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家平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江苏 连云港 222006)
荀子是战国末期的一位儒学大师,他早年大部分时间是在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长期执教,曾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之职,影响很大,李斯、韩非子都是他的学生。后来游历于齐、秦、赵、楚等国。他不仅在哲学上提出了一套朴素的、直观的唯物主义理论,而且在教育上有许多进步的见解。他的教育思想中先进而积极的成分,不仅影响了那个时代,而且直到现在仍然熠熠生辉。我曾在《教育探索》2011年第11期发表 《论荀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一文,重点探讨了荀子关于教育的意义、内容、方法等主张,我近来又研读《荀子新注》一书,对荀子的教师观、教育功能等论述再探析。
人性的善恶是先秦思想家们所争论的热点之一,它与教育则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孔子最早阐述对人性的认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认为人性先天相近,但由于后天习染与人为的不同,便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性。这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荀子却以他的“性恶论”而骇世惊俗。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恶的,是天然的属性,亦是天赋的本能,但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使其弃恶从善。“化性起伪”这一著名命题为我们揭示了教育的作用和重要性。
荀子对教育的作用深信不疑,他认为,教育不仅可以使人由愚转化为智,由恶转化为善,还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政治和经济地位。荀子认为,普通人通过接受教育和学习,依靠自身的不断努力,是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这种依赖于主观的不断努力,荀子把它称之为“积”。他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荀子曰:“凡所贵尧、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然则圣人之于礼义积伪也,亦犹陶埏而生之也。”(《性恶》)他认为,人们所以敬重尧、禹和君子的原因,是他们能够改造自己的本性,做出人为的努力,人为的努力兴起,礼义便产生了,那么圣人对待礼、系积累了人为的努力所致,这就好比陶器工人调制陶泥生产了瓦一样。只要人不放纵自己的本性,不贪图私利,而是通过学习和思考知礼义,守法度,经过不断努力就能成为君子或圣人。
荀子在重视主观上的“积”的同时,还重视环境的教育影响,称之为“渐”。他说:“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习俗移志、安久移质。”认为实行风俗习惯,可以改造人的本性,风俗习惯能够改变人的思想,日积月累地受风俗习惯的影响就会改变人的素质。荀子还指出,不同的文化环境会使人形成不同的习俗和文化特质。“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儒效》)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社会习俗的熏陶对人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荀子在《劝学》中给予了精彩的论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劝学》)蓬草生于丛麻中,不扶植就笔直;白泥混于黑泥中,不染就变黑;香芷浸在臭水中,无人愿意佩戴。从这些人们所熟知的现象中,荀子推论出:君子居住一定要选择乡里,交友一定要是接近有道德学问的人,这是为了防止自己走入邪道,而接近正直。一个人即使有好的素质,较好的辨别能力,也一定要跟着贤师学习,选择益友交往。跟着贤师学习,所听到的就是尧、舜、禹、汤的道理;与益友相交往,所看到的就是忠诚、信用、恭敬、礼让的行为。自己一天天懂得仁义自己还不知道,这是环境的影响。假如与不好的人相处,所听到的是欺诈、诬陷、虚伪的事情,所看到的是肮脏、欺骗、淫邪、贪婪的行为,自己遭受刑罚还不知道原因,也是环境的影响。荀子用这些看似浅显易懂,实则意味深长的道理提醒人们环境对人是何等重要。
环境对人固然重要,但荀子认为,环境对人们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最终取决于人们自己,而不是机械地客观环境本身决定的。他说:“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妄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劝学》)
荀子以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改变人性,使人性经过长期的变化不再回复其本来面目。荀子的性恶论,实际上就是教育哲学,在理论思维上有其进步意义。
荀子的一生是为师授业的一生,非常重视教育。他认为办学校的目的在于传道解惑、教人育才,他说:“立大学,设庠序,修六礼,明十教,所以道之也。”(《大略》)教育的对象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人是否能得道成才不在于出身,而取决于后天所受的教育。“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劝学》)无论何种人,他们在刚出生时,本来是没有什么差异的,但长大以后成就各异,这完全是由于他们所受的教育不同。
荀子还认为,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安危、荣辱,关系到移风易俗,使人弃恶从善。他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大略》)在荀子看来,是否尊师重傅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法度存废问题,尊师重傅会使国家法令得以推行,贱师轻傅势必致法令荒废。因此,教育的成果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而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序言再次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荀子认为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并将教师与天、地、君、亲等同看待。他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礼论》)礼有三个本源,天地是生存的本源,祖先是种族的本源,君师是治国的本源。没有天地怎么生存?没有祖先怎么出生?没有君师怎么治国?三者缺一,人们无法安宁。荀子不仅将师与君并列,而且把师与礼相提并论。