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教学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2012-08-15 00:42:55王燕姜楠
文教资料 2012年4期
关键词:美国文学英美英语专业

王燕姜楠

(上海政法学院 外语系,上海 200000)

“美国文学”教学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王燕姜楠

(上海政法学院 外语系,上海 200000)

美国文学课程是高校英语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如何进行改革才能适应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趋势,无疑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立足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依据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针对美国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包括重新制定课程目标、改进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优化考核机制、拓展课外活动、丰富文学实践等。

美国文学教学 应用型人才培养 改革措施

进入21世纪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要求高校侧重培养具备较强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多元复合型的人才。对于以“应用”为重心的二本院校来说,情况更是如此。我国的英语专业教育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早已从上世纪90代中期前的经院式、精英化培养模式发展到今天的重应用、大众式培养框架。《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年修订版)在提出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同时,继续要求英语人才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其中包括必备的英美文学知识。包括美国文学在内的英语文学类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综合人文素质,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美国文学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尽管重要,但由于各种相关学科课程对文学课的挤压,学生学习热情日渐向与市场紧密挂钩、有利于就业的实用性课程转移,美国文学课程日受冷落的趋势已成不争的事实。

面对这一现象,李公昭教授首先肯定了文学课程的价值:“排斥英美文学,满足于工具性语言训练,难以培养出高水平英语人才。实际上,英美文学与实用英语并不矛盾,可以相辅相成。”其次,他强调改革英美文学教学的迫切性:“除了从社会、环境、教育思想等方面找原因外,我们更应从自身去寻找原因。比如,我们应自问:在当前的社会大背景中,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英美文学课究竟应该占有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英美文学课究竟应该如何设置,英美文学课的教材究竟应该如何编,编入哪些内容才更科学,更符合学生的实际;英美文学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才能更有效地吸引最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

为了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本课题组立足于本科阶段的美国文学教学,教授的对象是以“复合型、应用型”为培养目标的英语专业二本学生。在长期教学实践、大量研读文献和深入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我们研究出一系列改革方案,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机制和课外实践活动等。

为了摆脱目前文学课普遍面临的尴尬局面,必须首先明确美国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授课内容可包括:文学导论;英国文学概况;美国文学概况;文学批评。”这一笼统的表达给美国文学教学提供了基本的框架,但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感。

程爱民教授等认为:“英美文学课的首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而不仅仅是去提高学生欣赏水平或是英语水平。刻意去提高学生的水平,学生往往始终处在一个被动学习的角色,效果适得其反;而培养学生的兴趣,则可以使学生由被动式的学习向主动式的学习过渡,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则是水到渠成。”这一观点揭示出多年以来文学课上“教师苦教,学生厌学”局面的根本症结所在。因此将美国文学课的首要目的定位为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是实际合理的做法,在本科阶段尤其适合。文学课要体现趣味性,重在普及文学知识,以让学生获得充分的审美体验为宗旨。

范谊和芮渝萍教授进一步撰文对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进行了详细的层次化区分。他们认为英美文学教学,应因材施教,“对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的英美文学课程,要求以阅读和评论(包括评论方法)为主”,而文学史、文学理论这样专业化的文学课程适应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具体而言,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文学课应 “以阅读体验为主,文学知识和文本分析为辅,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实现文学的娱乐和教化功能”。

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我们在充分借鉴上述学者观点的基础上,认为美国文学课程还应侧重对学生文学实践、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充分开发文学课程的“实用性”潜能,致力于“学以致用”。只有这样,才能扭转文学教育的“边缘化”危机,才能为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做贡献。

简言之,针对二本英语专业的美国文学课程,教学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兴趣、了解体验、学以致用。为配合这一目标的实现,教师首先要在教育思想上实现自我更新,坚决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模式,应主动学习、尝试、开发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的新路子。这就要求加强对教师业务能力的培训,鼓励教师之间切磋听课,有条件的学校应选派教师到英美国家进修取经,借鉴英语国家教授文学的先进经验。

其次,需花大力气更新调整教学内容。按照文学史的脉络安排教学内容是现在比较通行的做法,这种以史为纲的“传统思维定式,是造成学生对学习英美文学缺乏热情的一大因素”(范谊、芮渝萍)。早期作品背景遥远、语法古旧、文字生僻、难以理解,对刚刚站到文学殿堂门口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令他们顿然失去对文学探索下去的热情。因此王守仁教授强烈呼吁“终结‘文学史’+‘选读’模式”。在文学课本的选材方面,遵循“厚今薄古”,“宁短勿长”(避免对作品掐头去尾)的原则应当是帮助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科学做法。另外,教师应以深入浅出的方式,结合实例授人以“渔”,使学生真正领会鉴赏小说、诗歌、戏剧各文类的方法,从而能够独立自主地涉猎文学作品。只有教学内容体现现代化、实用性,才能从源头上吸引学生。

最后,在美国文学课上,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至关重要。我们课题小组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上,主要遵循两点原则:(一)变灌输为启发,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二)变被动为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我们吸收 “交际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任务教学法”之所长,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具体操作如下。

