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丽
(长春大学 光华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1)
《朝韩文学作品选读》课程中的讨论与学习
——金东仁《土豆》教学过程设计
陈丽丽
(长春大学 光华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1)
对大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进行文学教育时,需要充分培养其思维,通过提前准备、课上引导、讨论发言、学生总结加教师总结实现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充分培养大学生的参与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及团队讨论的精神。在普遍学习中寻求个性的发展,实现教学成果的扩大化。
《朝韩文学作品选读》课程 小说《土豆》教学 教学过程
语言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人类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的文明成果。语言是一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的记述、传承和传播的载体,没有任何语言学习能够脱离内容而单独存在。因此,若要学习一门语言,我们则必然将视线投向该国的方方面面。阅读文学作品便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就大学韩国语专业开设的《朝韩文学作品选读》教学的教学过程加以设计,以韩国小说家金东仁的短篇小说《土豆》教学为案例,力图探索适应学生的学习方法,以期取得理想的效果。
通过这门课程的设计来达到理想的效果是教学过程设计的中心目的所在。以教与学的统一,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探讨与反思贯穿整个过程,且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用自己人生观、价值观来对作品进行评价,这也是学生对自我人生观价值观的评定。下面就详细的教学过程加以论证。
授课时间:90分钟
对象:韩国语专业的学生
年级:大学本科三年级第二学期
学生人数:24人
前一周布置学生在本次课前完成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并将学生分好组,本班24人,故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6人,并选出组长。(教师应在每节课选择不同的学生任组长,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在这一环节,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电影这样的直观途径了解小说,并提醒学生在看小说之前要了解小说的作者、时代背景,在读小说的过程中要着重分析人物的形象,心理,以及要表达的主题思想。针对学生韩国语水平的差异,教师也可以事先指定学生组成帮扶对子,让成绩较好学生帮助成绩薄弱的学生完成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尽量达到在本次课前每名学生都能够对该篇小说已有准确的理解。
请学生们按照所在组别组成讨论小组。(如果班级学生人数多,就应该考虑将学生分成更多组别,这样能够避免个别学生照顾不到以至于他们溜号,或是失去讨论发言的机会)。
准备过程完毕,本次课程是以金东仁的小说《土豆》展开的。我事先准备的6个问题,分别是:
(1)小说的作者及时代背景。
(2)小说中的主人公“福女”的人物分析。
(3)小说中“福女”的成长经历与转变是什么促成的?
(4)小说中“福女”丈夫的形象分析。
(5)小说中中国人“王相公”的人物分析。
(6)小说最后“福女”的“死”说明什么?在金东仁的其他小说中是否也有类似的结局?
然后将问题分配给每组组员,四组成员分别就这六个问题展开讨论,确保每名学生能够有目的地进行总结,变被动为主动,同学之间再进行讨论最后形成成熟的意见。这一过程需要十分钟。当然,这里教师虽然给学生大体上指出了讨论的中心议题,但是这完全不会影响学生进行发散思考,学生可以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问题,而且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老师鼓励学生及时反馈,使得老师在教学中也不断获得学习的机会。教师的工作不是“单打独斗”,而是通常所说的教学相长,而且我觉得在教授小说这门课上是最能体现这一要求的。由于教师之间的年龄阅历不同,知识面不同,和学生之间更是会存在差异,因此这种学习中获得的反馈更能让教师掌握作为社会未来栋梁的大学生们的思想活动和他们的价值取向。学生发现的问题会使得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获得学习的机会,使得小说这门课程的展开更加丰富多彩。
这一阶段主要由学生进行讨论,预计用时30分钟。
这一过程中教师除监督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外,还应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态度,了解每名学生较擅长的方面。因为很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学生自身差异(注:这里的差异并非智力上的差别,而是后天的努力程度不同和对外语的接受能力上的差异造成的,往往每个学生都会有其擅长的一面,可能是学习上的,可能是口才上的,也可能是体育、音乐上的,等等。),那么如何能够进行有效的差异教学呢?关于差异教学的问题很多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和研究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已经做过很多的调查研究,并对进行差异教学提出了一些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课堂学习研究——如何照顾学生个别差异》一书就提出了“变易”理论并提出:“不同的学习成果,并非源于不同的能力,而是源于对事物的不同见解的结果。学生没有学到学生所要预期的学习内容,是因为学生未能聚焦于某些特定的关键属性,而这恰恰是教师预期学生要掌握特定见解所必须的。”
如果将学习内容分步,就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预设的学习内容”、“实践出来的学习内容”和“体验到的学习内容”,提到“实践的”和“体验到的”两层学习内容,这就表示我们承认学习学到的东西不总是我们预期的。在课堂被教师所实践的学习内容会影响学生是否有可能学到,但学生最终体验到什么仍是不能脱离他们对课堂的个别体会的。引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不同理解的重视,我们确实是让学生有机会间接地参与了预期学习内容的设定。这一设定并非单凭对学科的分析,更要通过学生间的商讨,并考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不同见解。通过确认学生为课程的参与者之一,教学的目的才能真正得以落实。
在这一阶段各组成员分别就每一个问题陈述他们的意见,教师和其他学生听后进行讨论,提出问题。这一过程预计用时45分钟。
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尽量让每名学生都能够有发言的机会。如果班级学生较多,不能保证每名同学都能够发言,教师就要将学生思考的内容总结下来认真阅读,并争取让本次课没能发言的学生在下一次课上能有发言的机会。教师应认真听取学生的讨论,而且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要让学生不要忌于教师的理论,但同时教师要把握课堂,以防止学生趁讨论的时间谈及与小说内容无关的东西。
通过以上的讨论学习,相信教师和学生都已经对这部小说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这时候老师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观点记录下来,并且总结自己这一节课学习到了什么,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及在以后的学习中改进。教师则要研究课、收集显证并以之回馈教学,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成效,把理论与实践合二为一。
对于一门课程,每个教师都会有其独特的授课方式,但是每个教师都会遇到普遍性问题,且只有每个教师都愿意努力解决普遍性的问题,教师们才能将个人的特色更好地发挥出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张向葵,吴晓义.课堂教学监控.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廉永杰.创新教育及比较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
[3]史大明.语文教学案例选评.学苑出版社,2007.
[4]卢敏玲,庞永欣,植佩敏.课堂学习研究——如何照顾学生个别差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