他说:“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 ”(《修身》)在荀子看来,“国之命在礼”,(《天论》)因为“非礼,昏世也;昏世,大乱也”,(《天论》)不隆礼就陷国家于大乱。“礼以定论”,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是纠正一个人的思想行为的标准。“礼”的观念和行为是通过教育形成的,是由教师传授的。教育是改造民性的必要手段,“不教无以理民性”。(《大略》)没有教师,礼由谁来传授呢?礼无人传授,又怎么能被人们所接受和效仿,又靠什么完成治国安邦的大业呢?荀子感慨地说:“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儒效》)教师的地位既然如此之高,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又将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荀子给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致士》)荀子认为,有广博的知识是做教师的基本条件。教师还要有尊严,能使人敬服;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需要具备有条理有系统地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且不违反师说;能理解精微的道理,而且能清楚地加以阐述。这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师。荀子认为,教师要树立起崇高的威信,就必须严于律己。对于不合乎礼法的事情和言论,采取不说、不问、不听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浮躁、隐瞒、无的放矢的现象发生。
当前,教师要坚持育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荀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在他看来,人们获得知识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便是闻、见、知、行的教学认识过程。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儒效》)意思是说,取得知识的途径,只能从一无所知到亲耳听,亲眼见,亲身经历,以学得的知识付诸实践。只闻不见,不免错误百出;见而不知,也不免虚妄不实;只知道而不付诸实行,积累知识再多,也不免困惑不解。只有实行了,才算完成了教与学的过程。对实行的知识,会得到更正确的理解。荀子的许多教育方法方面的观点对教育者和求知者来说是十分宝贵的经验之谈。
“行高于知,善假于物”。荀子把“行”作为学习的目的和认识的归宿。他认为,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弄懂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是否符合客观事实,是否有价值。前人积累的知识是什么?荀子认为不过是一种工具。人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困难,要善于运用所学知识排忧解难,才可谓所学有所用。
“虚壹而静,锲而不舍”。“虚壹而静”源于《管子·心术》等篇的常用术语。荀子给这些术语赋予了新的内容:“虚”,虚心;“壹”,专一;“静”,不受干扰。能虚心就不会先入为主,能专一就不会注意力不集中,能不受干扰就不会目标不始终如一。说到底,不过是排除一切杂念,专心不二地求取新知识。荀子以蚯蚓与螃蟹相比较,说明用心专一与用心浮躁,在结果上的差距。说明了学习必须有恒心、毅力,有誓不罢休的顽强精神。要以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求知精神,不断地向着确定的目标努力。一个人没有精诚专一的志向,不可能通达事理,没有埋头苦干的行为,不可能有显赫的成绩。要想求得真知,欲有所作为,就不要耍小聪明,别寄希望于投机取巧,而要踏踏实实、自甘吃苦、专心致志、锲而不舍,成功就离你不远了。(《劝学》)这是荀子对我们的忠告。
“启发诱导,循序渐进”。这是荀子倡导的学习方法。他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反对死背硬记,主张“思索以通之”,要自己思考问题。不要把老师当成拐杖,一旦离开了就寸步难行。老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不要不问而答,也不要问一答二,即“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劝学》)荀子特别鼓励学生好学求教的精神,通过日积月累的问和学,才能增长知识和才干。所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学记》)知识的取得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非一朝一夕所能获得。荀子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学习有一个积少成多,由浅入深,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逐步提高的过程。
荀子强调,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学生,从实际出发,在深入了解每个学生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因材施教。“良师益友,学以致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没有比向良师益友请教更便捷的了。荀子还鼓励积极的入世精神。他强调知识须用于实际生活,经过客观事物的检验。他勉励学生,自己的路要自己走,不论事情如何微小,都要亲自做,因为“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劝学》)真正的知识要在用中取得,也要在用中得到体现。
荀子在中国学术史和教育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荟萃百家学说,成一家之言,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梁启超评价说:“两千年政治,既皆出于荀子矣,而所谓学术者,不外汉学、宋学两派,而其实皆出于荀子,然则两千年来,只能谓之荀学世界,不能谓之礼学世界也。”(《论支那宗教改革》)荀子在教育学方面的成就与他的其他学说同样卓越,其教育思想是他一生教育实践的总结,值得我们珍视,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一定会源远流长。
[1]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荀子新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唐淑云.治国名儒——荀子[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
[3]李霞.荀子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新探[J].管子学报,2004,(4).
[4]张琳.荀学三论[D].复旦大学,2003.
[5]李雅琴.荀子的人性论与人格教育心理思想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