等。这些改革或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确立和完善。其次,西方资本主义对亚非拉地区的侵略,把这些国家纳入资本主义轨道,使之成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19世纪中晚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由材料一,学生可以对应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迁移推断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政治条件——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制度保障。

材料二: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德意志、意大利完成统一后都开辟了各自统一的国内市场;美国南北战争后,形成了统一而广阔的国内市场;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列强在侵略扩张的过程中,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到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由材料二,学生可以对应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市场条件迁移推断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市场条件。

材料三:欧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如俄国通过1861年改革,规定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美国经过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奴隶,等等。

由材料三,学生可以对应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劳动力条件迁移推断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劳动力条件。

4.培养历史迁移思维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举一反三。

历史迁移思维的培养形成不是一个就事论事的过程,历史迁移思维形成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解决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对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要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归纳和创新等能力,并实现情感态度的升华。

例如,《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课中的难点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有人说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 ‘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处于劣势的发展中国家究竟应如何对待全球化呢?”类似的问题学生并没有现成的答案,但是经济全球化作为热点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体,让学生收集关于这方面的信息,再进行调整、整合和迁移。

经济全球化有利的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外贸及外国直接投资都保持了很快的增长速度,这种发展正是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美洲国家墨西哥也是如此,1994年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之后,墨西哥经济并没有成为美国的附庸,反而呈现出自主发展的巨大活力。这充分证明,发展中国家能否从经济全球化中获益,关键看能否抓住机遇从而增强综合国力和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例子:在过去30年中,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的数量从25个增加到48个,世界绝对贫困人口从5年前的10亿增加到12亿,占全球人口1/5的发达国家拥有全球生产总值的86%,全球出口市场的82%,经济全球化使世界范围内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把正反两方面加以对比迁移、综合调整,学生自然就明白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的态度不应该是逃避,而应抓住机遇,结合本国国情,制定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经济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在竞争中求发展。

三、引导中学生实现有效迁移的策略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时,我所遇到的难题是,如何在学生迁移思维的形成过程中降低 “负迁移”。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引导中学生实现有效迁移的策略中,如下几点值得关注。

1.历史情境导入。

我们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有利于迁移的学习情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努力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掌握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完成这种转变实际上就是一种学习能力的迁移。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形成历史情境导入,如设疑导入、角色扮演、正反方辩论等。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穿越历史时空,置身于历史环境之中。如假设你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1851年,这一年伦敦举办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博览会 (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你会享受到哪些最新的世界发明呢?引导学生关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不同的机器发明和驱动机器的新动力——蒸汽动力,让人们领悟到工业革命带给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接近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才能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进行换位思考、展开想象、形成迁移。

2.优化教学设计。

教师要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构造有利于正迁移的认知结构。历史教学必须把孤立分散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共性规律,提高理解和分析能力。教师要使学生的迁移方向具体、科学、明确,就必须研究这节课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这样教师在授课时会自觉地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新知识的迁移,并为学生地再学习、再迁移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一旦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学生就能在融洽良好的氛围中活跃思维、张扬个性、健康发展。

3.激发探究兴趣。

学习的迁移既表现在知识技能方面,又表现在学习态度对学习活动的影响上。运用迁移方法和规律,因势利导把学生原有的兴趣、态度转移到学习上,从而产生学习的需要,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具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能力,是迁移的重要方面。这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专业知识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使新的教育观念及时渗透到教学中。

4.联系热点前沿。

联系实际,促进历史知识与社会热点之间的迁移。历史和现实生活是紧密结合的,如果把两者割裂开,历史课就很难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历史知识是静止的、稳定的,而社会热点是发展的、变动的,要实现两者的有效迁移,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因而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结合现实中的热点问题,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从现实生活中感受历史、体会历史,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再认识,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迁移到社会热点中。

5.注重学科交叉。

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有效提高迁移能力。俗话说文史、政史不分家,在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过程中,可以充分挖掘学生已知的语文、政治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历史知识之间形成有效迁移。如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史时,涉及的《诗经》、《离骚》、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知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均已接触到。在分析解决历史问题时,我们经常会运用政治学科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不同观点形成的原因,注重发散思维,全方位多角度地探究历史规律,多层面地认识和归纳历史结论。赵亚夫教授认为:“新课程理念中提倡从多视角、多层面、多类型、多形式方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其一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其二要让学生学会做有价值的行动。”②因此,教师要多角度、全方位地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培养和提高学生以史为鉴、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中学历史课堂中真正实现有效迁移。

注释:

①参见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一书《导论建立务实有效的21世纪的中学历史课程》(2003,P4),作者认为:“21世纪的中学历史课程应当以发展学生学会用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了解过去、理解现在、懂得社会、认识自己为宗旨,以落实这一宗旨的具体能力目标与思维品质为核心,以时代要求和中学生需要的文明史为内容,再辅之以中学生喜闻乐见的主体性学习方式。”

②参见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赵亚夫教授 《关于新世纪历史课程与教材的若干思考》,选自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年第3期第8页。

[1]刘亚中.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与历史课教学[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VOL23,(1).

[2]陈光耀.培养学生迁移能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VOL20.

[3]韩国云.谈“迁移”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2000,VOL13,(二).

[4]卢迎庆.学会迁移,提高学习能力[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2003,(2).

[5]龚少英.学习迁移研究的历史与发展[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VOL30,(4).

[6]方旭.用情景类比迁移法教“活”历史课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VOL1,(6).

[7]刘素娜,周江平.论历史教学中学习迁移的应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VOL3,(5).

猜你喜欢
工业革命全球化历史
煤、铁、蒸汽与工业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与超级智能时代
新旧全球化
英语文摘(2019年6期)2019-09-18 01:49:16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英语文摘(2019年5期)2019-07-13 05:50:24
全球化陷阱
商周刊(2017年8期)2017-08-22 12:10:06
工业革命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工业革命的扩展
全球化战略必须因地制宜
IT时代周刊(2015年8期)2015-11-11 05:50:18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