1.学期一开始,老师即向学生介绍课程的展开方式和要求,在简明介绍完美国文学的脉络、文学鉴赏方法和查资料的方法后,把整个学期的教学重点幻化成详细的任务清单公布给学生。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在课前就具体任务进行阅读、查询、调研,书写等充分准备,然后分批在课堂汇报,并引发全班范围的讨论,教师最后进行概括点评,提出意见和建议。清单上所布置的任务力求实在、细致。确保其中既有考察课本基础知识的部分,又有延伸到课本以外,需要深入探索、阐释呈开放性的启发应用型题目。最后,要求作专题演讲的小组,就所研究的主题合作撰写一篇学期论文。在整个任务执行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语言交际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均得到充分的锻炼,有助于他们真正成长为学习的主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

2.采用读写相结合的训练方法,一方面帮助学生培养对文学文本的敏锐感受力,另一方面提高其自身对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具体形式包括:写读书报告;读诗歌的时候,让学生尝试创作英文诗;读小说的时候,让学生改写小说片段,续写小说结局,或将小说故事改编成剧本作为小品表演的底本。这些活动都能让学生在充分发挥想象力的过程中锻炼英文写作,帮助他们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具备良好英文写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3.注重对学生道德心理素质的培养。精心安排具有启发性的课堂讨论,在锻炼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基础上,侧重加强其道德品质。例如,设计针对某部文学人物的换位思考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如果处在主人公的位置那么会如何做出选择并说明理由。针对学生的选择提出令人深思、发人深省并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以期引导学生明白该如何科学面对挫折、面对竞争等一系列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学生形成优秀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

4.在教学手段上,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设内容丰富的课程网站,提高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美国文学课程网站可包含“课件下载”、“文学常识”、“美文赏析”、“听美国教授讲美国文学”、“美国文学电影宝库”、“美国文学沙龙”、“学生作品展区”等专栏。我们力争将网站建设为颇具吸引力的美国文学大花园,给学生及时提供文学营养补给,让传统的课堂式学习延伸到网络中,以弥补课堂教学的时空不定,也有助于师生共享资源、互动沟通。

在日益强调“实践”能力培养的今天,90分钟的课堂学习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已结束,大量的工作需要学生在课堂以外完成。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和文学实践既可以配合美国文学的课堂教学,又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锻炼其应用能力。建议开展的活动有“读书俱乐部”。具体步骤如下:老师给出适合阅读的文学作品清单,学生也可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将班级学生分成小组,每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小型的读书俱乐部。每组安排一个负责人,组织学生阅读作品、共同讨论,并撰写读书笔记。授课教师每月抽查阅读情况,检查结果计入平时成绩。对于读书笔记的评阅,首先小组成员可以相互批阅,其次评出写得最好的交给教师评阅。老师写出反馈意见,引发小组讨论。这样虽然程序繁琐,但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锻炼学生的评阅能力。

英语系和学生社团可以定期组织与文学学习密切相关的活动,例如:“英语诗歌散文朗诵会”、“美国文学改编电影配音”,“经典文学片段表演”,“英语文学原创竞赛”、“文学作品翻译竞赛”、“美国文学讲坛”等。鼓励学生参加,给学生提供一个和谐宽松的锻炼场所和表现舞台。学生还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创办英文报纸杂志、排练戏剧、网页制作、外语周等活动。活动的创意、经费筹集、组织实施等具体工作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这样的活动不仅为学生创造了使用英语的机会,而且锻炼了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对他们将来的就业和适应工作都大有裨益。

考得死,教和学皆死;考得活,教和学俱活。因此,必须改变以概念、定义为重心的死板考试模式,坚持以实用性、应用性为主导的灵活考试模式。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构建多元化考评体系。具体操作分为两方面:(一)加强形成性评价,实施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督促和监控。可以扩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例如50%)。平时成绩由考察“听、说、读、写”综合应用能力的模块组成,具体可包括:学生的专题讲演,文学实践活动(包含诗歌朗诵、创作,小说改编、续写,戏剧小品表演,文学电影配音等形式),读书报告,文学评论文章,课堂发言讨论等方面。这样不仅可以全面衡量学生的文学基础知识和文学欣赏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完善终结性评价,实现期末考试手段多样化,可采用口试、笔试、读书报告、课程论文等多种形式,把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尽量减少闭卷考试的形式,削弱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传统。如果需要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就应该尽量减少记忆性试题的比例,加大鉴赏、评析、表达类应用型题目的比重,从而考查学生真实的批判力和文字表述水平。

在大力倡导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今天,如若能将以上各方面付诸实践,则必能优化美国文学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将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化成融“视、听、说、读、写”为一体的整体能动型学习模式。那么,学生提高的不仅只是英语语言能力,伴随而来的还有专业基础、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提高。这些都能帮助他们在步入社会后,尽快调适自己、融入环境,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本课程的具体方法普适于各类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如果在实践中运用得当,不断完善,就必然可以扭转文学课程日渐惨淡的境况,促进承载精神文化教育的文学向本位回归。

[1]程爱民,许劲,柯可,唐晓忠.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1):14-18.

[2]范谊,芮渝萍.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J].外国文学研究,2005,(3):150-156.

[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编.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王守仁.应该终结“文学史+选读”模式[J].郑州大学学报,2002,(5):10-11.

猜你喜欢
美国文学英美英语专业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英美文学的历史与发展研究
美国文学作品中华人形象变化
青春岁月(2016年21期)2016-12-20 10:55:44
波特小说中矛盾的宗教观
美国文学和中原文化区建设
青年时代(2016年20期)2016-12-08 16:21:19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09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